天天看點

太行山裡的“化石村”

更新時間:2021-4-16 8:46:33 來源:焦作晚報

<col>

太行山裡的“化石村”

  圖① 三葉蟲化石标本。

太行山裡的“化石村”

  圖② 在王德順的家裡,鄭德順(右一)向學生普及化石标本知識。

太行山裡的“化石村”

  圖③ 腕足類化石标本。

太行山裡的“化石村”

  圖④ 植物化石标本。

太行山裡的“化石村”

  圖⑤ 王德順(左)和鄭德順為河南理工大學大學生地學探秘協會實踐基地揭牌。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懷川兒女祖輩生活在太行山腳下,受大山的庇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你可知道,這座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大山,在億萬年前卻是一片海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修武縣西村鄉柿園村,從這裡揭開太行山的神秘面紗。

  “化石村”的由來

  柿園村三面環山,因柿子好吃而得名。據村裡的老人介紹,不管什麼品種的柿子樹,隻要長在柿園村,結出來的果子都比其他村子的果子甜。

  柿園村現有270多口人,房子大多依山而建,冬暖夏涼,村民至今仍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閑生活。

  柿園村有一位名叫王德順的村民,用了20多年時間,在太行山裡找到了200多個古生物屬種化石,這些化石引起了國内外地質學者的重視,他們紛紛來到這個小山村,在太行山裡尋找到了大量具有科研價值的地質材料。

  憑着專業知識和化石藏品,王德順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建立的化石網上頗具影響,成了名副其實的草根化石專家,柿園村也成了聞名業内的“化石村”。2013年3月,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野外地質實習站在這裡挂牌;2020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學大學生地學探秘協會實踐基地在這裡挂牌;2021年3月,焦煤文學采風創作基地在這裡挂牌。

  太行山裡的化石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在遺迹化石研究方面領先全國,所擁有的遺迹化石标本在國内無與倫比。幾年前,在王德順的協助下,該學院專門研究遺迹化石的幾位教授來到柿園村後山進行地質勘測,發現了一種難得的動藻迹化石,并将這一發現發表在國外著名刊物上。這次發現,再次讓太行山的化石聞名世界。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德順特别喜歡到太行山進行科考研究,他還将課堂搬進太行山,讓學院的學生實地學習。鄭德順說,太行山的地質地貌可以追溯到幾十億年前,這裡猶如巨大的寶藏,能給大家帶來驚喜。

  為了弄清楚太行山的前世今生,在鄭德順的幫助下,記者檢視到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一篇論文中寫着:焦作北部太行山在大約25億年前的太古代末期發生了一場大的構造運動(嵩陽運動),使該區域陸殼開始生長,形成了如今最深的結晶基底。

  16億年前至10億年前(中元古代),焦作北部山區整體升降,在下降時期曾為濱海環境,接受了大量的陸源碎屑沉積,形成了如今深埋在地下的大套石英砂岩(雲台山紅石峽有露頭);上升時期,這片土地又受到了剝蝕,也是以造成了地下紅色石英砂岩與上部的寒武系碳酸鹽岩之間大約4億年的地層缺失。

  到距今5.42億年前(早寒武世),海水逐漸撤離,進而轉變陸相沉積。此後又經曆了多次構造運動改造(如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形成了今天焦作北部太行山所見到的低山地貌。

  這片區域在經曆多次滄海桑田的變化過程中,大量的古生物和植物同時被深埋在地下,形成化石。如今,焦作北部太行山這片地層——寒武紀、奧陶紀、二疊紀地層中可見的生物化石有頭足類、腔腸類、腕足類、腹足類、介形蟲類,局部可見甲殼類和三葉蟲類等化石,在石炭紀地層中能見到大量的植物化石。這些化石見證了焦作北部山區的地質變遷,為研究太行山的地質成因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

  草根化石專家

  在王德順的家裡,記者看到了他收藏的各類化石,其中有不少化石是孤品,某地質化石博物館曾想高價收購,卻被王德順拒絕了。

  當然,王德順也有“犯傻“的時候。

  每次發現新化石後,王德順都會将其挂在化石網上,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粉絲一起讨論、研究。一次,南京某大學的一名教授寫論文,需要王德順采集到的一個化石标本,王德順二話不說,将化石免費提供給對方。

  “這些化石在我手裡隻能是藏品,到了科學家手裡,就具有了不可估量的科研價值。隻要能為國家作貢獻,再多的化石我也送。”王德順說。

  說起王德順的愛好,還得從20多年前說起。當時,王德順在焦煤集團朱村礦上班。工作期間,他從開裂的煤矸石上發現一些遠古的植物化石,這些栩栩如生的化石讓他愛不釋手。王德順從小就生活在山裡,在山裡的石頭上也見過類似的東西。于是,在工作閑暇之時,他就進山尋找化石。

  第一次進山,王德順找到了一塊有魚刺的石頭,興奮之餘,他又很沮喪,因為自己不知道這塊石頭叫什麼,也不清楚是不是化石。回到家後,王德順先是自己找答案,對比了各種圖檔後仍沒有結果。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王德順找到了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專家。專家詳細地解答,讓他對化石标本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專家的幫助下,王德順對地質研究越來越深,不僅掌握了大量的專業知識,還在太行山裡找到了200多個古生物屬種,累計3000多塊化石标本。

  王德順向記者介紹,太行山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二疊紀地層中化石較為豐富,志留紀和泥盆紀地層因構造運動上升期的剝蝕作用而缺失。他收藏的化石标本中,有頭足類、腔腸類、腕足類、腹足類、介形蟲類化石标本以及甲殼類和三葉蟲類化石标本,還有石炭紀地層中的植物化石。

  關于化石,王德順最想說的是:化石的形成需要上億年,它見證了氣候、山川、海洋的變遷。他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太行山的秘密,讓更多的市民知道,我們生活的地方多麼了不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