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行區裝修好的鷹舍,住進去幾位特殊的“驅鳥員”。
機場是飛機的主場,為何會修建鷹舍?記者從首都機場飛行區鳥擊防範技師隋國輝口中得知,這些鷹舍是專門為他們的“驅鳥專家”——栗翅鷹(哈裡斯鷹)、獵隼、雀鷹、蒼鷹修建的。
多年來,各大機場都被鳥情困擾,而鳥擊問題也是全世界航空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國際航空聯合會已把鳥擊更新為A類航空災難。首都機場在國内率先采用“猛禽驅鳥”的方法——使用訓練有素的鷹隼對機場上空的鳥類進行有效驅趕。
2019年年初,首都機場引進4隻鷹隼擔任“驅鳥員”一職。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和實戰,它們的“戰鬥力”大幅提升,入住飛行區的“集體宿舍”,就是為了它們更加便利及時地開展驅鳥工作。
巡視鷹+殺手鷹 “套路”驅鳥
首都機場南跑道邊的草坪上,獵隼從不遠處呼嘯而過,發出尖銳的鳥鳴聲,徑直撲向驅鳥技師佀京偉甩在空中的假餌。發現跑道東側有鳥情,獵隼見勢一個轉彎向東飛去,不遠處的幾隻鳥驚飛離開。低空盤旋幾個來回後,佀京偉快速吹哨,獵隼便乖乖飛回。
圖 | 工作現場
據佀京偉介紹,這種驅鳥方式名為“掄餌”,每當他們發現鳥情,就會把假餌甩向那個方向,這時獵隼會順着假餌方向的延長線飛去。鳥類看到天敵飛來自然會避而遠之,這便突出了獵隼的驅趕作用。“掄餌”一般會選在沒有飛機起落的時間段,這樣獵隼的飛行範圍和高度更廣。
這時,負責“巡回驅趕”的栗翅鷹已在驅鳥車等候多時。獵隼換班,栗翅鷹上崗。
負責栗翅鷹的驅鳥技師劉洋把它高舉過頭頂,劉洋哨聲一起,它便展翅飛向跑道對面的技師。記者注意到,它在跑道上方低空穿行,高度始終沒有離開安全範圍。“‘巡回驅趕’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鳥在跑道附近的情況。我們一般會在飛機跑道的南北兩側放鷹,這是首都機場飛機起降的位置,相比較飛機滑行,這裡飛機的飛行高度較高,鷹也不會影響到飛機。”劉洋說。
鷹隼對于飛機而言本身就是危險源,不聽指令怎麼辦?對于“不聽話”的“驅鳥員”,比如專門負責“恐吓”頑固鳥群的“殺手鷹”——雀鷹,技師們也有辦法。“雀鷹驅鳥時,必須得‘挂線(栓繩)’。”這種方法俗稱“跑繩”。
圖 | 栗翅鷹準備“巡回驅趕”鳥情
在首都機場驅鳥的工作鷹,主要分“巡視鷹”和“殺手鷹”。栗翅鷹和獵隼都屬于“巡視鷹”,它們在機場工作不挂線,主要負責驅趕鳥群。“我們從小培育和訓練它們,都不會喂活物,隻投喂經過人工處理的食物,是以野性弱,對人的親和力比較強。但是雀鷹這種‘殺手鷹’就必須要挂線,我們需要利用它速度快、捕獵強的天性去驅鳥,同時也要通過線控制它的飛行範圍,讓一切盡在掌控。”負責雀鷹的驅鳥技師陳傑解釋說,“‘殺手鷹’往往會在巡視鷹驅趕作用不強的時候配合使用。”
每到小型雀類的遷徙季,它們會像雲彩一樣,成片盤飛在飛行區。這種情況下,也會出動“殺手鷹”。陳傑說:“不是鳥的體型越大震懾力越強,驅鳥效果并不取決于猛禽的體型。比如雀鷹就是專門捕捉雀科類的小型猛禽,爪鹀、雲雀、麻雀聽到它的聲音比遇到大型鷹隼更害怕。”陳傑看着手中的雀鷹,眼中流露出幾分驕傲。
圖 | 栗翅鷹準備驅鳥
随着每年不同時令鳥情的變化,首都機場會配不同的鷹種驅鳥。比如針對食蟲鳥、柳莺會配松雀鷹,針對鴿子、鹭鳥會配獵隼,針對大喜鵲、斑鸠會配中型殺手鷹等。隋國輝補充道,“巡視鷹”和“殺手鷹”配合驅鳥,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首都機場的目标是讓它們形成一個“套路”——在“巡視鷹”作用不明顯的時候,出動“殺手鷹”,并在“殺手鷹”工作時配合哨聲。從業人員會把這些聲音錄制下來,碰到“殺手鷹”不在現場時,播放聲音也能起到相同功效。
一身裝備皆非遺
鷹隼開始和結束工作的第一步,都是驅鳥技師給它們摘戴帽子。記者在現場看到,每隻鷹隼都有自己的專屬皮帽,戴上帽子的鷹隼與工作狀态兇猛機警的模樣全然不同,像個俏皮可愛的外星生物。
圖 | 戴帽子的酷酷“驅鳥員”
仔細觀察皮帽可以發現:所有線頭都藏在帽子内側,皮帽頂端有一個豎起的線頭,後方是可以控制帽子大小的松緊帶。
“針腳藏在裡面是為了防止鷹爪被線頭勾住,頂部的線頭是友善我們給它摘戴帽子。”佀京偉介紹說,“每隻鷹都有自己的專屬皮帽,有的甚至不隻一頂。這些帽子都是由非遺傳承人手工制作,工匠常要制作多頂帽子為鷹試戴,直到鷹沒有不适反應,才算制作成功。”
這頂小小的帽子,對于擁有超群視力的鷹隼,有着重要意義。由于鷹在白天捕食,夜間休息,是以戴帽子是為了模拟一個黑暗環境,幫助它們快速安靜下來。
圖 | 工作結束,戴帽子休息的獵隼喝水
除了小皮帽這一非遺手工制品,“跑繩”驅鳥的綁繩工具——“摘窩子”亦是。“殺手鷹”工作時,驅鳥技師會把“摘窩子”像手表一樣戴在手腕上,一端與皮帶固定,另一端拴在鷹的腳踝上。放鷹時,驅鳥技師把中間的棒子抽出,鷹稍給一點力,線就會飛出。
“摘窩子”線長近50米,由“放線”和“警線”組成。前部分“放線”是風筝線,也叫輪胎線。據陳傑介紹,這種線不易打扣,可以削減雀鷹飛出的阻力;後部分“警線”是棉線,當線快放到“警線”處時,他就會收緊線,提醒雀鷹傳回。“我們絕對不會讓‘殺手鷹’失控,這也是首都機場給我們定下的鐵律。”
圖 | 摘窩子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自古以來,鷹隼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準許馴鷹習俗列入第三批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機場使用的鷹隼驅鳥技術亦是對鷹隼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事實上,這種驅鳥方法在國外機場并不少見。上世紀60年代後期,加拿大空軍機場就有馴養鷹隼驅鳥成功的案例,成功率高達96%。相比獵槍、驅鳥炮、鳥籠等傳統驅鳥方式,鷹隼驅鳥技術更加環保高效。随着鷹隼驅鳥技術進入國内民航領域,與時俱進的鷹隼文化也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
“土著居民”成首都機場“專職員工”
從鷹舍正方形的小視窗望進去,可以看到站杆上的鷹隼爪子緊勾麻繩,正在閉目養神。房頂露出三分之一的通風口,讓房間一半被自然光照亮,一半舒爽陰涼;站杆背後專設的白色瓷磚牆,友善從業人員清理糞便;地上密密鋪設着鵝卵石,下方還設有排水口。這樣的設計,可以使房間上下通風,保持屋内幹燥,以防滋生細菌。除了8間專供鷹隼居住的房間外,鷹舍還配有處理食材的操作間和供驅鳥技師值班居住的房間。
圖 | 鷹舍
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夏天日出前到7時左右是鳥類活動的高峰時段,是以現階段驅鳥工作主要集中在7時左右。“過去從住所到機場,路程上要花不少時間,遇上堵車就可能導緻我們錯過驅鳥的黃金時段。鷹舍的修建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既友善開展驅鳥工作,又減少了鷹隼的舟車勞頓。”佀京偉說,“現在住進鷹舍後,早晨5點半我們就可以攜鷹出來驅鳥。早晨天氣涼爽,鷹也舒服。而且這個時候正好沒什麼航班。”
佀京偉坦言,工作初期,鷹隼對機場環境不熟悉,不免被飛機發動機巨大的引擎聲吓到。如果鷹隼能夠長期生活在機場,足夠熟悉工作環境,無論對鷹隼,還是對機場的驅鳥工作都是好事。
圖 | 精神抖擻的栗翅鷹
近日,鷹研院通過人工繁殖技術成功繁育出第一批栗翅鷹雛。這是國内在合法種源的基礎上,取得合法繁殖馴養許可資質的第一批栗翅鷹。據了解,鷹研院挑選的3對栗翅鷹全部配對成功,共産下13枚受精卵(鷹蛋),現已孵化出7隻鷹雛。他們會挑選部分孵化的鷹雛,專門服務于首都機場。有了鷹舍,它們将不僅是機場的“專職員工”,還是機場的“土著居民”。
記者 劉玢妤 通訊員 朱方潔
視訊制作 莊妍 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