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環視廣東,你很難找到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它生機盎然,是特有野生動物的天堂,黃腹角雉在叢林間翩翩起舞、莽山鐵頭烙在陰暗處吐着信子、藏酋猴在樹頭伸起了懶腰……
它環境宜人,是衆多珍稀植物的住所,華南五針松搖曳着側身迎客、中華雙扇蕨揮舞着“大手”在風中納涼、睡蓮在水中含苞欲放……
它形态獨特,各主峰之間并不連接配接,彼此互相獨立,山谷呈縱橫交錯成山字形或回字形,下山穿越山谷再上山是這裡的常态……
它神秘莫測,同緯度地區都是沙漠或者荒漠,隻有這裡是一片綠洲;各種名山大川聞所未聞的山地矮林在這裡茁壯成長……
從廣州市區驅車北上,4個多小時就可以直達這片土地——中國南部最大山脈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線,它就是廣東南嶺。

南嶺這個“多面手”如何定位?用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平話一句話概括最為恰當:“南嶺是一座豐腴的山嶺, 它擁抱無數珍貴的動植物于懷中,造就了同緯度沙漠帶上最大的‘綠洲’;南嶺是一座神奇的山嶺,它經曆了滄海桑田的變幻,形成了衆多秀麗奇特的地質景觀。它點綴着世界壯美的多元,也昭顯着生态安全的格局,是世界上地質與生态的雙重珍寶。”
從曆史南嶺走向生态南嶺
南嶺處于北緯23°37′至27°14′之間,東西綿延約7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又稱五嶺,可以追朔到《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文,“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五嶺作為天然屏障,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系,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嶺南也是以被人稱為“蠻夷之地”,并成就了趙佗南越王朝的皇帝夢。
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對于五嶺有詳細的描述:“南嶺山脈蔓延數幹裡,随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于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岖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後來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在嶺間開辟了通道,嶺南與中原的交往才頻繁起來。
進入新中國以後,南嶺作為曆史上嶺南地區的屏障功能已經不複存在,其生态價值逐漸展現出來。1993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設有“南嶺”條,定義南嶺是“中國南部最大山脈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線”。
雖然沒有起到劃分我國溫度帶界線的作用,但是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勤業介紹,南嶺地處中亞熱帶南部邊緣的地理位置,不同季節頻繁交替的冷暖氣團,使這裡成為中國的多雨區之一,年降水量在1100- 2000毫米之間。 南北的差異,不同海拔高度的變化,導緻南嶺有多種類型的氣候環境,氣候資源豐富,使這裡植物生長茂盛,天然植被表現出南北交錯和有一定垂直分布的現象,成為一個龐大的自然植物庫。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的種類也異常繁多。這些都造就了南嶺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複雜而多樣的區域之一。
當之無愧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寶庫
這片南方山嶺,從被注意的第一天起,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地球的同一緯度,從西到東依次分布着美洲的墨西哥荒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亞洲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和南亞西北部的塔爾沙漠,它們都屬于沙漠和荒漠,而南嶺卻是一片珍貴的“綠洲”。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這片山嶺的存在,大部分西北季風被阻擋,大量來自東南大海的暖濕氣流被留下,才使得南粵大地的氣候如此溫暖濕潤。再加上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才最終成就了這個地方——古代子遺植物的避難所,這也是熱帶亞熱帶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寶庫。
作為廣東省最大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南嶺自然保護區内森林覆寫率98%以上。在這片“綠洲”之上,儲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統和原生植被垂直帶。同時,優越的生态環境,也讓南嶺成為衆多稀有野生動物的栖身之地。
本圖來源:央廣網
前面提及的黃腹角雉和莽山鐵頭烙就是南嶺物種的“人氣網紅”。其中黃腹角雉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處于瀕危狀态,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鳥類大熊貓。雄鳥上體栗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求偶時節,雄鳥喉下的肉裙膨脹下垂,顯現鮮豔的朱紅色,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頭上那一對翠藍色的肉角,挺直突出,更加锃亮,圍繞着雌鳥展示曼妙舞姿 。而莽山鐵頭烙更是中國國家特級保護動物,頭部為三角形,略大,有頰窩,看上去像是一塊烙鐵,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類裡的最大型蛇種。
據統計,植物方面,南嶺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有170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有111種;動物方面,南嶺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有82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有64種。
打造我國第二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俗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南嶺,你也很難真正感受到它的内在美。 驅車來往在南嶺各個山峰之間,層巒疊翠,萬木蔥茏,仙境如畫。高聳入雲的“廣東松”、随處可見的各種菌種、愛吃貪玩的嶺南猴子…讓人恍然隐隔于世,感到十分自然,舒暢。
作為當之無愧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寶庫,南嶺更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一重大工程。這也是加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科學合理有序利用生物資源,保障生态系統穩定健康,維護我國生态安全,滿足人民群衆生态環境需要,促進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都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27日,以“保護南嶺生物特豐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嶺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峰論壇在韶關舉行。近30位院士專家在會上暢所欲言,共同為嶺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會議強調在在廣東省全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保護和恢複南嶺生物多樣性既是建構“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生态安全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在高水準保護中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具體實踐。
2007年我國建成首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為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條件。南嶺作為世界地質與生态的雙重寶庫,動植物的天堂和樂園,同時肩負打造嶺南生物多樣性大資料中心、嶺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等多項功能,完全有能力打造我國第二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南嶺,未來可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董業衡 耿旭靜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董業衡 耿旭靜 (标注除外)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董業衡 耿旭靜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