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周年。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71年後的10月19日,《長津湖》上映第20天,累計票房正式突破50億大關,位列中國電影曆史票房第四名,今年全球第二位。
10月19日晚,“長津湖票房升至今年全球第二”的消息空降微網誌熱搜榜第二位。
自國慶檔上映三周以來,《長津湖》票房勢如破竹,截至18日晚票房已達49.44億元人民币。抗美援朝的故事背景,充滿着愛國熱情,英雄先輩的壯烈事迹,更是讓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淚下沾襟。
19日晚,電影長津湖官方微網誌釋出了票房正式突破50億元的消息。
網友留言:“我們不會忘記曆史,也不會忘記那些可愛的人們。”
“緻敬最可愛的人!祖國不會忘記!”
電影受歡迎的背後,是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悲壯曆史。
為保家衛國,先後有290萬志願軍将士赴朝參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他們說,我們的身後就是祖國。
在極度惡劣的情況下,志願軍戰士們與敵人浴血奮戰赢得了這場戰役。
紀錄片《偉大的抗美援朝》全五集完整版
一個真實的長津湖
真實的長津湖戰役,比電影描繪的更加慘烈。
1950年,北韓戰争打響,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悍然越過“三八線”,為了保障國土安全,中共中央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彼時建立一年的新中國,面對咄咄逼人的外部勢力,隻能打響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
長津湖之戰,就是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中的一次關鍵戰鬥。
經過第一次戰役之後,志願軍穩定了北韓戰場的局勢,但聯合國軍仍企圖發起總攻,希望用“鉗形攻勢”攻占全北韓。
電影《長津湖》劇照海報
當時敵方總司令麥克阿瑟曾笑稱,“如果搞得好,可以在聖誕節以前讓大家回國”,是以這次戰役又被稱之為“聖誕節攻勢”。
為了作出應對,志願軍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殲滅”的方針,對敵軍實施包圍打擊,長津湖之戰就是東線戰場的一部分。
戰況之慘烈在電影中已經有所描繪,曆史記述的數字則更加冰冷。
中共黨史出版社《開國第一戰》給出的統計顯示,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總計減員48156人,其中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死亡3000多人),凍死1000多人。
美國戰後公布的資料則顯示,美軍陸戰一師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鬥傷亡總數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另外美軍第7師傷亡約2200人。
志願軍用整個軍團的兵力圍住了美軍的陸戰一師,敵人還是靠着艦隊和空軍的掩護,成建制地完成了撤退,帶走傷員和武器的同時,轉移了大批難民。
從簡單的資料對比中可以看到,為了達成逼退敵軍的戰略目标,志願軍付出了數倍于敵人的代價,而這其中的60%的減員,都是因為長津湖的極端天氣。
由于裝備上的落後,志願軍戰士隻能用血肉之軀去面對槍林彈雨,在天寒地凍中懷着信念戰鬥。
可以說,我軍是用血肉之軀的犧牲,達成了讓聯合國軍完全撤出北韓境内的戰略目的。畫面悲壯,但亦值得深思。
長津湖為什麼那麼冷?
1950年的冬天,長津湖尤其冷。
長津湖位于北韓東北部的蓋馬高原,是長津江上遊為發電站蓄水的人工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北韓由日本控制,這裡就是日本人的戰争後勤基地。
蓋馬高原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達海拔2522米),是整個北韓半島地勢最高的區域,是以也有“北韓屋脊”的稱号。
盡管與中國北方緯度相當,由于海拔較高和獨特的海陸位置影響,讓蓋馬高原的氣溫遠遠低于同緯度的北京。
類似于青藏高原,蓋馬高原蓄熱能力較弱,加上冬季需要直面南下的寒潮,時常受到日本海水汽影響,極易形成降雪,稱得上是一片“苦寒之地”。
進行長津湖戰役的第9兵團3個軍原本在東南沿海進行修整,為解放台灣進行準備,他們雖然都身經百戰,卻大多是地道地道的南方人,缺乏冰雪天氣的作戰經驗。
第二次戰役期間,志願軍指揮發現圍殲美軍的戰機,将第9兵團從華東緊急抽調至邊境進行入朝作戰。由于準備倉促,除了最後一批奔赴戰場的26軍,參加長津湖之戰的大多數志願軍戰士都是身着薄棉衣在冰雪中作戰。
何況,那一年冬天的長津湖尤其之冷,讓先輩們的戰鬥變得愈發悲壯。
根據《抗美援朝戰争史》記載,1950年10月下旬,長津湖地區開始降雪,氣溫急劇下降。到11月下旬,氣溫已下降到-27℃左右,到處是白雪覆地。
50年一遇之寒冬
進入北韓第一周,志願軍戰士遇到的是50年一遇的寒潮。這股寒潮與“拉尼娜現象”和極地渦旋有關。
極地渦旋(又稱“極渦”),指的是兩極附近中高層大氣内終年存在的冷性大低渦,它的強度和位置變化對中高緯天氣有較大影響。
北極極渦中心常偏離北極或分裂為2、3個中心,當它向南擴充時會導緻寒潮爆發,對人類生産生活造成較大的危害。
“拉尼娜現象”,又被稱作“反厄爾尼諾現象”, 它指的是赤道的中東太平洋受海水泛濫和寒流增強影響,海表溫度異常偏低的現象。
拉尼娜現象,每3—5年發生一次,本身就是小機率事件,但1950年的冬天,它恰恰就發生了。
自1949年冬季開始,秘魯寒流不斷增強,持續到了1951年,其拉尼娜現象強度與2008年中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時相當。加上極渦影響,北韓東北部陷入極度嚴寒。
戰役發生時,長津湖地區的最低氣溫在零下35℃左右。與美軍不同,志願軍長期埋伏在山脊上,風力更大,氣溫低至零下40℃。
習慣南方天氣的戰士本就不适應嚴寒條件的作戰環境,50年一遇的寒潮又讓氣候條件變得更加糟糕。除此之外,志願軍戰士還要面對後勤遠優于自己的敵軍,局面當然是無比糟糕。
血肉之軀換來勝利
抗美援朝戰争爆發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補給線在敵軍面前顯得“十分原始”。
長津湖位于山區,大量物資走水運已經沒有可能,志願軍隻能走“公鐵兩運”的管道。鐵路運輸運送量大,受天氣影響小,但靈活性差,鋪設成本較高。公路運輸則運量小,較為适合短途。
相比之下,美軍擁有強大的工業背景。利用着制空權上的優勢,美軍持續進行空運輸送的同時,在白天不斷轟炸志願軍的補給線。
志願軍繳獲的美軍棉皮帽(軍博展出)
志願軍繳獲的美軍鴨絨睡袋(軍博展出)
南方部隊沒有充足的禦寒裝備,後勤也很難跟上,有時甚至連鹽都吃不上。是以,也就出現了電影中的那一幕——美軍感恩節派對喜氣洋洋,志願軍在嚴寒中靠意志硬扛。
志願軍繳獲的美軍皮靴(軍博展出)
缺乏必要的營養和鹽分補給,志願軍在生理上面臨嚴峻的考驗,但為了實作戰略目标,他們隻能選擇堅持。
面對武器裝備遠優于自己的敵人,“小米加步槍”的志願軍戰士沒有退卻,他們在零下40 ℃的北韓,以無畏的犧牲精神為身後的祖國而戰。
暗紅色的傷疤、潰爛的皮膚、合不上的眼,就此長眠于異鄉。
那一年,他們正年輕,有親人,也有家。
但為了彌補條件上的差距,為了對抗險惡的自然條件,他們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隻能毅然赴死。
這恰恰從側面反映出“冰雕連”的偉大,他們對抗鋼鐵洪流,他們無懼極端天氣。
志願軍戰後的報告寫道:“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餘200多名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迹……”
在上海籍戰士宋阿毛單薄的衣服裡,戰友們找到一張薄薄的紙條,上書:
我愛親人和祖國
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
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沒有哪一個春天會遲到,但是有人卻永遠留在了寒冬。熱血難訴衷腸,有種決絕敵人永遠讀不懂。
電影中英雄的原型在這裡
在電影《長津湖》中,伍千裡帶領的穿插7連一舉搗毀美軍“北極熊團”團部。
而在真實的抗美援朝戰場上确實有這樣一支英雄連隊。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27軍80師239團4連作為尖刀連冒着嚴寒天氣一路前插。
1950年11月27日,随着夜幕降臨,遠處透過來的微弱光亮吸引了4連連長李昌言的注意。
時任連長李昌言
他帶領着戰士悄悄摸了過去在打死了一小股敵人後,
寒冷和饑餓襲來,戰士們鑽進帳篷開始搜尋所有可以禦寒的物品。
指導員莊元東扯下一塊彩色的方形“毯子”披在身上。
突然,帳篷外傳來槍聲,莊元東立刻扔掉那塊毯子帶領戰士們加入戰鬥。
4連的戰士利用地形向前躍進,包抄敵人。
美軍被這貼身戰術打得措手不及,除一部倉皇而逃外大部當場被殲。
那時,4連的戰士們還不知道,他們的對手是号稱“北極熊團”的美軍第7師31團,他們竟然一舉搗毀了“北極熊團”團指揮所。
而那塊曾被指導員披在身上的“毯子”,就是“北極熊團”的團旗。
此戰前營部的一位炊事班班長,委托通信班班長找塊蒸籠布蒸饅頭,用無意中發現了這面旗幟。後來,戰士們才知道這塊布原來就是“北極熊團”的團旗。
從此,美軍撤銷了第31團的番号。而這面繳獲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如今陳列在軍事博物館。
如今,71年過去了李昌言已93歲高齡。
近日,記者輾轉找到這位老人回憶起當年浴血奮戰的經曆老連長依然十分硬氣。
視訊來源:央視新聞
而“雷公”原型孔慶三,他在長津湖戰場上用身體當炮架,在炮火中壯烈犧牲。
孔慶三,1926年生于山東省濟南市郊區王舍人莊一貧苦農民家庭。1948年,孔慶三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27軍92步兵炮連一炮手、班長。随後,他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1949年,孔慶三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0年11月,孔慶三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任27軍80師炮兵團92炮連5班長。他參加了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執行北韓戰場東線的阻擊任務。
11月27日,志願軍第9兵團要在北韓鹹鏡南道長津郡新興裡發起圍殲侵朝美軍的戰鬥。孔慶三班配屬給主攻部隊尖刀步兵第8連,執行掩護突擊部隊前進的任務。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美軍一個火力點噴着火舌,8連突擊隊受阻,與美軍形成對峙狀态。
由于有小崗遮擋,炮無法直射。孔慶三果斷地将炮彈殺傷半徑為25米的步炮推到距射擊目标隻有20米的小崗,并立即在冰上構築炮工事。可嶺上全是冰土,又光又硬,無法構築陣地。這時,從溝裡逃跑的美軍正向新興裡奔逃,如果讓美軍在新興裡會合,後果十分嚴重。情況萬分緊急。孔慶三奮不顧身,毅然用肩膀頂住炮的右支架,堅決指令開炮。随着炮彈爆炸的火光,美軍火力點被摧毀了,40餘名美軍被殲滅,突擊隊前進的道路打通了,可孔慶三受步炮後坐力撞擊,腹部又中一彈片,壯烈犧牲。
為了表彰孔慶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上司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稱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北韓長津湖畔“志願軍烈士紀念塔”上。
抗美援朝紀念碑。圖/ 公衆号@丹東釋出
在長津湖戰役中,也有一位青島英雄,他就是裡岔鎮前觀音堂村周茂财老人。他曾參加長津湖戰役,并獲二等功。10月10日一大早,記者和膠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以及裡岔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從業人員,來到膠州市裡岔鎮前觀音堂村,聽參加過長津湖戰役、并在戰役中榮獲二等功的91歲老兵周茂财,講述他親身經曆的長津湖戰役。
周茂财告訴記者,他17歲的時候入伍,參加了解放戰争,十八九歲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1950年10月,他從上海坐火車,途經山東滕縣,在滕縣拿到了統一發放的棉衣,跟随部隊一起渡過鴨綠江,奔赴北韓戰場。那一年,周茂财20歲。他是志願軍第九兵團26軍77師229團一營一連三排九班的班長。
周茂财随所在部隊夜晚從吉林入北韓。周茂财說,那個時候,美國兵離中國已經隻有40裡了。
周茂财在長津湖戰役中獲得二等功的記功證
“北韓的天很冷,零下40攝氏度,寒風呼呼的。打仗的時候,沒有可以禦寒的房子,都在雪地裡,大雪有60厘米深。我們明白,敵人有飛機,我們沒有,絕對不能暴露。在雪地裡,志願軍身穿黃色衣服很容易被敵機發現,部隊就發給每個人三尺白布,我們把布披在身上,和雪一樣,飛機就看不到。”他們就靠着身上的三尺白布作掩護,徒手挖雪、鑽雪坑。
在長津湖戰役期間,是天氣最冷的時候,而且部隊都是夜晚行軍。周茂财和戰友雖然身着棉襖,但普通的棉襖根本抵不住零下40多攝氏度的極寒天氣。而美軍士兵身穿鵝毛衣服,用着鵝毛被子,連毯子都是鵝毛的。部隊在上海時,給他們發了一雙膠鞋,穿膠鞋行軍走路還不要緊,但一停下來,就完全無法抵擋嚴寒,很多戰士的腳都凍住了,一脫鞋,腳趾頭就掉在鞋裡。
周茂财說,打長津湖戰役,有的師最後就沒剩下多少人,除了戰鬥犧牲的,還有很多人凍傷凍死在戰場上。那時候很多戰士凍傷得厲害,有的被迫截肢、有的隻好割腳,有的戰士胳膊整個被凍壞了。“那時候缺少藥物,沒有藥,沒有工廠,藥物從哪裡來?”周茂财說,他最難忘的是,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他和戰士們在雪地裡趴了十天十夜,很多人凍死凍傷了,他在那時也患上了腿疾,再也不能自如地行動。“相對于犧牲的戰友們,我受的這點苦痛根本不算什麼!”周茂财說。
長津湖是北韓東北部的軍事要塞,山峰縱橫,叢林密布。在這場戰役中,敵人派出了精銳部隊,而且裝備精良,擁有大量坦克、大炮等先進裝備,掌握着制空權。而志願軍武器裝備落後,裝備數量也很有限。“那時的中國很窮,工廠很少,隻有人和槍,子彈也不夠用,需要打敵人,從敵人那搶來。”
“當時,我們在山上挖了戰壕,除了戰鬥就直接睡在戰壕裡。敵人來了,離得比較遠的時候,我們先不理他們,等到和我們距離很近時,戰友們再一起開槍。當時,他們有飛機坦克、各種先進的機槍,而我們隻有手榴彈和機槍,但我們不怕犧牲,等敵人近了,直接用手榴彈、機槍,一氣猛攻,把敵人打退。然後我們就從打死的敵人身上,找到槍支彈藥拿到我們陣地上,用敵人的槍去打敵人。就這樣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周茂财說。
周茂财在抗美援朝期間,身上有被打的槍眼,腿上、鼻梁上都有傷。周茂财說,志願軍不怕犧牲,不怕吃苦,死也要拼上去。“說句心裡話,你怕也不行啊,”周茂财說,“我入黨以後,明知道去這個地方得死,我也要去。黨員就要做到這樣!”
長津湖戰役太殘酷了,“那個苦沒法說了,我不敢提,一提老掉淚,”回憶着,周茂财突然哽咽起來。
在長津湖戰役中的一天淩晨,周茂财和戰友單紀坤出去執行任務休息時,因過度勞累睡着了,“嘩啦,嘩啦……”兩人被遠處傳來的一陣斷斷續續的聲音驚醒。周茂财說,當時前方一片草垛中,有兩名敵人正慢慢走過來,他趕緊叫醒單紀坤,兩人一人拿着一個手榴彈,悄悄繞到他們身後,看到周茂财和單紀坤後,兩個敵人害怕了,當場繳械投降。周茂财說,兩名美軍士兵臉青白,黃頭發,十八九歲,兩名美軍士兵不認識手榴彈,沒有戰鬥力。周茂财告訴記者,當時和單紀坤商量好了,敵人要是不投降,就一起同歸于盡,或許這才是讓敵人怕的原因。記者了解到,長津湖戰役中,周茂财和單紀坤因為俘虜了兩個美軍士兵,立了二等功。
在長津湖東山上,有一次美軍往上攻,周茂财所在的連往下打,美軍頂不住志願軍手榴彈,紛紛潰逃。周茂财說,當時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還是很厲害的,三四十米的距離,拽上手榴彈,啪一下就炸了,美軍士兵不使用手榴彈,都使用的卡賓槍。敵人雖然裝備先進,但打近身戰,志願軍不怕死的拼命精神,讓敵人很害怕。
電影《長津湖》志願軍啃冰凍洋芋的鏡頭打動了很多觀衆。周茂财告訴記者,他還沒有看電影《長津湖》,那時部隊多,部隊吃洋芋、大米、炒面的都有,長津湖戰役期間他所在的部隊吃的是炒面。小麥和豆子混合,上鍋炒了後,研磨成面,叫做炒面。沒有大米,沒有饅頭,之是以吃炒面,是因為沒有多少量就夠吃了。吃饅頭需要兩個,吃炒面一點就夠吃了。
那時志願軍運輸困難,缺少食物,北韓的公路大多被美軍炸毀,汽車沒有辦法走,沒有能運輸食物的汽車,隻能每人背着一袋炒面,食物也就隻有炒面。
長津湖戰役後,周茂财所在部隊回到長春休整,又從别的兵團調集部隊前往前線。周茂财說,包括他所在的部隊在内的第一批入朝作戰的戰士最苦了。“在極寒天氣下,志願軍更有決心,也沒有别的辦法,隻有不怕犧牲,不怕吃苦。”周茂财說。
周茂财說,他們和美軍打仗必須得很快就結束,很多時候一天一夜就要解決戰鬥,因為氣候不容人。槍和鐵粘成塊了,槍不敢拿了,粘上了。零下40多攝氏度,鐵粘人,重機槍鐵和鐵粘成塊了。“志願軍的手榴彈管用,手榴彈不粘,它的把是木頭做的,一拽,啪一下響了,槍倒不如手榴彈好使了,”周茂财說。
周茂财說,長津湖戰役傷亡情況很嚴重,一個連剩下三四十個人,一個營組織不起兩個連。周茂财所在連隊裡參加長津湖戰役的戰友沒有在世的了。
在周茂财家裡,有兩個長津湖戰役殘酷的“證據”,一個是記功證,周茂财在長津湖戰役中榮獲二等功,另一個是一塊布,子彈打在布上留下一個窟窿。周茂财現在用來包裹記功證和獎章。70年了,很多東西都丢失了,這兩個“證據”周茂财一直好好留存着。問及這塊帶着不小炮彈孔的布的來曆,周茂财告訴記者,“這個洞是讓炮彈打的,這塊布是從身上的衣裳扯下來的,這是證據”。周茂财卷起褲腿讓記者看腿上的傷,清晰可見當年炮彈打中腿部留下的疤痕。
我們不會忘記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學習過無數關于抗美援朝的歌曲、電影和課文。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激昂旋律總是勾起愛國情懷。
今天,10月20日,是黃繼光犧牲69周年。
他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10月20日上甘嶺戰役中,他在多處負傷彈藥用盡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口,壯烈犧牲,年僅21歲。衛生員整理黃繼光遺體發現他血流幹了,用溫水沾濕才能把槍口的布揭下來。
《上甘嶺》海報
電影《上甘嶺》中黃繼光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一首《我的祖國》也被傳唱至今。
《英雄兒女》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直至今天,“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氣壯山河的呼叫,依然震撼着幾代中國觀衆的心。
就在去年,一部《金剛川》上映,又一次讓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感受到前輩浴血奮戰的艱苦曆程,感歎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電影《金剛川》畫面
正如網友留言:
“曆史往往比電影情節更殘酷”
“沒有你們用生命堅守,就沒有我們的現在”
71年前
中國人民志願軍沖鋒在前
用血肉之軀在中國邊境
立起一道鋼鐵長城
用铮铮鐵骨照亮了祖國萬裡山河
71年後
山河無恙,人民安康
那群最可愛的人
祖國不會忘記!
緻敬英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新聞網 廣東共青團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昌威、朱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