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句話的出處是《增廣賢文·上篇》。
《增廣賢文》是中國明朝的兒童啟蒙書目,它帶有深厚儒家思想性質,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内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其實早就存在,但是為什麼我們說它選自《增廣賢文》呢?
因為它的原作在流傳中被口頭傳頌給修改了,是以我們要了解這句話,直接從字面解讀就可以了。這相當于白話文,流水句,意思簡單明白。
古時候的人見不到今天的月亮,可是今天的月亮曾經光照過古人。
究其背後深意,這正是蘇轼在《前赤壁賦》中闡述過的時空無垠、衆生渺小的思想。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月有陰晴圓缺,卻亘古長空。我們以自身的角度看月亮天地,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可是如果我們以天地月亮的角度來看衆生,不過瞬間的生死罷了!
而“今月曾經照古人”相比蘇東坡的文言文來說,更加直白簡單,所透露出來時空廣闊、生命渺小的思維境界是一緻的。表達上的淺白,讓更多的人能夠代入情境,感歎人生,因而得以選入《增廣賢文》,作為啟蒙知識。
實際上這兩句詩是出自李白的一首古風,隻不過在流傳中可能是無意、也可能是有意出現了改動。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
皎如飛鏡臨丹阙,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甯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李白的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的人們啊,沒有見過古時候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卻穿越時空,清輝古今。
我們可以看到,《增廣賢文》中收集的句子,對句和李白的完全相同,不同的地方隻是把出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中的“今”和“古”對換了一下,變成“古人不見今時月”,于整體的思維來說并沒有不同,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順不順口的緣故。
李白的原句不是孤單存在的,是整首詩中的一聯,我們在讀他的作品時,首先會調整心态,進入一種詩歌吟誦狀态,那麼很多地方就會遵循整體的節奏感。在上下聯的影響下,單個句子的順口度會減弱以契合整首作品,隻要不是太嚴重,小拗口可能會被忽視——更何況唐音宋調、再加上地域發音的不同,原作本身可能也是順暢的。
但是很明顯,當這一聯單獨被拎出來作為諺語、俗語,進入白話文(常用語言)交流狀态時,沒有整體詩作營造的吟誦感,單句的拗口可能就會凸顯。
我們用今天的國語平仄來分析(時代不同,口音有别,原理一緻)。
“今人不見古時月”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仄”,這是第五字變化的“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古人不見今時月”,則是首字不論的“仄平仄仄平平仄”。很明顯後者更符合格律,雖然李白的原句也沒有出律,但是更合标準的律句就是念起來要更順口。
這從“古人不見今時月”這一簡單的文字調換、平仄變化就能看出來,其最終結果都是通過吟誦是否流暢來判斷。
《增廣賢文》收錄篡改後的詩仙詩句,就是老百姓口頭流傳音韻高于詩仙作品的一個明證。也是格律嚴謹,則發音更合理的一個明證。
詩仙的句子,也不是不能改,有些崇古的朋友,心胸要放寬廣些。那些一開口就是“李白還不如你?杜甫還不如你”的鍵盤杠精,一定要搞清楚一點,今天的人無論思維、才學、見識都遠在古人之上,隻不過世界太大、知識面太廣,絕大多數人不再局限于文學表達上,不再局限于詩詞創作中罷了。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詩仙李白求古,是以感歎今人不見古月。
《增廣賢文》尚今,是以明言古人不見今月。
月亮是同一個月亮,但是時間是往前走的,人也是在不斷進化的,社會文化水準也是不斷精深提高的。
不要看不起古人,但是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更不要看不起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