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 約我寫寫自己和《星球大戰》的情和義,這個話題我着實發愁了一陣,不知道從哪下筆好,因為我充其量就是一個 Fan Boy,覺得自己的經曆并沒有什麼可寫。
但想了想,希望也能讓其他喜歡《星球大戰》和想了解 “501軍團” 的朋友們做個參照。既然決定寫了,就先從我怎樣成為一個星戰迷開始寫吧。
<h3>* * *</h3>
#1. 從小就是 “星戰迷”:
作為一個80年代中葉出生的人,我想說我從小就是一個星戰迷了。有人可能會說:那你是吹牛B呢!《星球大戰》在那時候壓根兒沒在國内大規模放過!的确,我不是什麼國外長大的 ABC,也并沒有自小就看過《星球大戰》,但關于原力的感情确實是從小就被培養起來的,我就說幾部作品吧:
80年代末各大地方台都放映過《恐龍特急克塞号》,這部片子裡就滿是星戰味道。《恐龍特急克塞号》本是 “円谷恐龍三部曲” 中的一部,其中前兩部都是動畫+真人,而最後也就是我們看到這部卻是全實物拍攝的特攝劇。時空穿越、變身戰士、外星人和各種恐龍恐獸 ...… 無一不成為了當時小孩們的話題,幼稚園的小朋友幾乎人人都一個克塞帽(頭盔)。

《恐龍特急克塞号》。
要問這部日本特攝和星戰有啥關系?阿爾塔西亞公主、智能機器人基伊明顯是借鑒了星戰裡的萊雅公主和 R2D2;而紮基總監和格德米斯帝王這兩個反派,又像極了達斯維德和帝國皇帝的主臣關系(這裡應該不是借鑒,因為《恐龍特急克塞号》在日本當地的播出時間是1978年,比《星球大戰》裡面皇帝出現的《帝國反擊戰》還早兩年)。円谷公司用一些粗糙的小模型和皮套怪獸演繹的白垩紀,卻成了我眼中最酷的影像,這也為我以後進入星戰世界的大門埋了伏筆。
《恐龍特急克塞号》裡的主仆。
《恐龍特急克塞号》裡的格德米斯帝王與紮基總監。
再說說另一部作品:《星星艦隊》。比起《恐龍特急克塞号》,這部作品可能很多人都不記得了,我也記不得是哪年在哪個地方電視台播的了,但《星星艦隊》确實成為了我記憶裡拍得最牛逼的木偶片了。
《星星艦隊》。
那時候還沒看過《雷鳥救難隊》和《美國戰隊》,而且這部片子也深得星戰精髓(後來才知道是永井豪寫的劇本), 整部片子都是使用模型和木偶拍攝的:秘密基地、宇宙空戰、邪惡帝國、壞蛋外星人、攜帶機密逃亡的公主女主角、飛行員男主角、還有球型機器人和長毛怪物做伴兒 ...... 聽起來像星戰麼?但它隻是一部像極了《星球大戰》的木偶片。
而且女主角太美了。時隔二十年,我還是能清晰記得她的容貌;萬幸的是,我沒有變成 DD 娃奴。
《星星艦隊》的群像。
不過上面這兩部隻是喜歡,還沒達到癡迷。成為星戰迷之前,我最癡迷的還是《變形金剛》—— 不管你相不相信,《變形金剛》裡也有各種 “星戰梗”:就說1986年的《變形金剛:大電影》吧,補天士和垃圾星人打交道完全就是《星球大戰:絕地歸來》裡 “恩多戰役” 和 “Ewok 結盟” 的翻版,更别提阿爾西的包子頭和《變形金剛》版的死星宇宙大帝了 —— 其實連海報構圖元素都一樣。
兩款海報的對比。
上面說這些,都隻是接觸星戰以前的文化鋪墊,真正看過《星球大戰》,是我國小四年級寒假去舅舅家。雖然我這個舅舅是個遊手好閑的敗家子,但在敗家子舅舅身邊總有新奇玩意兒:我第一次玩遊戲機,就是玩的舅舅的雅達利2600;而第一次看星戰,也是在舅舅家看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的錄像帶。
《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的錄像帶。
高大的 “機械怪獸” AT-AT 邁着沉重的步伐行走在冰天雪地裡,Luke 和 Darth Vader 在雲城裡的光劍對決,Boba Fett 帶走被變成碳凝結版的 Han Solo ...… 也許是之前其他作品的鋪墊,也許是對這種 Lo-Fi 科技感的獵奇,我一下子就迷上了這部電影。
因為當時買不到星戰周邊,隻能用泡沫磚和硬紙闆做了自己的第一個 AT-AT,擺在雪地裡,導演自己的《星球大戰》。
AT-AT 逼近的鐵蹄。
科幻冤家父子情。
Boba Fett 與 Han Solo。
<h4>* * *</h4>
<h4> </h4>
#2. “玩具迷” = “星戰迷”:
記得我第一個《星球大戰》的3.75寸的小人是一個克隆人士兵,這時候已經是21世紀初了,在國内已經可以通過各種管道買到一些周邊了。從1999年到2005年,《星球大戰》三部前傳電影終于登陸國内院線,我帶着 Hasbro 的玩具光劍去北京雙安影院排隊看的首映,激動得如同入魔的阿納金,終于在影院裡看到了黑武士 Darth Vader 的誕生,終于和十年前的記憶銜接在一起了。
我當時的心情,就和星戰迷們自制的那部粉絲片《星戰迷友》裡的主角一樣,甚至感覺我的原力似乎開始覺醒了。
3.75 寸的克隆人士兵。
如同中國小孩喜歡孫悟空的金箍棒,外國小孩都喜歡光劍。
《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上映之後,我便開始了自己的周邊收藏之路。最早收藏範圍,主要是 Hasbro 的3.75寸角色和相關載具;後來登陸國内的一些論壇,也慢慢了解了其他的一些玩具淵源。但苦于是個學生黨,不敢涉獵。把3.75寸小人一個個擺在小狗大小的 AT-AT 裡的滋味,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那個時候收藏玩具,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品味,也不是為了多稀有的珍藏,更不是為了攀比(而且當時身邊喜歡星戰的人很少,我跟誰比啊);說到底僅僅是一種本能,一種純粹的對玩具的喜愛。另外,我也很喜歡 Hasbro 早先出的一系列《星球大戰》版的《變形金剛》玩具,因為它把我最喜歡的兩個題材結合在了一起 —— 我當時買了可以變成 Luke 的 X-Wing 和能變成 Tie 戰機的 Darth Vader,觀賞性和把玩性兼具!
有了載具讓玩法變得更加妙趣橫生。
《星球大戰》 X 《變形金剛》的夢之組合。
2008年參加工作之後,口袋裡終于有點能自由支配的散碎銀子了,于是我開始收藏12寸和其他周邊。這個時間的12寸,也已經不像早期 Kenner 和 Hasbro 出品的那些用料粗糙、比例奇怪的12寸人偶了。Side Show 和 Medicom 生産的12寸人偶幾乎就是小比例版的蠟像:接近真實的衣物盔甲材料,逼真的人物頭雕刻畫,而且還有豐富的配件和可動性(請不要和現在的 HT 比較,那是七八年前了)簡直讓人愛不釋手。有人把12寸兵人比喻作成年男性的芭比娃娃,真是毫不為過!不過你要問我最喜歡的12寸是哪個,還真不好回答。
Bandai 在2012年推出的 “PM12 合金” 的 C3PO 算一個特愛的寶貝,全部金屬材質,而且具有相當的可動性,沉甸甸捧在手裡好似奧斯卡小金人,包裝的設計和材質也都十分精美。可惜因為定價昂貴導緻銷量慘淡,這系列也成為了絕唱,之前預告裡的 R2D2 至今胎死腹中。
拿在手裡份量十足。
另一組要推薦的,是 Side Show 早年推出的 Luke & Han 的 “Hero Stormtroper 雙人套”。雖然是早年間的作品,但人物的樣貌刻畫的極為生動逼真,而且風暴兵頭盔還有盔内結構,這是非常少見的(吐槽一句:以頭雕素質漸長的12寸人偶制作品牌 HT 至今不能制作一個有神韻的哈裡森·福特)。
面部表情刻畫的真是栩栩如生。
除了12寸,我也零零散散收藏了幾尊雕像,十幾套 LEGO 和其他周邊。玩玩具的朋友都知道:之是以不敢玩的太躁,不僅僅是因為錢包的問題,放玩具的空間才是更大的問題。
是以我也開始收藏一些小物件。Medicom 出品的 “Kubrick” 是我特别喜歡的一個系列。積木人的造型刻畫得方方正正非常有趣,集齊一組盒蛋套裝,還能拼湊成一個隐藏角色/載具。
“Kubrick” 的星戰家族。
“Kubrick” 對應星戰題材的廣告招貼。
2010年夏天,我換了份工作,地點是在廈門,部門的上司是個老 BBC —— 湊巧的是,他也是個星戰迷。
他有很多挺了不起的收藏,比如收齊了所有主機平台的星戰遊戲。雖然《星球大戰》的主機遊戲好玩的并不多,但其中有幾套比如 SFC/SNES 平台上的幾作價錢已經貴得離譜了。通過他,我也第一次認識了做載具模型的 Code3 品牌、做 1:1 光劍和頭盔等模型的 Master Replica 等。
好在我們又可以在 PSN 上重溫那些 16-Bit 的《星球大戰》遊戲了。
發出反抗帝的國第一槍吧!
除了玩具周邊,我也收藏了不少星戰書籍。多數是在亞馬遜上購買,也有的是自己出國出差或者拜托朋友從國外帶回。這裡面有設定集、工具書、還有電影制作的檔案和設計藍圖 ……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更多的了解《星球大戰》的台前幕後。而其中最喜歡的,是《星戰有聲書》這本 —— 把電影裡所有的橋段都程式設計了編碼,你可以通過輸入編碼的方式,去查找星戰裡最經典的台詞和音效,友善又有趣。
Sound Book 可以更加繪聲繪色的了解《星球大戰》。
随着 “星戰年” 的到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涉足星戰的周邊。不過說實話,星戰的周邊收集是個無底洞,實力有限真的隻能淺嘗辄止 —— 原力的道路還需謹慎前行,以免走火入模堕入了黑暗面。
#3. 加入 “501軍團”:
因為職業原因,我經常訂閱一些潮流雜志,其中《milk》上面總是刊登一些模玩相關的内容。2010年,adidas 開始和《星球大戰》合作并推出跨界産品,在2010年第一期的《milk》雜志其中有幾頁介紹了幾個打着 “501軍團” 旗号的星戰迷:除了衆多玩具收藏,他們還有屬于自己的 1:1 暴風兵盔甲和道具。
1:1,那是所有玩玩具的人的終極收藏夢想。
那期經常看的《milk》。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個軍團是從美國 ”進口“ 的。“501軍團” 全稱為 “The 501st Vader’s Fist Legion”,在1997年由美國人 Albin Johnson 建立,他們是以《星球大戰》的反派角色(主要帝國勢力)為原型的一個裝扮組織,申請加入的成員要經曆嚴格的稽核(以電影中的道具為标準)。
那時候中國成員還隻有3個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 “501軍團” 的存在,但是由于沒有聯系方式和途徑,并沒有加入。
大閱兵!
Albin Johnson。
後來借助網絡,我發現 “501軍團” 在網上有個論壇,叫 “501軍團中國駐軍”。這回可算找到組織了!注冊後第一件事,當然是咨詢如何購得盔甲。得知盔甲每套盔甲從四五千到上萬元時,我内心有一點猶豫了。
2011年7月,我和 機核網的朋友們去 ChinaJoy 展會,剛好 “501軍團” 也去參加,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面接觸這群神秘的盔甲戰士。就如同電影裡面的角色走出來站在我身邊,感覺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在我向大家表述了自己也想加入的意願後,他們表示歡迎,還十分熱情地送了我一枚 “501軍團” 的中國駐軍袖章。
這個時候的我,再次感到了原力的召喚。
“501軍團” 的 Logo。
我下定決心想購買一套盔甲,并加入 “501軍團”。通過軍團的前輩了解,原來不是花錢買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根據買回來的構件進行加工改造的。我倒不是怕這個,對我來說真正的難題是星戰反派角色那麼多,到底該選擇哪個兵種/角色的盔甲。
猶豫再三,我還是選擇了風暴兵的盔甲。雖然暴風兵在電影裡十分炮灰,但他們确實是最代表帝國的一個元素。整個電影裡,我覺得設計得最漂亮的就是暴風兵的造型。海外網購過的朋友知道,PayPal 的支付系統不同于支付寶,安全保障很成問題,之前的确發生過購甲後發件丢失還有和對方失聯的情況。是以說,買盔甲的幾千大元全是憑着對原力的信念。
經過苦苦幾個月的等待,盔甲構件終于安全到達。下一步就是制作了。盔甲構件的材質是 ABS(一種兼具強度和韌度的可塑性很高的塑膠材質,電影裡的原始道具也是這個材料),是以可以切割和打磨。于是我在廈門的臨時住所裡便堆滿了鐵皮剪刀、熱熔槍、砂紙等等各種工具,家裡面也充斥着各種塑膠碎片和粉塵。
經過20來天,在同在廈門的香港 “501隊員” TT 的幫助下,我的盔甲終于完成了!
盔甲終于完工了!
盔甲完成後,我立即拍照并發送給 “501軍團” 的稽核官,在稽核官建議後又反複做了幾次小改動,最後再由國内稽核官把我的資料發送給美國大學營。最後在2011年11月4日,我通過了美國大學營的稽核,成為一名正式的 “501軍團” 的成員,軍号:TK-9523!
我的軍号。
既然加入了軍團,就要參加軍團活動。而身為星戰粉絲,首要的任務就是宣傳《星球大戰》的文化。
在美國,《星球大戰》是絕對的國民級電影,更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無數人都為之狂熱。但是在中國,卻相對小衆得多,我們在群體活動中遇到過無數次被人叫做 “奧特曼”、“鋼鐵俠”、“變形金剛” 的尴尬場面。
被認錯很無奈,但我們也隻能通過活動向大家講解,告訴大家我們是來自《星球大戰》的暴風兵、黑武士、賞金獵人 …… 是以說,“501軍團” 在國内的星戰文化推廣上絕對是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造訪長城。
加入軍團後,我了解到軍團作為一個星戰粉絲的俱樂部,除了成員們定期聚會,宣傳星戰文化外,還是一個有愛心的組織:成員們會以電影裡形象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幫助慈善組織籌集善款;另外,參加的一些非公益商業活動的所得也會全部或部分捐獻給公益組織。
我和軍團的成員們參加了幾次 “愛共線” 和 “希望之家” 的活動,幫助山區的失學兒童,陪伴身患絕症的病患,這一切都感覺十分有意義!雖然我們是電影裡的反派角色,但是這種 “扮壞蛋,做好事” 的行為卻讓人感覺很過瘾。作為 “501軍團” 的一員,更是感覺很驕傲。
“501軍團” 參加 “愛共線” 公益活動。
* * *
<h4>#4. 《星球大戰》的新電影來了:</h4>
去年是迪斯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後的第三年,《星球大戰》的新電影也重新啟動。時隔十年,第七部終于來了!
迪斯尼大肆在中國宣傳,《星球大戰》的元素在中國各大城市都能被找到,原力即将在這塊華夏大陸上重新覺醒,以前被當作 “奧特曼” 的情況再也不會有了,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對《星球大戰》感興趣,也有更多的人好奇如何加入 “501軍團” —— 截至到去年,“501軍團” 在全世界已經多達8000多名成員,中國軍團也迎來了第50名成員。
全球 “501軍團” 分布圖。
去年12月28日,《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在上海舉辦首映禮,米老闆(迪斯尼的米老鼠總被我們戲稱為米老闆)也叫上了我們 “501軍團”,我們也感受了一次如同在美國那樣粉絲排隊的盛況:大家都身着各種角色的裝扮,大冬天排隊也成了樂趣。
我們見到了主創人員和可愛的 bb8,也在國内第一時間欣賞了這部電影。觀影過程中,大家數十度鼓掌叫好,在一些向經典橋段緻敬的場面我更好幾次都激動得落淚 …… 星戰7沒讓粉絲們失望!
在公共汽車站、地鐵沿線可能你們早就看到了相關海報了。
1月9日,《星球大戰》第七部馬上就要在中國國内各大院線上映,希望通過這部影片,有更多的人能喜歡星戰,也有更多的人能加入星戰迷和 “501軍團” 的行列裡,跟我們一起扮壞蛋,做好事。
可以說,《星球大戰》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 —— 我這麼說不是比喻,是因為我真的把他們紋在了我的手臂上。我希望他們能夠陪伴我每一天,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值得驕傲的星戰迷。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星球大戰》真的融入了我的血液,原力也時刻與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