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這部由徐峥主演的現實題材電影,光點映票房破億,豆瓣評分也是直接爆炸,9.0分。
直接拔高了暑期國産片的準入門檻。

這部電影真的有那麼神?
回想整部電影的故事結構,發現其實和《煎餅俠》一個套路。
大鵬想要拍電影。
徐峥想要賣“假藥”。
大鵬拉了一夥人自己當導演拍電影。
徐峥找了一幫人自己當老闆賣“假藥”。
大鵬收了錢解散制作組。
徐峥收了錢解散小公司。
大鵬良心發現重新拍電影。
徐峥良心發現重新賣假藥。
大鵬電影拍成了。
徐峥讓國家重視醫保了。
相同的套路,卻為何讓兩部電影口碑兩極化?
原因就在于“真實”二字。
《煎餅俠》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圍繞夢想,卻是一個非常小衆的夢想,并不是随随便便一個人就會有當導演的夢想。
同時裡面的人物也根本不是我們小老百姓的寫照,我們看了自然沒有什麼共鳴。
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畢竟人家的口号也隻是“拯救不開心”。
而《我不是藥神》是一個真實故事,徐峥飾演的程勇,現實中叫陸勇,他在現實中就是一位英雄。
電影中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絕望,“格列甯”抗癌藥的天價,程勇的走私販藥,患者們的重拾希望,這一切都是取材于被患者奉為藥神的陸勇,這個實實在在經曆過這些事兒的人。
是以當片中一位老婆婆說“我吃了三年的藥,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我不想死,我想活着。”“你能保證永遠不得病嗎?”這些話的時候,我們會為之動容,會在歡笑之間突然淚如雨下。
因為這些才是我們周邊真實的世界。為了生存四處奔波,為了生活辛苦勞累,這一切都是為了“活着”。
從《親愛的》到《湄公河行動》再到《紅海行動》……這一部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都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殘酷。
而當這些真實向外擴延,照進了動漫這塊土地時,又是怎樣一幅光景?
《聲之形》16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講述了男主和女主互相救贖的故事,他們的主旨是“幫你活下去”。
但是如果你沒有堅持到電影的四分之一,完完全全感受不到一點點的治愈。
電影前半個小時都在說什麼?
國小生們拉幫結派欺負一位先天性聽覺障礙的轉校生。
他們在黑闆上寫侮辱的話語。
他們把用來溝通的筆記本扔進水裡。
他們拽掉轉校生的助聽器。
這位轉校生反抗了嗎?
沒有!都是默默的忍受。
因為在她看來,全部都是她自己的錯,她不想再給任何人添麻煩。
而後事情敗露,情形反轉,一瞬間所有看似好朋友的人,全都指責男主,霸淩者變成被霸淩者。
在我們看來,這位轉校生極其愚蠢,這位霸淩者身份的轉變也是十分不合理,認為這一切都隻是導演的臆想,但是現實中,往往就是這樣。
近幾年來,校園霸淩事件屢屢爆出,或許你我都很幸運,并沒有經曆過這份黑暗,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确實真實存在。
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區某職業學院的一名女學生朱某,夥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學校女生宿舍樓内,采取惡劣手段,無故毆打、辱罵兩名女學生。
期間,五名女被告人還脫光了一名被欺淩女同學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機拍攝了羞辱、毆打視訊,事後還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範圍進行了傳播;其中一名被害人,當天先後被毆打了三次。
2017年6月24日,網上傳出一段延慶二中學生受辱視訊,一名學生在廁所被人逼着撿拾糞便。
這些隻是2017年的冰山一角。
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透露,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準許逮捕的校園涉嫌欺淩和暴力犯罪案件2486件3788人;提起公訴3494件5468人。
據另一份調查顯示,3萬6千多名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曆過校園霸淩,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别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霸淩者也都被别人欺負過。
這些赤裸裸的數字,暴露出了校園霸淩這一事件的恐怖程度。
而《聲之形》則是将這一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了面前,即便它用了比較柔和的畫風,夢幻的結局,也遮蓋不了校園霸淩帶給人的痛苦感受。
另一部國産動畫《理想禁區》,更是将中國的社會問題搬上了螢幕。
青少年網瘾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是以一種名為育才精英再教育學校的機構橫空出世。
男主就是一名網瘾少年,被父母強行帶去這所名為教育機構,實為監獄的地方。
而後的生活慘不忍睹。
每日無窮無盡的體能訓練,完不成任務都會遭到謾罵和毒打。
在這裡,沒有警察,沒有法律,教官就是權威!
學生們所有的行動都要看教官的臉色,他們試過反抗,但等待他們的卻還是一頓暴打。
這是将人的自我被否定,個性被泯滅,思想被扼制。
我們能感受到的則是深深的無力感。
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那麼的似曾相識?
沒錯!這就是去年爆出的“豫章書院”事件的真實寫照。
就是那個不把學生當人看,會用手铐,會關進小黑屋,會用鐵棍當戒尺打手心,虐待成性,打着正義的名号,實則人間地獄。
多少學生在裡面有着自殺的念頭,但想死卻死不了。
多少學生即便已經逃離魔爪,卻依然有着心理陰影,甚至有了精神障礙。
戒網瘾學校,一個充滿暴力、專制的學校,怎麼可能教出好學生。
就在這輿論爆發之時,《理想禁區》動畫化,就是将這種學校公之于衆,要讓衆人知道,你以為的為孩子好,實則是将他們推向了無盡的深淵。
雖然剛放完就被下架,但也讓大家認識到,我們開始關注社會問題了。
校園霸淩和戒網瘾學校還算是社會熱點話題,大衆已經關注到。
這些動畫屬于将這種現象再現,而往往還有一些現實是見不得人的,但是大家又約定俗成,似乎将這種“潛規則”當成了必然。
《比馬大戰記》cmj創作的國産漫畫,将漫畫家們的無奈刻畫的入木三分。
親戚朋友們的閑話與眼光,想要逃避現實卻不得不去面對,向現實妥協之後又會有不甘心。
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漫畫界比賽的黑幕。
參加比賽獲得頭獎的并不是漫畫故事最好的,也不是畫功最棒的,更不是分鏡運用最娴熟的,而是那些最具有商業價值的。
讓我這個小懵懂,突然意識到,沒有哪個行業是真真正正的光明磊落。
在如此大環境之下,反抗有用麼?
男主試過,但是失敗了。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位中國漫畫家左手韓,曾靠着《老馬》這部作品獲得了日本國際漫畫賞的銀獎。
在他沒有出名的時候,就是帶着《老馬》這部作品的稿子四處拜訪出版社。
出版社在隻看了一眼封面的情況下,就放下了,直接問道:“你微網誌多少粉絲?”。
我作為一個看着他自述的旁觀者都驚訝了,更何況左手韓本人。
在這個利益為王的時代,夢想就是那麼的遙遠。
左手韓是一個縮影,因為他成功了,我們才會知道他的事情。
而他背後還有着千千萬萬個和他一樣為夢想奮鬥卻迫于現實的人。
藝術源自生活。
當這些真實走進了動漫,帶給我們的是更為沉重的思考。
它會用更加誇張的方式,凸顯沖突與沖突。
《低頭人生》一部入選2018年第90屆奧斯卡的國産最佳動畫短片,就是一種極其誇張的方式描述現代社會人類成為手機的俘虜。
《超級維納斯》短短幾分鐘展現了一段審美發展史和人心态的改變。不算非常血腥,卻能讓人看着都覺得痛,無比的觸動人心。
我們會因為這些動畫感同身受,即使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是還是忍不住會在虛假的世界裡尋找現實。
而這諷刺的畫面就會變得更加的刺眼,仿佛就在嘲笑着我們的周邊。
藝術高于生活。
動漫的魅力在于它獨特的表達方式,它會用自己的語言訴說着需求,進而将人們帶進思考。
它表達的不僅僅是現象,更是現象背後的沉思。
當我們看慣了熱血澎湃的戰鬥,看慣了平平淡淡的愛情,看慣了幽默搞笑的日常。
這次該反思這背後鮮血淋漓的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