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壓了3年才上映,說它是下一個《藥神》?抱歉,我不同意

“口碑炸了!被稱作是”藥神級别”的年度華語片!"

“白客(王大錘)要飛升了!”

自2020年的平遙電影節之後,《不止不休》就成了電影圈的大紅人。

先後在威尼斯電影節拿下”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提名”和平遙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再加上開羅、華沙、多倫多電影節也頻頻傳來捷報,還未上映就拉足了期待值。

看完這部電影的影迷驚喜過望,有人說它堪比2018年的神片《我不是藥神》,有人說主演白客能憑借此片成功轉型。

更有甚者,幹脆直接預測白客能成為未來的影帝。

然而,該片原定于當年秋季上映,卻突然杳無音訊,這一等就是足足3年時間。

業内人士透露,因為題材敏感,《不止不休》在這三年間經曆了無數次删改。

沒想到這一拖竟有意外收獲,拍攝時還默默無聞的張頌文,開年突然靠一部《狂飙》爆火。

片方也懂得借勢之道,上映前臨時把張頌文的海報加大。

3月24日,這部吊了影迷三年胃口的《不止不休》終于上映了。

然而,相較于《我不是藥神》奇迹般的票房成績,《不止不休》顯然對不起它《小藥神》的稱号。

截止到發稿前,《不止不休》首日票房僅有865萬,算上此前十多天的點映成績,也不過是1677萬票房,比起舶來品《鈴芽之旅》将近破億的票房,實在有些相形見绌。

而專業媒體給《不止不休》的總票房預測更是隻有1.3億。

當然,票房不好看,并不代表電影不好看。

《不止不休》上映後,開分7.4分,對于一部國産劇情片而言已經是相當高的分數,通過觀衆的評價來看,該片也值得走進電影院。

那麼,這樣一部高分佳作,口碑堪比《藥神》的電影,是如何票房慘敗的呢?

小《藥神》?我不太同意

從故事層面來看,《不止不休》的劇情很簡單。

(劇透警告)

.

故事背景是2003年的北京,非典剛剛結束。

白客飾演的“韓東”是一名北漂族,他不遠萬裡從東北跑到北京謀生,立志要成為一名新聞記者,但奈何學曆不夠。

高中肄業的他處處碰壁,總是還沒來得及自我介紹就被學曆勸退。

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韓東在“京城日報”意外得到了實習機會,在“黃江”(張頌文飾)的手下學習。

黃江是個能力超群的老記者,為了拿到一手資料,他能茶飯不思,隻身一人往返700公裡以外的事發現場驗證,視記者的客觀性為第一定律。

歸入黃江麾下後,韓東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實習生涯,為了完成夢想他甚至比黃江還要玩命,生活裡除了吃飯睡覺基本都是在工作。

某天,山西發生礦難,勞工死傷無數。

黃江得到消息後,帶着韓東馬不停蹄地跑到了山西,并喬裝打扮成為勞工,在第一現場親身經曆了那些災後痛心疾首的勞工家屬們,以及狡猾漠然,把生命用金錢衡量的煤老闆。

經此一役,韓東在實習生時期就寫出了精彩勁爆的頭版文章。

壓了3年才上映,說它是下一個《藥神》?抱歉,我不同意

可這次經曆也讓韓東意識到,記者這個身份遠比自己想象中要無力。

雖然在“紙媒為王”的年代,作為報社記者,他們出入前線以筆為戎,被稱作是社會的“無冕之王”。

但他們能做的也僅僅是盡可能還原真相。

不能摻雜個人情感,是記者的金科玉律。

“感情不是新聞,事實才是新聞,同情心,隻會影響你做新聞的判斷”,黃江對韓東如是說道。

壓了3年才上映,說它是下一個《藥神》?抱歉,我不同意

可韓東偏偏天生是個理想主義者。

後來,韓東又跟進一個賣血事件,順藤摸瓜查到了一條“代檢B肝”的暗線。

為了這次頭版,韓東入龍潭,闖虎穴,不惜親自參與賣血和代檢,甚至和犯罪頭目混成了好朋友,更發展成了下線。

然而在調查過程中,韓東愕然發現,自己的發小張博是“代檢”的消費者。

因為父親的一次失職,張博自幼就染上了B肝病毒,雖然他勤奮好學一路考上了大學生,但畢業多年仍然沒有工作,一到體檢階段就被辭退。

張博不認命,決定考研更上一層樓,但偏偏這條路仍然需要體檢。

最後,作為法學系大學生的張博,不惜私下聯系黑中介,幫忙代檢瞞天過海。

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同行巴士上竟坐着朋友,記者韓東。

壓了3年才上映,說它是下一個《藥神》?抱歉,我不同意

報道發出去,朋友就會仕途盡毀,但不發出去,自己也會被報社淘汰。

一邊是朋友,一邊是夢想,韓東陷入兩難。

而同時,自己的生活也因為入不敷出,步履維艱,更愧對陪同他來到北京的女友。

後來,韓東在深入調查過程中,驚然發現B肝的傳播率被嚴重誇大了。

B肝的傳播途徑隻有母嬰、血液、和性傳播三種,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傳染。

隻是因為人們的不了解和黑心醫院的誇大,導緻B肝成為洪水猛獸,人人聞風喪膽,甚至發展成了“B肝歧視”。

一旦患病就意味着被社會抛棄。

因自忖報道不全面,韓東最終選擇了拒絕發稿,被報社辭退。

但韓東依然沒有放棄記者的本分,以自由人的身份繼續調查案件,并把全中國1.2億的B肝攜帶者的真實情況公之于衆。

憑着這一腔熱血,電影最後韓東終于得到了報社的認可,釋出了該文章,為中國消除“B肝歧視”,科普B肝的工作任務做出巨大努力。

二、

電影以“B肝歧視”為主線,這事兒就是20年前的集體記憶,甚至說到現在仍然餘波未消。

1970年時,大陸的B肝攜帶者有4000萬,屬于世界正常水準。

但到了90年代,因為醫療裝置不完善,再加上大力發展疫苗普及,許多部門為了完成任務一根針用一個班,幼兒成了病毒繁衍的育苗。

而同時因為藥物研發需要大量血漿,黑心中介發展成了“有償捐血”,賣血掙錢蔚然成風,在這種混亂狀态下B肝病毒再度瘋狂蔓延。

大陸在最高峰時,包括患者和攜帶者在内,合計人數達到了1.2億,每十個人都有一個病毒攜帶者。

随着病毒浮出水面,緊随其後的便是集體恐懼。

在對B肝病毒不了解的前提下,整個社會都對該病毒聞風喪膽,再加上相關法律的明令限制,更擴大了群衆對B肝的恐懼。

當恐懼積攢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轉換成歧視,民間也開始自發性限制B肝患者的活動。

上學、就業、婚嫁....甚至是日常消費場所都不接待B肝患者和攜帶者。

“大三陽”和“小三陽”成時下最熱門的關鍵詞,當人們被查出B肝病毒時,也就意味着被社會集體抛棄,隻能淪落到邊際生活,更有甚者被孤立到自殺也不在少數。

這種情況一直到2003年後才被改觀。

B肝患者們自發性建立論壇、互幫互助,并積極擴大社會關注度,科普B肝的傳播途徑,消除群衆恐懼,而後官方也下台,一馬當先破除B肝患者的就業限制,慢慢到現在,B肝終于不再是禁用詞,患者們也得到了應有的自由生活。

三、

除了白客、張頌文和許久未出現的苗苗之外,本片的幕後團隊同樣大有來頭。

導演名叫王晶,當然此王晶非彼王晶,他是賈樟柯的禦用副導演,曾參與過《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電影,算是賈樟柯的得意門生。

本片也是他在《江湖兒女》後,首次獨挑大梁的導演處女作。

此外,攝影指導餘力為、配樂半野喜弘、美術劉維新、制片人張冬也都是賈樟柯的原班人馬。

而賈科長本人,不僅擔當監制,還在片中客串了一位嚣張跋扈的煤老闆,可謂是用心良苦。

從故事大綱來看,把《不止不休》拿來和《藥神》比較并不是牽強附會。

《藥神》講的是病患群體被天價藥挖空了積蓄,隻能“不道德”地購買走私藥,而同時主角為了拯救萬千患者,選擇铤而走險。

《不止不休》講的是B肝患者被社會妖魔化,遭受歧視,中介商出于同情發展“代檢線”,而主角為了幫助他們,選擇放棄了自己的事業。

兩部電影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壞人,同樣是程式正義VS結果正義的社會辯論。

but,說《不止不休》比肩《藥神》,還是差了點意思。

首先要說的是,《不止不休》的确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團隊非常成熟,制作方面在各角度都無可挑剔,攝影更是可圈可點。

可劇本還是太薄弱了。

相較于《藥神》渾然天成的劇本,《不止不休》的表現有些太過于單薄,電影長達117分鐘,卻隻是講了一個理想主義者堅守初心的單線故事,看點太少。

同樣是比較《藥神》。

程勇(藥神主角)從投機倒把到深明大義,肩負起整個社會的殘破角落,然後憤而離席回歸自己的生活,最後又拗不過自己的初心,付出一切也要維護心中正義。

光是主角這條線就精彩紛呈,且有血有肉,我們能看到任何人的影子。

而《不止不休》的主角完全沒有弧線可言,在《建立人物弧線》一書中,屬作者凱蒂.維蘭德所總結的标準型“平弧”角色,一條路走到黑。

當然,劇本不同,角色不強求一緻。

但問題是,《不止不休》的其他角色也都沒有太豐富。

黃江用來引出下文、張博用來刺激沖突,每個角色都在完成任務後就草草下線,工具性太明顯。

更離譜的是女友小竹,全片也沒有參與主線發展,即使去掉她也沒有任何影響,似乎隻是為了刻畫主角的辛苦而辛苦。

目的性,甚至說是“功利性”太直接了。

而除了角色的乏善可陳之外,劇本松散的表現同樣非常明顯。

又要刻畫男主的出身,又要重點描寫男主的清苦,但費這麼多筆墨卻做不到利用起來,實屬讓人摸不清頭腦。

最讓我費解的是主線的沖突。

男主沒有寫B肝患者的真實情況,其實和記者這個職業并沒有多大沖突,而他沒寫的原因也被自己歸咎于“交稿時還沒有查到”,并沒有存在根本性的沖突。

如果他一開始就發現并寫稿的話,大機率同樣也會被發表的,這樣一來,主角所謂的犧牲就更被淡化了。

如果劇本再精煉些,将沒用的費筆砍掉,朝向主題更深入一些,或許表現會更好。

四、

當然,我還是要重申一句。

雖然《不止不休》比不上《藥神》,但它依然是一部好電影,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還會買票觀看。

王晶和在資本圈摸爬滾打出來的文牧野不一樣,他的筆觸兀自充滿文學性。

在文藝片巨擘賈樟柯的熏陶下,比起“懂觀衆想看什麼,是以我拍什麼的”文牧野,王晶更顯然想保留文藝片的紀實性和客觀性,不惜犧牲情緒放大所帶來的商業價值,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還要重點強調的是,這部電影曆經三年删改,或許我們現在所看的版本早就不是當初那個令人歡呼的“本人”了,漏洞百出的劇本也并不是創作者的本意。

話再說回來,

一部講B肝歧視的電影,在2020年拍完,到2023年才被上映,這事兒本身就挺電影的。

套一句影迷的評價。

“雖然遲到了3年,但它能上映,就說明某些地方的“松動”的确在發生,電影産業也将得到再一次進步與爆發。”

《不止不休》對影迷更多的意義,是在這個後疫情時代,人們依然能通過20年前的重影,窺見自己的經曆與宣洩。

最起碼電影依然能讓人感動,不是嗎?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