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八角亭謎霧》快吵翻了。有人覺得“玄家的人神神叨叨”,有人覺得“案情推進太慢”,也有人建議說别急,“伏筆很多,好戲在後頭。”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故事是這樣的,19年前,一位少女遇害,作案人逍遙法外。19年來,少女的家人始終走不出陰影。特别是少女的哥哥,眼見着自己的女兒越長大,越把她看管得緊。家庭沖突一天天激化。

用各懷心思的家庭成員關系,去展開一宗多年懸案,今年的迷霧劇場還是好敢啊。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瘋”掉的家庭:不了解,也别輕視創傷

我個人是佩服迷霧劇場這份勇氣的。去年,口碑全面飄紅,一部分功勞在開場就很炸眼球。不是把嶽父母推下山,就是拖着屍體去坐地鐵。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猜想,這種成功經驗照搬到今年也很說得通。可《八角亭謎霧》沒有在偷懶。它好像打定了主意,要以自己的方式走走看——拍懸疑,不光拍破案,也拍人。

拍人的情感,關系,拍一個無辜遭受了犯罪,失去至親的家庭,如何在變故中繼續生存。用案情講人情,也注定了會讓“看刺激”的觀衆覺得撲了空。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說來案件上線也不算晚。第一集,一頭一尾出了兩樁。19年前,八角亭附近的河裡撈上來一具女屍,18歲的玄珍。作案人是誰一直毫無頭緒。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19年後,河裡打撈上來一具男屍,20歲出頭的富二代朱勝輝。朱家和玄家,兩個原本過着普通日子的家庭,因為命案,一夜被碾碎,變得風雨飄搖。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在朱家,做生意上下幾千萬的朱文生,再能幹,也對兒子的死無能為力。那可是他将來要繼承家産的獨兒。現在,一下被剜去了手腳,掙多少錢都沒了意義。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妻子邱文靜,風光、美麗的富太太,每天在大别墅裡唱唱戲,萬事不愁。失去兒子令她喪失了理智,從警局鬧到玄家,哭聲震天。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朱家夫婦,在以近乎蠻橫不講理的方式,發洩難以承受卻不得不受的喪子之痛。痛苦逼得多體面、多高貴的人也發了瘋。

而這樣的日子, 19年以來,每一天都如陰霾籠罩在玄家不得消散。姐姐玄敏,多數時候溫柔、賢惠,但無法生育,成了橫亘在她心頭的一把刀。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以緻于人都魔怔了,把生不出孩子歸結為“玄珍的冤魂沒有得到安息”。她以一種很傻又可怕的方式,寬慰着自己,也排解着失去妹妹和沒有孩子的雙重痛苦。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哥哥玄梁看着也很魔怔。但他“魔”的心結在内疚。當年,因為搞對象錯過了接玄珍放學,間接導緻妹妹出事。從此接送上學是他過不去的坎兒。

于是他在女兒念玫身上找補。尤其當念玫長到玄珍的年紀,長出了一張非常像玄珍的臉時,焦慮開始變本加厲。除了雷打不動接送女兒,為女兒打架、扯皮,過不安甯。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不是玄梁不像個成年人,是那場變故徹底打亂了他的陣腳。過度保護女兒,好歹能讓他的心裡好受一些。玄家兄妹都以旁人了解不了的方式,療愈着玄珍留給這個家的創傷後遺症。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連帶念玫也涉身其中。姑姑借口帶她買口紅,結果是去給玄珍燒紙。爸爸一刻不放松的死盯令她喘不過氣。還有周圍人不斷在提醒,“你和死去的玄珍長得一模一樣。”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花季少女無端要與一個死人捆綁在一起,可她做錯了什麼呢。哪怕是她的姑姑、爸爸又做錯了什麼呢。無辜的玄家就這麼被懸案消耗,磨損,吞噬下犯人種下的惡果。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用一家人19年難以愈合的傷口推進案情,再用案情探讨一段殘缺的親情,這是《八角亭謎霧》的一種敢。敢于挑戰傳統的懸疑劇觀看視角。

從“如何作案、為什麼作案”這種基操,切換成了以受害人家庭作為觀察對象。講述他們的故事,呈現他們的内心。《八角亭謎霧》眼下最大的争議便是全員“神經”。

可這不恰恰是這部劇的價值所在嗎?房思琪曾經希望大家承認,人間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有些痛苦是毀滅性的。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江歌媽媽,失去女兒是她終生不愈的傷口。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兩樁案件的核心,其實是兩個家庭因為不尋常的意外而被迫走上的命運之路,每個人都是以而改變。或許他們心裡那個窟窿怎麼都填不上了,隻能殘破地活着。

作為旁觀者,怎麼能輕飄飄地要求他們翻過那個坎,像正常人那樣活呢?不輕視他們所遭受的創傷,正是《八角亭謎霧》對受害者家屬的人文關懷。

這也是迷霧劇場一直以來的氣質,不僅鋪排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關注故事中的人何以為人。這種不回避痛苦,引領觀衆直視生命意外的創作,猶如一把利劍——迷霧劇場從來不搞溫吞那套,它不怯于表現鋒利。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鋒利的氣質:用懸疑外殼包裹人與生活的迷霧劇場

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在國産劇領域,“XX劇場”的概念算不得新鮮。十年前的衛視早打出了這張牌。但真正胡了牌的,還是愛奇藝的迷霧劇場。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2017年,《無證之罪》仿佛是愛奇藝向懸疑網劇發起的一次試水,水花巨大。之後同樣爆了口碑的《破冰行動》、網劇《唐人街探案》一次次印證着,愛奇藝搞懸疑有點東西。

而正式建立“迷霧劇場”這塊招牌在去年。一開播便霸屏了整個夏天。第一炮《隐秘的角落》直接炸場。從爬山梗到劇本、演技包括BGM,《隐秘的角落》成功破圈。

這一破,直接奠定了迷霧劇場整體形象:懸疑的故事,人文的核心。而《隐秘的角落》制勝一步還是視角大膽又獨到。以小孩子當主線,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不弱化,不輕視,這在固有的玩法裡很不常見。新鮮還會玩,連演員張頌文拿到劇本都驚歎,“主演是小孩,這很了不起。”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新的東西玩轉了,操作相對常态化的劇,迷霧劇場也大大亮了一手。嚴格講,《沉默的真相》非常主旋律,江陽這個人物,非常偉光正。這比劍走偏鋒難多了。

一旦感染不了觀衆,整個就假了虛了。除了選角和表演是關鍵,對故事的深度、細化程度要求特别高。我到現在,看到白宇還能因為想到江陽,很有想哭的沖動。

一個前途無量的檢察官,為了給萍水相逢的同學翻案,幾乎以自毀的方式奉獻了一生。英雄的純潔、高尚、美好卻宿命般的悲壯,在江陽身上展現得刻骨而動情。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以獵奇打頭,用感人收官,去年追迷霧劇場,情緒全程被打開,被釋放。甚至在認知上被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啊國産懸疑劇,也可以做到不止于懸疑劇。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到今年,《八角亭謎霧》延續了在懸疑的底色上描情,用案件推進人物生活的鋒利氣質。叫人一看就是知道,嗯,是迷霧劇場親生的。比如前面提的,視角選取的“毒”和情感表達的敢,這很迷霧劇場。

更直覺的,還是它的畫面和鏡頭。你應該熟悉迷霧劇場的畫面調調,進階的,電影感的。那麼《八角亭謎霧》怎麼也能排進這個部分的前三。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畢竟是著名電影人王小帥、花箐做導演,陸一帆擔當攝影的組合,他們來,大概就是沖着拍超長版電影來的。首先取景就很絕,紮根紹興拍了快三個月。選江南水鄉拍懸疑,這怕是頭一遭。

真的就是敢。在劇出來前,誰能想到呢,文氣、祥和的江南小城能和懸案嚴絲密合。一大元素在水。總是下雨的天氣,濕漉漉的街面,發生在河裡的案子。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氤氲、潮濕、煙霧蒙蒙,讓某種難語的隐秘,如蛇滋溜一下滑過,冰涼又心驚。再與拱橋、老屋、深巷、石子路攪拌在一起,暧昧氛圍令人毛孔全張。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還有作為戲眼的八角亭。亭子的古韻卻暴露在一個現代時空裡,那種反差與沖突似乎自成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也喜歡花導的說法,“那是欲說還休的地兒。“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會選景,還得會拍。迷霧劇場裡,叫我終身難忘的一個鏡頭,是張東升老婆吃下調包的藥不知道,在遊泳。廣闊而藍得心慌的海面上,一個即将死去的女人在遊泳。

《八角亭謎霧》厲害的鏡頭好多。比如全劇第一個鏡頭,墨綠色樹林裡,穿紅白校服的女孩在奔跑。畫面虛化,晃動,晃得那抹紅帶着絕望的美。瞬間拉滿懸疑感。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比如這場時空切換。玄珠回到小時候的房間,鏡頭貼着她的視線推出去,再搖回來,房間變回多年前的樣子。玄珍還在,生活還美。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還有幾次天空的特寫也很有記憶點。朱勝輝案發生後,八角亭上空是張牙舞爪的猩紅。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玄珠回家,她與玄珍一些不太愉快的回憶被勾起。天空烏雲密布。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警察摸索出了一些眉目,鎖定兩件案子很可能是同一個人犯案。天空挂出一輪朝霞,迷霧開始散去。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天空變化暗合着案情走向。這種飽滿、深刻的鏡頭語言,貫穿《八角亭謎霧》也貫穿迷霧劇場,是迷霧劇場已經風格化的一種标緻,是它極有辨識度的臉。

好看的皮囊要有,有趣的靈魂更不能缺。靈魂撐起了迷霧劇場的廠牌。也就是以懸疑做殼,裡面裝載的,終究是人。心思缜密的小孩、以身飼虎的英雄、支離破碎的玄家等等,都是懸疑外殼下的人。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

迷霧劇場,到底講的還是人的生活及其發生着的一切。講每個個體與命案相關,但所有個體又一起構成了生活本身。小孩成長是生活,英雄犧牲是生活。

玄家六口人,婚戀、生育、念書、生老病死全是生活。命案與生活,與人,與情交融,互相輝映。這種新現實主義懸疑,或許,就是迷霧劇場長出了鋒利氣質的原因所在。

我的朋友圈因為迷霧劇場吵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