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它世界第378期 傳說中的“天馬”秦嶺山裡“四不像”——偶蹄類“奇獸”鬣羚

它世界第378期 傳說中的“天馬”秦嶺山裡“四不像”——偶蹄類“奇獸”鬣羚

在秦嶺山區,小麂、毛冠鹿、斑羚、鬣羚算是最常見的四種偶蹄類動物,但鬣羚的目擊率最高,耳長像驢,頸鬃像馬,尾巴像鹿,蹄子像牛,與馴鹿、駝鹿、麋鹿并稱為四個“四不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秦嶺山中這個“四不像”,一個整合了諸多有蹄類特點的“奇獸”。

傳說中的的“天馬”

全世界總共有6個種 秦嶺裡是中華鬣羚

鬣羚看着像羊卻屬于牛科、鬣羚屬,全世界總共有6個種,中華鬣羚、南鬣羚、喜馬拉雅鬣羚、紅鬣羚、台灣鬣羚和日本鬣羚。中華鬣羚分布區域最廣,秦嶺山中的鬣羚就是中華鬣羚。西藏分布有喜馬拉雅鬣羚,不久前在雲南省高黎貢保護區紅外線相機拍到了紅鬣羚,讓紅鬣羚不再是緬甸的特有種。日本鬣羚,長相最為奇特,又被稱為“日本長鬃山羊”,顔值非常高。

鬣羚因其最早是在印尼的蘇門答臘被發現的,是以又叫蘇門羚。而民間又把鬣羚稱為明鬃羊,山驢子,岩驢,天馬等。藏語裡,鬣羚被叫做“jiagula”,音譯過來有點像“岩石上亂七八糟的花斑”。應該是形容它很神經質,屬于應激反應大的一種動物,遇見人總是立刻受驚似的亂蹦亂跳地逃跑。

攀山飛岩的秘密

蹄子後端寬闊 中央還有“吸盤”

中華鬣羚重要的特征就是白鬃、紅腿、黑身子,具有非常好的攀山飛岩的能力。據《黃山志》記載:“天馬,常飛騰天都蓮花諸峰”,“銀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雲,須臾躍過數十峰”。“銀鬃金毛”很好地契合了鬣羚背上和馬一樣肆意散開的鬃毛,其在岩石和山間飛花摘葉、如履平地的能力,都像極了一匹跳躍飛跨、騰雲駕霧的“天馬”。超乎尋常的攀岩能力是因為鬣羚的蹄子是由兩個緊密靠在一起的蹄組成,前端窄尖,後端寬闊,四周環以角質,中央為柔軟的部分組成,像一個吸盤,使其能夠穩穩地站立或跳躍在陡岩之上。底部還有靈敏的觸覺神經,受到刺激後,大腦會立刻作出反應,調節重心和平衡。

孤僻的沉默者

獨來獨往 幾乎從來不發出叫聲

中華鬣羚喜歡生活在森林茂密和多岩的山區,是典型的獨居動物,幾乎從來不發出叫聲,隻是利用眼腺和蹄腺分泌物标記各自的領地,互相傳遞資訊。腺體分泌的淺白色濃稠物,有特殊的氣味,可以經久不散地向空中散發。除非是為了繁衍後代,鬣羚才會主動接觸同類。同類之間的領地基本不重疊,獨來獨往,如果雄性鬣羚遇到另一隻雄性鬣羚,它們還會你死我活地打鬥。

蹬蹄警告、角挑威吓和主動攻擊,是鬣羚們遇到危險時主要的自保行為,當發現威脅目标,一時間又難以逃跑後,它會提起前蹄,蹬擊地面或岩石,發出響亮的敲擊聲,警告對方不要靠近;如果沒用就會低頭作出前沖、以角撞擊或挑剌的動作。如果還不行,它便會主動發起攻擊,說實話,就鬣羚的體型、戰鬥力以及攀爬能力,其野外的天敵并不多。

偶爾開葷的“羊”

第一時間吃下胎盤 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

和絕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鬣羚也喜歡早晨和傍晚覓食,青草、樹木嫩枝、葉、芽、落果和菌類等是它的主要食物。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鬣羚的食性進行了研究。在38隻死亡鬣羚的胃内容物和49個采食地中共記錄到鬣羚采食的植物121種,其中木本植物72種,占食物種類的60%;草本38種(包括2種竹子),占31%;其餘11種分别為藤本3種、苔藓和蕨類6種、菌類2種,占9%。鬣羚糞便呈散堆狀,奇怪的是它每次排10粒糞球!

作為植食性動物,雌性鬣羚卻會在産下幼崽後,第一時間将胎盤吃掉,這其實是動物長期适應環境進化的結果,很多植食性動物都有這種行為。胎盤含有激素和營養,具有補能量、催乳汁的功效,能使母體盡快恢複體力和分泌更多的初乳。同時,吃掉胎盤能更快地清除分娩痕迹,以免被天敵發現,帶來危險。

動物園為何難見它?

應激反應強烈 會上蹿下跳把自己撞死

正如前面提到,鬣羚屬于應激反應強烈的物種,人為幹擾對于它們是緻命的,它們會因為驚吓上蹿下跳,将自己撞死,這是人工飼養中最大的難點。還有就是雌性鬣羚一年中僅在秋天發情一次,最佳受孕僅有兩天時間,而雌性對配偶很挑剔,如果看不上眼,就會拒絕交配,很容易錯過發情期。

另外,懷孕的雌鬣羚也常因為受驚而流産。是以國内動物園裡很難見到展出的鬣羚。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曾經飼養并成功繁殖過一隻鬣羚,但因為人工飼養難度大,最終還是死亡了。

這幾年,秦嶺山中多次發現鬣羚大量死亡現象,經過專家對屍體的解刨發現,一種真菌和螨蟲引發的傳染病,正在鬣羚、斑羚、羚牛中傳播,成為威脅鬣羚野生種群的最大威脅,目前還沒有找到好的防治方法。 王甯/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