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者:說書人阿偉

1921年的一天晚上,上海法租界街頭插滿法國國旗,法國人在街頭高聲歡呼着法國萬歲,一波波遊行隊伍穿過街道,進入一所大型公館,裡面琳琅滿目、紙醉金迷,各式各樣的法國人在裡面喝酒、跳舞、談笑風生。剛從湖南來到上海的毛澤東聽到外面的喧鬧跑出來檢視情況,在胡同口撞見了一波遊行隊伍,在人群簇擁下來到公館,卻被一名法國警衛攔在了門外。毛澤東看着欄杆大門裡的繁華景象,眼裡充滿了失落和憂傷。這時,天空突然放起了煙花,毛澤東望着天上璀璨奪目的煙花,開始在街頭奔跑。電影《1921》裡的這一段畫面,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裡的這一段鏡頭,沒有用任何的語言,但卻讓人感到無限的哀傷。毛澤東看到法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慶祝自己國家的節日,想起當時的中國被瓜分得四分五裂、想起受苦受難的人民、想起自己曾經對父親毛贻昌的承諾、想起妻子楊開慧的期盼,這背後的煙花,顯得頗為悲涼。毛澤東用力奔跑,似乎想要擺脫這喧鬧的夜晚,也似乎在表達着他迫切地想要推動中國前行的願望。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1921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的未來的确指日可待。法國國慶日後的第9天,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中國,從此有了可靠的組織力量的指導。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21》這部電影正是圍繞着中國共産黨建黨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前後展開。一方響應、八方來報,在觀影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建黨的思想通過一封封信傳遞到各地共産黨員們的手中,北京、湖南、廣州、湖北、留法革命黨人、留日革命黨人等等各方人士齊聚上海,這一見便是曆史性地會面。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建黨100周年,當曆史再次被搬上大銀屏,喚醒了心中的民族認同與愛國情感。影片有許多打動人心的地方,尤其是建黨之後許多共産黨人犧牲的片段,讓我在心裡無數遍的重複一句話:“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的,那個時代,戰火紛飛,二十出頭的少年們本應該安穩地讀書考大學,卻扛起了救國的大旗,這批百年前的90後們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下面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講一下這部影片,并且也推薦大家都去看看這部《1921》。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首先,這部影片在許多細節上的設計非常巧妙。

毛澤東和蔣介石在列車上相遇不認識,毛澤東好奇地打量着對面身着西服的蔣介石,蔣介石隻是冷漠地看了一眼,并且在中途下了車,這一設計看似隻是一次巧合,背後卻有着深層的含義。在救國的道路上,兩人終究是走向不同的分岔路口,這不僅是一次下車,更展現了背後的曆史抉擇。

相較而言,李達和王會晤居住的地方對面的小女孩就像是一個見證者,從屋裡到天台再到房瓦頂,小女孩眼中的李達在不斷地往上爬,最終實作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建立了全國範圍内的統一政黨。幾次巧妙的設計讓影片背後的深意在回味中凸顯出來。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就是故事情節的設計,由于影片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曆史,是以想要打動人心的一定是挖掘曆史人物背後的故事,細節最能夠引發共鳴。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個故事就是何叔衡的深夜吐露心聲。在影片中,代表們圍在窗前暢談救國的道路,年輕人對何叔衡參加革命的緣由很好奇,何叔衡是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作為一個秀才,他為什麼參加了革命?當他講出自己背後的故事時,感到無比心酸。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為有一天他問中了科舉的朋友面見太後之後什麼感覺,太後長什麼樣子?而他的朋友的回答讓他愣住了。他朋友說沒有見到太後,何叔衡好奇為什麼沒有見到了,你沒有進入殿試嗎?朋友說:“進去了,但是不讓擡頭看太後,隻能跪在地上低着頭。”何叔衡告訴毛澤東、李達他們說:“當時我就在想,現在這個國家如果讀書人不能擡頭做人,那何等的悲哀啊。”這句話就像烙印一樣刻在心中,讓何叔衡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革命。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後,影片在人物的刻畫上也着實下了功夫。熟讀經典理論、擅長引經據典、擔任中外翻譯的劉仁靜,身着西裝、寵愛老婆、貪圖享受的陳公博和周佛海、樸素實在的毛澤東、果斷幹練的李達等等,一幕幕冷靜而鮮明的人物群像折射出了每個人的命運,也折射出了黨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故事,每個人都在為後來的發展埋下伏筆。不重視中共會議的周佛海和會議上沉默寡言的陳公博都預示着他們未來的走向,而且兩人的着裝和其他人形成鮮明對比,光鮮與樸素,也許就是兩種不同的路。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李達引用的魯迅那句名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确實來自1921年發表的《故鄉》,和國小教材夢幻關聯了起來。李達對張國焘引述魯迅的這段話,表明他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咱們中國的路,必須得咱們自己走啊,若是走錯了,那将來的人都會錯的”。這個片段也将倆人的性格突顯了出來,在他們以後走上怎樣的人生路線方面,有很大的解讀空間,不得不引人深思。

20世紀20年代的老上海,聚集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敢于與洋人鬥争、與北洋政府抗衡,他們敢于用血肉為中國走出一條全新的路來,是他們創造了中國的未來。

法國國慶日毛澤東上海街頭奔跑,煙花和他的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今年7月1号的建黨100周年文藝演出上,一組圖檔火爆微網誌,放映着毛主席影像的大螢幕與背後的煙花來了一場巧妙的碰撞,當毛主席擡頭看天的鏡頭出現時,天空中的煙花彙成五顆星星的模樣,微網誌中瘋狂轉發這張圖檔,配的文字都是“他也在看煙花吧。”心酸中帶着驕傲。

是的,他或許,真的能看到,和100年前的那場煙花相比,2021年的煙花,絢爛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