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消息傳到貴州土城鎮後,一個在糖廠上班,約莫50歲年紀的中年男子興高采烈地跑回家中,對妻子曾宗德說:“14年了,我,我終于可以開口說話了,我,我其實是紅軍。”14年沒有說過一句話,他的聲音變得有些沙啞,話已經說不利索了。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晚年的何木林

曾宗德一把抓住丈夫的胳膊,急切地詢問道:“你不是啞巴?”

據曾宗德所知,她的丈夫名叫何木林,從1935年起,就一直生活在土城,由于不會開口講話,他一度給地主家當長工,那時她也在地主家做工,看何木林雖然是個啞巴,但為人實在,善良可靠,于是兩人走在了一起,并于1945年共同組建了家庭。

此後四五年的時間裡,曾宗德和丈夫何木林相濡以沫,生下了一對兒女,日子雖然過得平淡,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得到了鄉親們的尊敬和認可。在平時與鄉親們的溝通中,何木林都是比劃着雙手,用手語和别人打交道。有時何木林會突然安靜下來,思索着什麼,要好像是等待着什麼。當然鄉親們并不在意這些,隻當他是“不知從哪裡來的啞巴”。

丈夫突然開口說話,曾宗德又驚又喜,喜的是丈夫是一個正常人,驚得是她不知道這14年間,丈夫為什麼要隐藏自己的身份,甚至連她這個同床共枕的妻子都一無所知。

何木林看出了妻子的疑惑,他顯得有些不好意思,緩緩道出了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紅軍劇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h1>

何木林,原名何垂豐,出生于1904年,是江西會昌縣人。

何木林的父母都是地道地道的農民,相比于國家大事,他們更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以他們也希望兒子以後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自然而然地,他們也不知道外面發生了怎樣的巨變,全中國受苦受難的百姓已經逐漸團結起來,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

但是何木林是一個有着愛國情懷的青年,他渴望早日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是以當1929年工農紅軍來到會昌時,他瞞着父母,踴躍報名,參加了紅軍。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紅軍長征路線圖

父母顯然不能接受兒子背着家裡參加紅軍的行為,勸說無效後,父親聲稱,如果他執意跟着紅軍走,那就徹底斷絕父子關系,從此何家不再有他這麼一個人。可就算面對這樣的威脅,何木林還是毅然參加了紅軍,成為彭德懷上司下的紅三軍團五師教導營的一名戰士。

何木林走後,父親氣極了,一怒之下把他移除族譜。得知消息後,何木林有種難以言狀的痛楚,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何木林”,渴望在血與火的曆練中不斷成長。

何木林參軍後,趕上五次中央紅軍反“圍剿”作戰,由于表現英勇,很快被任命為教導營的一名班長,帶領戰士們打赢一場又一場戰鬥。

然而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中央紅軍連續失利,蘇區根據地不斷縮小。鑒于嚴峻的敵我态勢,紅軍隻好進行戰略大轉移,踏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遵義會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 戰土城,不幸負傷</h1>

1934年10月,何木林和戰士們一起向西轉移,離開了他的家鄉江西。當時的他不會想到,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鄉的機會。

紅軍開啟長征之路後,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但也傷亡慘重,全軍隻剩不足三萬人。直到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在遵義召開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才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軍事上司地位,幫助紅軍擺脫了危機。

遵義會議後,面對黔東、湘西敵人設立的重重封鎖線,毛主席放棄了與紅二、六軍團會和的計劃,轉而尋求北上,與川陝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軍事指揮小組一方面通知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向川西進軍,一方面集中中央紅軍優勢兵力,在土城以東圍殲追擊而來的川軍郭勳祺、潘佐所部,然而一舉渡過長江,北上四川。

為了打好這場戰役,毛主席親自上陣指揮,同時集齊了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以朱德為代表的七位元帥,以及陳赓、宋任窮等200多名将軍,陣勢之大,前所未有。然而由于情報的不準備,紅軍這一仗打得十分艱苦。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土城戰役

1935年1月28日,土城戰役正式打響。彭德懷、董振堂分别率領紅三、紅五軍團向盤踞在土城以東五公裡的青杠坡、永安寺等高地的郭勳祺、潘佐所部發起進攻,紅一軍團二師、紅九軍團擔任總預備隊,擺開決戰态勢,大戰一觸而發。

作為班長的何木林帶領戰士們冒着敵人的炮火,勇猛沖鋒,經過幾輪激戰終于拿下郭勳祺第八團的陣地。然而由于情報工作的失利,川軍不斷增兵,人數竟多達一萬餘人,紅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直到朱德總司令親自上陣指揮,陳赓率領幹部團猛沖猛打,才穩住了陣腳。

何木林在拼殺過程中,不慎被敵人的流彈擊中,頓時血流如注,昏倒在陣地上,在昏迷期間,又被敵人的炮彈炸傷大腿。由于形勢緊張,戰友們誤以為他犧牲,匆忙退出了戰場。

紅軍犧牲了3000多名将士,但敵軍不斷增援,關鍵時刻,毛主席當機立斷,指令部隊撤出戰場,改向赤水河前進,四渡赤水的神作由此拉開序幕。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受傷的紅軍戰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h1>

1935年1月29日清晨,隻有五六歲的趙長青、趙吉祥兩兄弟到山上尋找紅軍借去的鋤頭。當他們走到青杠坡時,突然聽到“救救我!救救我!”的微弱呼喊聲。兩兄弟循聲望去,隻見一堆屍體中,有一個滿身是血的人揮舞着右手,向他們求救。這個人,正是昏迷了一整夜的何木林。

兄弟倆知道紅軍是為窮苦百姓打天下的隊伍,看到傷員哪有不救的道理,他們迅速下山,喊來父親趙銀州,手忙腳亂地把何木林擡進一處山洞,為他蓋上谷草,然後又送來飯菜,一口一口地給何木林喂下去。

當地的村民得知情況後,輪番在深夜假裝上山砍柴、割豬草,給何木林送飯、送藥。在村民的照顧下,何木林的傷勢漸漸好轉,雖然身體留下了殘疾,但也能跛着腳下地走路了。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何木林與老紅軍

何木林本想追趕部隊,但他不知道部隊去了哪裡,他隻好在青杠坡住了下來。何木林滿口的江西方言,很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他索性裝起了啞巴,從此不再開口說話。為了維持生計,他來到土城鎮,給地主家當長工,在那裡認識了後來的妻子曾宗德。

一轉眼14年過去了,土城鎮迎來了解放,在糖廠工作的何木林确定自己的身份不再給家人和鄉親們帶來困擾,這才開口說話,公布了自己的身份。

國家不會虧待每一位為新中國的成立抛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志士,在确認過何木林的身份後,把他安排在土城鎮供銷社當了一名勞工,每月有10元工資,并向他發放每年196元的軍人撫恤金。但何木林認為國家建設需要錢, 僅僅領了兩年就主動放棄了這筆撫恤金。

何木林從前班裡的戰士石新安,建國後擔任貴州軍區副政委,後被授予少将軍銜。得知何木林還健在,他滿懷欣喜地找到他,說道:“老班長,你還活着!”在貴州時,兩人常常見面。石新安對何木林說:“老班長,你生活上有什麼困難,盡管提。”何木林擺擺手,說道:“相比那些犧牲的戰士們,我過得已經夠幸福了,能踏踏實實當一個普通老百姓,就已經很知足了。”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何木林給年輕的戰士們講述紅軍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h1>

何木林在供銷社當工作時,總會設身處地地幫助同僚解決問題。有一次,同僚不小心把好酒當差酒買了,需要補差價。何木林知道同僚家裡孩子多,于是自掏腰包,幫同僚補了差價。家人去買東西時,何木林總是讓家人買不好的,他說:“你們把好的買走了,壞的剩下來就沒人要了。”

1972年,一位村民從江裡弄上來一條十多斤的大魚,那些家庭困難的村民看得眼饞。何木林主動拿出自己的工資,把魚買下來,魚頭和魚鳍留給自己,把中間最好的肉分成十多塊,免費送給鄉親們。

1949年,貴州一啞巴突然開口說話,軍區副政委:老班長,你還活着 他是一名紅軍戰士 戰土城,不幸負傷被好心人相救,裝啞巴度日舍己為民,遺體歸葬青杠坡

何木林的醫療本

對于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趙家,何木林更是傾其所能進行幫助。但對于自家人,何木林卻顯得極為嚴苛。鑒于他老紅軍的身份,有人曾提出為他的兒子安排工作,但老人堅決不接受,反而支援兒子到艱苦的一線去。就這樣,他的兒子到息烽南山挖了32年的煤,不到50歲就因勞累過度去世。女兒出嫁時,他隻拿出一床5斤重的棉被當嫁妝,女兒很不了解,為此父女倆一度鬧得很僵。

1979年,何木林突然感覺腹部疼痛難忍,家人哭着要把他送到醫院,卻被他一口回絕,說道:“國家有困難,不能浪費國家的醫療資源。”何木林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最終于8月1日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他握着家人的手說:“把我葬到青杠坡去,那裡有跟我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何木林老人去世後,由于土城到青杠坡的路還沒有修好,家人隻好先把他的遺骨葬在獅子溝的集體公墓。直到2014年,他的遺骨才被遷入青杠坡烈士陵園,了卻他最後的遺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每一位老兵都是一座豐碑,向老兵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