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作者:素人書苑

1984年,李言的家人突然接到醫院打來的病危電話,火速趕去後,他們懷着沉痛的心情聆聽了李言臨終前最後的囑托:

“給稠門寄點錢,作為建設家鄉的經費。要記住,永遠堅持為人民做好事,不但你們要這樣做,還要教育你們的子女也這樣做,把我的骨灰撒在湘湖師範附近的錢塘江和流過丹東市的鴨綠江。”

很難想象,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不忘教育兒孫如何做人,還惦記着養育他的家鄉以及他曾奉獻過的那片土地。

難怪,科學院上司在悼詞中稱贊李言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不息的一生。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缙雲稠門的好兒子李言,回顧他精彩又傳奇的一生。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h1>

李言,原名李蘊章,出生在浙江省麗水市缙雲縣稠門村。他生下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兩個哥哥發現李言聰明好學,就送他去私塾讀書學知識。

高小畢業後,家裡的生活日益貧困,李言隻能借錢去麗水讀國中,之後又轉入金華讀高中師範科,期間聽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湘湖創辦了一所新型的師範學校,李言特别想去。

通過一番努力,李言獲得在湘湖師範半工半讀的機會,他一邊完成學業,一邊管理學校圖書館的圖書,這份工作,不但解決了李言的學費問題,而且給了他飽覽群書的機會。

李言的孫子回憶稱,李言在這一時期閱讀了大量書籍,思想上進步很大,成了湘師最早入黨的2個黨員之中的一個,并被縣委書記任命為校團支部書記。

之後李言在幾個有着地下黨身份老師的帶領下,以學校工作為掩護,偷偷開展革命工作。他發表過慷慨激昂的革命演說《青年的道路》,受廣大師生贊揚,他曾同敵人周旋,掩護共青團員唐益之秘密轉移。

畢業後,李言先後輾轉多地任教,教學之餘,曾多次營救過被捕同學,也曾因一本名為《列甯主義問題》的書被警察抓捕入獄,半年後才被釋放。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李言初到延安

1937年9月,李言告别家鄉,曆經千辛萬苦來到向往的延安革命根據地。

在延安期間,李言學習和工作格外努力認真,最開始是延安馬列學院保衛委員,後來晉升為延安中央研究院黨委書記,還做過黨校秘書長。

李言性格樂觀随和,在生活中,與人相處融洽,在工作上,深受上級上司賞識。

1945年9月,毛澤東主席在延安中央黨校作《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号召廣大幹部到前線去,李言深受鼓舞,報告一結束,就和好友李澄相約前往東北曆練自己。

如果說,從缙雲到湘湖,李言用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武裝了自己的頭腦,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那麼,在延安這8年,李言則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為以後開展工作、取得優秀成績創造了便利。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李言在延安中央黨校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h1>

1945年9月,抗日戰争結束不久,國民黨軍隊蠢蠢欲動,特務土匪肆虐橫行,李言在前往東北的途中,多次更改路線。

曆經2個月辛苦跋涉,才抵達遼甯本溪,在中共東北局組織部報到後,被任命為社會部秘書處副處長。

到東北的第二年,李言響應東北局“發動群衆開展人民戰争”的号召,自願去了最艱苦的黑龍江省拜泉縣,任警察局局長。

在拜泉縣那一年,李言不但發動群衆舉報,還多次帶領公安戰士武裝搜山,不顧嚴寒風雪,和土匪特務展開多次驚心動魄的戰鬥,最終取得剿匪勝利,被任命為東北鐵路警察局副局長。

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第一次訪蘇成行。

李言第一時間接到公安部密令,要求對東北鐵路段加強警戒,嚴防敵特分子搞破壞。

他懷着激動、緊張又絲毫不敢松懈的心情接下了這項任務,帶領公安人員日夜巡邏,将鐵路段一寸一寸檢查了無數遍,做好了全面防護工作,隻為保證毛主席、周恩來一行人的安全。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李言親手拍攝的毛澤東訪蘇照片

12月8日那天,毛主席訪蘇的專列抵達沈陽南站,全天守候在鐵路段的李言看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笑着走下火車,他情不自禁舉起相機,拍下了這個珍貴又難忘的曆史鏡頭。

當晚,他就把這激動人心的消息分享給15歲的兒子。

後來這張照片不但被報刊雜志争相轉載,還出現在影視劇和紀錄片當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李言所拍,直到多年後李言的兒子向記者講述了這件事,人們才知道李言曾如此近距離地保護過毛主席。

對李言來說,比起毛主席前往蘇聯經過沈陽站這一關,毛主席訪蘇回國再次經過沈陽戰這一關更為兇險。

因為,那個時候,毛澤東訪蘇的消息人盡皆知,特務分子的活動更加猖獗。

他和公安幹警付出了比之前更大的努力巡邏偵查,有一個晚上,還抓獲了兩個國民黨台灣派來的傘兵。

短短兩個月,在大興安嶺隧道附近、張台子火車站分别抓捕兩名敵特。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在李言和東北各地公安幹警的努力保護下,毛主席和周恩來一行從蘇聯回國,順利抵達沈陽,對沈陽橡膠一廠、沈陽醫科大學以及沈陽農機等地進行視察和參觀,最後于1950年3月4日,安全傳回北京。

李言勝利完成了本次保護任務,一連幾個月懸着的心終于落地了。

然而,李言怎麼也沒想到,他和周恩來總理的下一次接觸竟然是生命垂危時。

那是十年浩劫時期,李言慘遭造反動派迫害,被扔下二樓,摔斷三根肋骨,生命備受摧殘,周總理得知這個消息後,馬上派人将他秘密護送到北京,還對身邊的從業人員說:“李言是個好同志,他的過去我很了解。”

這兩件事多少年萦繞在李言的心頭,他不止一次向家人講述過,一件是他身為鐵路衛士生涯中的驕傲,一件滿懷着他對周恩來總理的感激。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3.</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h1>

1979年4月,李言被調到北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在生命的最後5年裡,李言有近一半的時間在和病魔作鬥争,期間他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比過去長了,在和他門聊天的過程中,李言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分享了70多年生命曆程中的點點滴滴。

這些交流讓李言家人更全面地了解了他的生平,也被記載在缙雲縣縣志當中。

原本手術後,李言的病情明顯好轉,然而天不遂人願,他還是于1984年7月30日11點40分,告别了這個世界。

李言臨終前的遺言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要求子孫給缙雲稠門寄錢,為家鄉建設出力,踐行他一貫“為人民做好事”的理念;

第二,将他骨灰的一半撒在湘湖師範附近的錢塘江,那裡是他求學的地方,有給予他幫助的恩師;

第三,将他骨灰的另一半撒在流過丹東市的鴨綠江,那是他工作最久的地方。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其中,為家鄉缙雲稠門村寄錢是他最挂念的,他在遺言中這樣詳細交代:

"再給稠門寄點錢,做為建設家鄉的經費,略表我的一片思鄉之情,缙雲因山多土地瘠薄而貧困,我們要想辦法緻富。頭幾年,他們時常來信求我幫助,這幾年少多了,想必是生活有了好轉,我又買了些培育果樹的書籍,過兩天寄去,希望他們盡快地富裕起來。"

李言說得沒錯。

早些年的缙雲,确實因為地勢偏,海拔高,以及各種曆史原因,閉塞又貧困。

但是,在國家和政府的上司下,在像李言這樣走出缙雲的多位能人志士的關懷下,缙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缙雲縣一角俯瞰圖

一處5A級“仙都風景區”,不僅吸引萬千遊客前來觀賞,而且是影視圈導演鐘愛的拍攝地,先後有400多部影片在此取景,比如我們熟悉的《射雕英雄傳》、《仙劍奇俠傳》以及《花千骨》等。

随着“黃帝缙雲,人間仙都”的美名遠傳,也帶動了缙雲周邊景區和産業發展。

一塊“爐傳三百世,餅香五千年”的缙雲燒餅,不但被譽為“中華名小吃”,而且暢銷海外,截至目前已經創造出18億的産值,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

這塊看似普通的燒餅,承載着缙雲人的血汗,也讓缙雲人因為它長足了臉面。

随着缙雲“仙都”和缙雲“燒餅”名揚天下,缙雲其他産業也陸續發展起來,每年都會開展許多新項目帶動産業發展。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缙雲燒餅

最具效應的就是2016年開始的“鄉愁産業”項目,他吸引了諸多走出缙雲的缙雲人以及外鄉人來缙雲開展項目,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帶着活力和新思想創業,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發展集體經濟,振興鄉村事業做出很大貢獻,也帶來不菲收入。

2019年7月,缙雲榮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建立地區稱号。

2020年8月,缙雲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在過去,提起缙雲,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說到缙雲,人們會脫口而出:浙南腹地,好溪為界,始祖為名,有地缙雲,依山傍水。

護毛澤東訪蘇,獲周恩來盛贊,李言臨終遺言為何要求骨灰撒兩地?1.生于缙雲,借債求學在湘湖師範,抗戰爆發後去延安學習2.深入東北,保護毛主席訪蘇回國,被周總理盛贊好同志3.根植北京,臨終希望骨灰撒兩地,挂念家鄉稠門之發展結語:

缙雲仙都風景區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缙雲山水秀麗,人傑地靈,從古至今,“崇文重教”風氣甚濃,在古代,曾出過184名科舉進士,新中國成立至今,缙雲縣雙溪口姓潘村先後走出17名博士。

李言從小好學,離不開這種風氣的熏陶,他的一生成就頗豐,在缙雲、湘湖、延安、東北以及北京都有他奮鬥的身影,但是回顧一生,他最惦記的還是家鄉的養育之恩。

李言是黨的好同志,也是缙雲的好兒子;是缙雲人的榜樣,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在缙雲,像李言這樣自身優秀又不忘回報家鄉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建造“百歲橋”造福家鄉人的李買囡,被國務院扶貧辦點名表揚的茭白大王李春萌,以及有“中國照明之王”美稱的馬秀慧等等。

而缙雲的明天,也在這些優秀的缙雲兒女的奮鬥、關懷和扶持下,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李言的傳奇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