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言,1973年9月出生, 河南 荥陽人,1996年畢業于 上海交通大學 文學藝術系。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 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藝術工作室成員,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江南畫風藝委會秘書長,東華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2017年獲第九屆上海美術大展暨第五屆白玉蘭獎佳作獎。
李言與其他人都不盡相同,是一位少言多思的畫者,謹慎處世,紮實畫畫。人的平實并不能說他是庸者,他的做派是畫出東西來證明他是慧者。他的畫作有宋元情節,尤其北地山水有獨到的認知,他在宋元上下過功夫,但更勤于深入山裡,家鄉的山水與太行接壤,一派宋人的風骨。我讀過他的不少系列的山水創作,變化起伏在常理之外,尤其在色彩和技法上更能參合西畫技法,形式多樣,意趣純正,他從自然中讀懂了宋格山水之精神,在畫中尋找高曠而雄厚的氣象,他的北地山水在海派畫壇中既純正又别緻。他不斷地在尋找一種新的視覺表現,從山水形質入手,采用方折的線形,參合墨色的變化,越出了宋格寫法,有一種對自然野趣的尋求。他人雖謙和,然内心卻有不氣餒的外張力,大山的形質和曠放的意趣,筆線誇張和墨色的淹潤表現出一種嶙峋不凡的格調。(蕭海春)
觀其畫首先看不到一絲雞零狗碎的小家子氣。在近年求索期的各種畫作中也有幾次的圖式翻新,但都是服服貼貼、堂堂正正,整體把握到位。這或許就是圈内愛說的感覺好吧!我看畫是很看重這一點的。這是一種才氣,比技術重要,技術可以練,這個很難練。(張培成)
李言的繪畫,有自己的繪畫風格和語言,你看這線條有粗、有細、有遠、有近,有疏、有密,看着這畫面就是美,就好象聽一首美妙的音樂,就是一種享受。但音樂隻能聽不能見。欣賞繪畫和聽音樂是一樣的,感覺美就是好的!(廖炯模)
孫過庭《書譜》中說 :“一點為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從書法之源解讀李言山水,應該是個好方法。在“後山”系列中,我們最初見到的是筆墨縱橫,筆墨在一張并不幹燥的宣紙上恣意縱橫。半濕的紙運筆需果斷沉着,聯系孫過庭的書論,在李言第一筆完成後,就為其第二筆定下了基調,随後就有了整個畫面的氣氛,這種氣氛的形成與描繪關系不大,卻與書法的運筆關系密切。以書寫入畫呈現的是東方美學精神,從中原開始,在海派繪畫中占一席之地,這是我們對藝術家的期待。(楊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