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雨哈佛路》大結局

今天繼續《風雨哈佛路》

媽媽去世了,伊麗莎白給媽媽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我們的關系像牡蛎和珍珠。人們看到了珍珠的美麗,去忽略了它是生于痛苦之中。珍珠成長的環境很艱苦,但牡蛎緊緊包裹着珍珠,保護珍珠的周全。但自己卻沒有陪伴媽媽到最後。她滿是後悔。

對待親人的離世,我們可能幾乎沒有不後悔的人。對于親人,在這樣的時刻,應該是最能坦誠面對的時刻。過錯都可以原諒。仇恨都可以和解。

伊麗莎白陷入這樣的悲傷情緒,很久都出不來。卡洛斯,又開始失蹤。她和薩曼莎的生活又陷入饑餓,恐懼,無助中。被汽車旅館老闆趕出去了,他們不得不分開。

伊麗莎白找到了好朋友鮑比,住了一晚上,卡洛斯找到了她,把她帶去了另一個更糟糕的汽車旅館,但沒有帶薩曼莎。他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她很怕他,但又不得不依賴他,他的生活也一團糟,他開始對她冷暴力。好久沒有吃的,那裡很髒,安全也成問題。他又動不動玩失蹤。

伊麗莎白找樓下售貨員借了錢,打了電話,才離開了那裡。

從此,她開始了流浪生活,這家住幾天,那家住幾天,都是趁家長睡着了,她在偷偷溜進去,早上在他們醒來前離開。朋友們對她很好,甚至有的和父母發生沖突。

她慢慢醒悟,朋友對她再好,也不可能替她付房租的。她非常想有自己的房子。在一個朋友那裡,她認識了一個女孩,22歲,高中畢業,有工作,能自己養活自己,有自己的獨立住處。于是,伊麗莎白萌生了繼續上高中的想法。

了解很多後,開始找學校。被很多學校的面試拒絕,很受挫。很累。在最後的時刻,想,究竟是買個披薩回家,還是繼續參加最後一個面試?她選擇了去面試。

這裡,她感受到了選擇。之前的生活,都是無法選擇。有那樣的父母,那樣的家庭,她沒法選擇。去朋友家借宿,自己很愧疚給朋友帶來麻煩了,但也沒有選擇。遇到卡洛斯的冷暴力,自己很恐懼,很無助,可還是沒有選擇。

這樣的主動選擇的感覺真好!

在最後的希望-人文預備學校面試的時候,她遲到了,但非常大膽,主動的和負責人溝通。甚至很激動的說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沒想到竟然成了,有學校可上啦!!!

距離開學還有4個月的時間,她開始打工。因為别無選擇,必須賺錢的欲望,她做的最好。在這裡她遇到一個帥小夥-肯,但發現他和自己不是一類人。她認為自己和這樣的人之間有一堵牆,牆的那邊是像肯那樣的有錢的人,他們有安全溫暖的住處,他們有高的學曆,有幸福的家庭。而牆的這邊,是自己,自己的父母,和這些朋友。他們居無定所,窮困,沒有受多少教育。

開學後,伊麗莎白規劃要用2年時間,把四年内容上完,是以,她非常刻苦。但困難真的很多。沒有吃的,她會去超市偷,沒有住宿地方,她會去朋友家,沒有學習的條件,她就去樓道。每天背着很大的包,裡面裝着所有的書,衣物,生活用品,奔波着。懈怠的時候,就想一個奔跑的女運動員激勵自己。

在這個階段,認識了同學伊娃,她給她提供住處,給她做飯,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伊麗莎白又認識了一個男孩,她和他在一起時,很有安全感。

這裡的老師,對她很好。她和姐姐,父親開始聯系。她動員之前的很多朋友都來這裡上學。她高中就要畢業了,成績非常優秀。

作為優秀學生,有機會去波士頓,在那裡她知道了哈佛大學,老師說她也可以考慮上哈佛。這,給她留下來夢想的種子。之後她開始申請。千分之六的機率,她被初選上,在和那麼老師面試申請的時候,她把她的原生家庭,自己的成長經曆等等分享給了電台記者,于是她登報了,她得到很多資助,生活真正安穩下來。

她實作了她的哈佛夢,她陪伴父親走過人生最後一個階段。

這就是整個故事,整本書3/4的部分,都是她的生活特别慘,最後崛起的部分并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到她覺醒的地方。

書上文字描寫不多,但仍然可以想象真正的過程有多麼艱難。

人,一定要有夢想,并且要堅持自己的夢想。

她不是什麼天才,還是對安全感的需求,是她下定決心學習,上高中,上大學。

很高興看到最後部分,她如願上了大學,和姐姐爸爸關系和解,享受自己努力後獲得的生活。。。。。。。

到這裡,整本書就介紹完了。如果有朋友對這本書感興趣,可以去閱讀,也可以去看同名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