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電影“風雨哈佛路”女主人公莉絲﹒默裡的真實傳記,因為太愛這部電影,是以我找了書來看,這本書讓我更加意識到了教育的偉大。

莉莎的媽媽漂亮時尚,但是她是瘾君子、妓女、精神病患者、艾滋病患者。
莉莎的爸爸高大帥氣,愛讀書,但同樣也是一位隐君子,更是個同志,最後淪落為流浪漢。
莉莎在毒品、艾滋、饑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在學校肮髒的衣着和藏在頭發裡的虱子,讓她飽受同學嘲弄,她也是以經常逃課、打架、偷東西,是一個實打實的壞學生。
9歲時就開始在超市打工,給加油站加油賺取自己的生活費,讓自己免于被餓死。
後來有了一些同齡的朋友,她就和朋友們一起流落街頭、撿拾垃圾、偷東西,那時候她的住宿都是在各個朋友家流轉,她做的所有一切都隻有一個目的,讓自己活下去。
是什麼讓她從貧民窟女孩變身哈佛學子?
答:生活所迫。
她的母親死了,父親走了,姐姐和她分開了,她的朋友們也不會永遠替她付房租,她必須去思考未來,想想如何才能夠攢錢付房租。
17歲的她想要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是以她看上了紐約的非傳統性高中,這是一所私立學校,對那些有動力的學習的人開放。
在預備學校,她向佩裡講述她的故事,佩裡認真地傾聽,不是出于可憐,而且也沒有任何要評價的意思,隻是了解、感興趣。
佩裡在聽完她的故事以後,跟她說:你應該明白,你可以作出選擇。
在此之前,莉絲從來沒有想過,她也有選擇、有改變的可能性。
她的家人和她周邊的鄰居們,她們的生活節奏是取決于目前的需求——饑餓取暖,房租電費單,她們總是最關心如何解決目前最緊急的需求,從來不會着眼于高尚的長期計劃。
她們不知道上學大概要上多少年才能夠改變自己的狀況,才能夠擁有存款汽車或者是自己的房子,她們不知道如何找到一份長期的工作。
這大概就是《稀缺》一書中提到的管窺效應:對于還在溫飽線上掙紮的人,永遠是在解決目前的困境,而那些有未來的人才會去思考未來。
後來她有幸接觸到富人的生活,她第一次知道:郊外的街區是那麼的迷人,房屋是那麼的豪華,空調是那麼的涼爽。她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出貧民窟,她要看看學曆能夠給她帶來什麼,她想知道她的人生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上學期間,她無處安身,睡在公園、地鐵上、朋友家的閣樓;她在地鐵站、走廊裡,利用一切時間學習,她用2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課程,并獲得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很多人欽佩她在那樣的環境下還能有堅持讀書的恒心,認為她是一個有極強自制力的人。
但她說意志力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她有足夠的動力,有對新生活的渴望。她見識過世界的美好,就知道自己必須做出改變,這是她能夠在早晨掀開毯子,走向學校最重要的原因。
當你想清楚了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你内心的渴望足夠強,那才是你抛棄一切堅持做下去的理由。
對于她為什麼成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點是非常重要的:
第1:她的爸爸媽媽非常愛她,雖然沒有能夠給她錦衣玉食绫羅綢緞,但是她們非常愛她,經常對她說:莉絲我愛你,你是我的小寶貝,因為被愛着,是以她的内心充滿了安全感。
第2:預備學校的老師對她的評價很高,且解決了她學習上的困惑,督促她繼續保持學習這件事,這使得她重新樹立了自信。
第3:她的朋友們給了她很多庇護,在她無家可歸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借宿在朋友家。
第4:她比較聰明,因為從書中看出來,她隻是每次隻是需要上夠課時就能夠考到高中,這說明她的智商還是很棒的。但不管再聰明,沒有刻苦的努力,哈佛也絕對不可能考上。
第5:她想要改變現狀的決心、持之以恒的努力。
想想你的人生呢?你是否有一個一直想要去完成的夢想,你是否持續做出了努力?
作者告訴我們,如果堅定不移地緻力于一個目标,每天清晨一醒來就為之努力,那就有可能改變人生。
我的目标是一直看書,一直分享書,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出版我自己的書籍,這也是我堅持分享的底層目标,關注我,帶你解讀每一本好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