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洋蔥時不僅是流淚這麼簡單,而是一旦開始流淚,就停不下來。蒂娜就是被一大灘淚水沖出來的。
自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橫空出世以後,"魔幻現實主義"就成了拉美文學,乃至拉美藝術的标簽。
這部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阿雷奧執導的《巧克力情人》,同樣極具拉美風情。就像片名一樣,美食和愛情是它的主要内容。但在這樣的表象下,它又通過魔幻的細節,表現女性對落後傳統終極一生的掙紮和反抗。
《巧克力情人》的主人公是個叫蒂娜的女人。她一出生父親就意外去世,且她隻有兩個姐姐沒有兄弟,是以,作為最小的女兒,她要終生留在家裡侍奉母親,不能戀愛結婚。

面對這種反人性的傳統,被眼淚沖出來的蒂娜,用盡一生去反抗,并最終徹底打碎了這種家族傳統。
影片上映後,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女主角蒂娜的扮演者盧米·卡範佐斯獲最佳女主角獎。
這部電影佳作故事情節和人物設計巧妙,整部影片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美食和魔幻元素,又讓影片呈現出别具一格的氣質,給觀衆極緻動人的觀影體驗。
<h1 class="pgc-h-arrow-right">1、 好電影講好故事,情節跌宕引人入勝</h1>
在劇本創作教科書級别的《故事》一書中,作者羅伯特·麥基将一個好故事分為五部分,分别是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和結局。《巧克力情人》完美诠釋了這個過程。
首先,激勵事件必須徹底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各種力量平衡。蒂娜15歲時和拜德羅一見鐘情。可因為傳統她終生不能成家。霸道的母親安排拜德羅和蒂娜大姐結婚。
蒂娜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愛情徹底打破,面臨愛情和親情的雙重沖突。生活的巨大旋渦,将一家人推進故事的第二階段,進展糾葛之中。
糾葛是主人公遇到的磨難。進展糾葛,就是主人公遇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的沖突,進而引發一系列事件,将主人公推離原本的生活。
所有的糾葛,都是從最小的沖突開始的,主人公的反抗也一點一點加強。
蒂娜一旦确認和拜德羅相愛,就明确告訴媽媽,并不隐瞞。這是蒂娜對傳統的第一次反抗。
當然,這個反抗微不足道,母親一句呵斥,蒂娜就敗下陣來。而且,在母親的操作下,拜德羅成了蒂娜的大姐夫。
大姐生下兒子後,蒂娜幫身體虛弱的大姐照顧孩子。蒂娜和拜德羅想借照顧孩子的機會親近。母親及時扼殺了他們的企圖,并以城市醫療條件更好為名,強行讓拜德羅一家搬走,徹底把兩人分開。
但很快因為水土不服,孩子夭折。這次,蒂娜爆發出強烈反抗。她指責母親害了孩子,指責母親獨斷無情支配每個人。
這是蒂娜第二次向權威向傳統發起反抗。這次反抗更激烈,但母親的回擊更猛烈——把蒂娜直接送進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蒂娜開始改變。她決定徹底和母親斷絕關系。在和傳統的對抗中,蒂娜開始占據主動。同時,在愛情上,蒂娜也開始新的嘗試。她接受了來自醫生的愛情。
改變親情愛情關系的蒂娜,生活似乎可以恢複平靜,産生新的平衡了。但這時平衡再次被打破。母親去世了。
母親去世,意味着沖突一方已經消失,蒂娜是不是可以慶祝勝利了?不!母親的位置被大姐取代。
蒂娜和大姐不僅在愛情上是對手,在對待傳統上更加勢不兩立。大姐失去兒子後,又生了個女兒,同時失去生育能力。大姐決定,這個女兒要伺候自己一輩子,終生不能戀愛結婚。又一個蒂娜誕生了。
蒂娜決不允許自己的悲劇,再次上演!蒂娜要第三次反抗。此時沖突雙方力量已經發生改變。蒂娜代表的不僅是她自己,還有下一代,還有未來。而傳統的代言人是已去世的母親,和存在感很弱的大姐。
母親去世,所有人回到家裡。蒂娜和拜德羅重燃愛火。可是,母親始終陰魂不散,對蒂娜和拜德羅竭盡全力進行指責和詛咒。最後,蒂娜忍無可忍,揭露了母親的隐私,原來,蒂娜的二姐竟是母親的私生女。
這最後一擊徹底擊垮了母親極力維護的"傳統"。她的靈魂再也沒有出現。大姐随後也因病去世。
但這時蒂娜還沒有獲得完全勝利。她戰勝了傳統,卻迷失了愛情。
蒂娜曾答應醫生求婚。為此拜德羅認為蒂娜辜負了他。拜德羅認為自己當初選擇和蒂娜大姐結婚,是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離蒂娜更近。這是為愛犧牲。
面對愛情勒索,蒂娜大聲說:"你這是在綁架我!"這時的蒂娜,已然完成了獨立成長。她不再會被任何情感,任何人左右。她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決定自己命運的能力。
蒂娜戰勝外界和内心兩種沖突,進而迎來故事的高潮和結局。縱觀全片,不斷更新的沖突,既推動故事發展,講述了一個好故事,又展現人物魅力,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蒂娜。
<h1 class="pgc-h-arrow-right">2、 好人物推動好故事,情感真摯直抵人心</h1>
一個好故事塑造的主人公應具備兩個條件,有意志力和共情能力。
一個故事裡的主人公,數量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或者中途換人,或者主人公是動物、卡通甚至非生物,都可以。但無論怎樣,他們都應該是一個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巧克力情人》中的蒂娜具有超強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驅動她去達成自己的目标。
蒂娜姐妹三人,隻有她在傳統的命定下,不能擁有一個正常女人應享的幸福。大姐恪守傳統,二姐沒有傳統限制,且生性不羁無所顧忌。
隻有蒂娜,她遇到愛情想擁有幸福。她不甘被傳統束縛,又有打破傳統的機會。她知道隻要反抗,就一定有機會。
如果人物沒有動機,也沒機會完成目标,就會失去吸引力。而且,人物至少要有一次機會,能達成願望。
蒂娜和拜德羅曾經多次嘗試在一起,因為母親的嚴密監視,始終沒能如願。這種沖突和對抗讓觀衆産生期待。母親去世全家重聚後,蒂娜和拜德羅終于達成願望。
但這不是故事的終點,他們面臨的挑戰還很多。更多挑戰帶給觀衆更大的期待,期待他們永遠在一起。
但蒂娜此時的目标卻不止于此,她不僅要自己幸福,還要讓更多像她一樣的女孩收獲幸福。這時,觀衆已經被蒂娜深深吸引。因為這個女人看起來"像我"。她追求愛情,追求幸福,并為此努力。"我"希望她成功。因為這是共通的人性。這就是人物具備的移情作用。
羅伯特·麥基說,"移情作用"用好萊塢語言表達,就是"這是一個可以追随的人,"或者"一個可以為之喝彩的人"。
蒂娜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追随,可以為之喝彩的人。觀衆被蒂娜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除此之外,拉美世界的美食和魔幻氣質,讓蒂娜及整部影片都呈現一種神秘的别樣風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3、 異域美食和魔幻色彩,給愛情故事增添神秘風情</h1>
情節和人物設定,注定了《巧克力愛情》是一部好片。但拉美的異域美食和魔幻色彩,更讓觀影體驗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片名直指人生兩大學能,食色性也。片中二者緊密相連,在互相映照發展中升華,使主人公的人生得到圓滿。
蒂娜非同尋常地出生在廚房。當時母親正在切洋蔥。老女傭娜查說:"洋蔥引發的淚水流淌了整個廚房,把蒂娜'沖'了出來。"淚水蒸發後,娜查收了20kg鹽。從此,蒂娜就跟着娜查整天待在廚房。
生在廚房長在廚房的蒂娜,遇到愛情時,首先想到的是食物。蒂娜第一次感受到拜德羅的目光,"就像面團掉進了熱油鍋裡。灼熱鑽進身體,全身像面團一樣在冒泡。"
劇中有三次場景,通過食物的魔幻作用,表現蒂娜愛情的不同感受。
第一次是蒂娜大姐的婚宴。蒂娜給娜查幫廚,眼淚掉進了做蛋糕的面團裡。第二天,參加婚禮的客人吃過蛋糕後都痛哭不止。每個人都無法遏制地思念自己的"畢生摯愛",為此産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悲怆感,痛苦萬分嘔吐不止。
像祖母一樣心疼蒂娜的娜查,因為提前嘗了面團中毒最深,在婚禮當天離世。她不願看到自己深愛的孩子,因為愛情陷入無盡的悲傷。
第二次是蒂娜制作玫瑰餐。為慶祝蒂娜正式主廚一周年,拜德羅在衆目睽睽之下,送給她一束玫瑰。母親厲聲要求蒂娜扔掉玫瑰。但蒂娜把玫瑰緊緊抱在懷裡,任由花刺在胸前劃下血印。
蒂娜不忍扔掉玫瑰,就把玫瑰入菜做成美食。面對用愛情制作的美味,拜德羅極盡享受,母親挑剔說太鹹,大姐滿臉尴尬借口離席。
而食物中的愛情密碼,則直接穿透二姐的身體,讓她散發出神奇的玫瑰香味,引來一個遙遠的男人。
第三次是蒂娜侄女的婚宴。這個由蒂娜撫養長大的女孩,擁有最甜蜜的愛情。她的婚禮氛圍和母親當年完全不同,隻因蒂娜的心情不同。蒂娜為侄女的幸福開心,吃完結婚蛋糕的人們也都極度開心,迫不及待要成雙入對享受愛情。
愛情可以讓食物産生神奇作用,愛情本身更是一團火。片中為愛燃燒的場景,同樣充滿魔幻色彩。
蒂娜制作的玫瑰餐,點燃了二姐心中的愛火。她奔向浴室,想澆滅熊熊火焰,不料浴室也是以燃燒起來。在熊熊大火中,二姐随着遠道而來的男人縱馬離去。
蒂娜雖然曾接受醫生的求婚,但隻有和拜德羅的愛情才是烈火。母親去世後,蒂娜和拜德羅第一次真正在一起。他們的愛情火焰照亮了夜空,驚動了母親的魂靈。母親為了懲罰他們,讓拜德羅"引火上身"。最後娜查魂靈現身,治好了拜德羅的燒傷。
最終,蒂娜和拜德羅被愛情燃燒。在老娜查為他們布置的婚房中,他們享受遲到的極緻愛情。此時的蒂娜和拜德羅,就像《霍亂時期的愛情》裡的阿裡薩和費爾明娜。他們曆盡千帆,終将厮守,成為永恒。
蒂娜和拜德羅的愛情燃燒了一切,灰燼中隻留下一本食譜。食譜裡記載着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作為女性獨立和自由的見證,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蒂娜的人生充滿魔幻,美食和愛情是她勇往直前的動力和盟友。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像蒂娜一樣,勇敢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