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味巧克力,你的下一塊在哪裡?

巧克力一直被譽為愛情的象征,那種甜蜜中稍有些苦的味道令許多人成為它忠實的粉絲。但在電影作品中,巧克力絕不僅僅代表了愛情,也許正如阿甘母親所說,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在盒子裡下一塊的味道。

說到巧克力,你首先想到是什麼?味道的醇厚以及它所特有的象征意義嗎?的确,巧克力的美味是大多數人都難以拒絕的,即便是那些為了減肥不吃甜食的女士們也會一時忘記自己的身材。而現在這個總是依靠情人節來強化浪漫的時代裡,巧克力自然也充當了愛情的使者!而電影作為一門夢的藝術,其中與生俱來的浪漫主義氣質與巧克力的象征意義多少有些不謀而合,但我們還是從最簡單的吃開始說起。

周潤發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人心目中的偶像,在《賭神》一片中,他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吃巧克力,瑞士蓮巧克力幾乎成為了影片中高進的一個重要辨別,也很好的表現出了人物的特性。當高進失去記憶的時候,巧克力完全成為一種兒童式的行為,這給人一種大男孩的感覺,而小刀為他買巧克力的情節則表現了兩個人的關系。然後劇情急轉,高進的記憶恢複了,巧克力就成為了他自信的表現,當然更是表明了高進與小刀那份友誼的繼續。由此可見,巧克力這個媒介不僅僅是愛情的象征。

作為大人物的賭神,當周潤發大嚼着巧克力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場面其實看起來是十分溫馨的。而許多二戰的影片中,我們也常會發現美國大兵對空降來的巧克力情有獨鐘。據說這種巧克力是“kisses”牌的,親吻自然很有一種浪漫與溫馨的感覺,一方面與殘酷的戰争形成了鮮明對比,而另一方面,也為影片的節奏産生了調節的作用。巧克力在這時更多的是一種思念之情,與國家與夫妻的心心相印,同時也表現了一種和平的願望。

吃巧克力無疑是一種享受,而做巧克力則更具有某種魔幻色彩。這裡首先說一說巧克力的由來,據說最早的巧克力是一種飲料,中美洲古老而又神秘的阿茲台克人首先把可可豆烘烤研磨後加入水和玉米粉,還有辣椒吹打成泡沫狀,這種飲料是十分珍貴的。是以巧克力似乎與生俱來便帶有一種魔幻主義色彩,我們便看到了把巧克力賦予一種魔力的影片。在墨西哥影片《巧克力情人》中,巧克力的制作者蒂塔的眼淚流進了正在制作的巧克力蛋糕,于是一種悲傷的氣氛彌漫在整個婚禮之上。

在古老的墨西哥,“水拌巧克力”的原意可以指代一個人的性亢奮,于是,《巧克力情人》這部影片借用這層寓意表現出男女主人公心中欲望被禁锢的悲劇性愛情。當蒂塔與心愛之人相擁着在大火中死去的時候,留下的隻有回味,一種味蕾上的回味,更是一份愛的回味,巧克力成為一道悲情的美食。也許這種悲情雖然浪漫卻多少有些殘忍,于是,一部國際合作的《濃情巧克力》便出現了,約翰尼德普與朱莉葉比諾什演繹出一段更美妙的巧克力魔幻主義愛情。

巧克力一直是作為一種飲料而風靡全球的,直到1847才出現了我們可以咀嚼的巧克力,而朱莉葉比諾什所做的便是這樣的甜食。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其實是淡而無味的,但每一個人的内心最隐秘處都深藏着一種渴望,當朱莉葉比諾什的巧克力能夠讓人們充分地追求自己的渴望時,這個世界立即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說《巧克力情人》隻把目光放在愛情的主題上,那麼《濃情巧克力》則更深入地指向了人們的内心。釋放自己的激情,一種新與舊的觀念在劇烈沖突着,而巧克力則是最自我的情感的象征。這部充滿了浪漫與溫馨的影片估計已經成為了許多影迷的收藏品。

其實,由美食而指向人們的欲望的影片并不在少數,但巧克力似乎是最能讓人感到美好的一種食品了。這則多少源于歐洲上流社會的某些觀念。在巧克力還是飲品的時候,西班牙瑪莉亞薩爾莎公主曾将可可豆送與法國路易十四作為訂婚禮物,魔幻的西班牙與浪漫的法國結姻了,後來又有若幹名人的推動,即便是守舊的英國也将巧克力作為浪漫的代名詞了,是以巧克力也作為一種正常的男歡女愛形式而存在着。

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對男歡女愛持認可的态度,比如在号稱古巴第一部同志影片《草莓與巧克力》中,大衛一眼就識破了迪埃戈是一個同志,因為“明明有巧克力冰淇淋,他偏偏要吃草莓的”。可見,在這部影片中,巧克力與草莓明顯代表了兩種性取向。由于巧克力所固有的象征意義,是以在許多影片中,巧克力總與另一種食品一同出現,其意義更多的是産生一種對比的效應。

《面包與巧克力》是意大利影片。西方人在經濟蕭條時常說的一句話是“面包會有的”,于是面包成為最低的生活标準,而巧克力多少有些高層次的享受意味。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從鄉下到瑞士的粗人,他試圖融入進瑞士的社會中,但卻遭遇了諸多不幸,于是不但面包沒有,更談不上吃到非常具有浪漫意境的巧克力了。巧克力成為一種上流社會生活的喻體,而對于底層人來說是那麼地現實。

筆者小時候很少吃到巧克力,即便吃也是那種摻入了許多白砂糖不太純正的巧克力,因為家庭很困難。而對于許多對巧克力情有獨鐘的人來說,當吃不吃已經不是問題的時候,吃多吃少則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巧克力吃少些的确有減肥醒腦的功效,但吃多了巧克力則就會向着肥胖的方向發展了。電影中的巧克力也是如此,浪漫有時候并不是愛情,甚至是仇恨。當裹着毒藥的巧克力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抵抗住這樣的誘惑?

在希區柯克一部并不太有名的影片《秘密間諜》中,巧克力被德國人當成了傳遞情報的工具,想來是極具掩飾性的。而法國影片《亡情巧克力》無疑是對希區柯克沖破巧克力一味美好形象做法的一種緻敬,巧克力飲料中多了一些沒有必要的配料。到了《巧克力戰争》一片中,導演幹脆直接将巧克力作為教士迫害學生們的幫兇。于是,被人們賦予美妙象征意義的巧克力形象立即倒掉了,而這種倒掉與影片整體中的邪惡是相輔相成了。惡令最美好的事物都不自覺得成為了殺人的兇器。

盡管如此,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巧克力也許永遠會是浪漫與美好的象征,甚至還是品德高尚的代名詞。當《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一片以豐富的色彩挑戰觀衆的視覺時,我們知道那個叫查理的小孩成為巧克力工廠的繼續人,而原工廠的老闆旺卡之是以選中他的原因自然不必細說了,制作巧克力不僅僅是一種程式,更是一種對美好的追求,而這種追求似乎隻有善良的本質才可以做得到的。具有魔幻色彩的影片告訴了我們一個最現實的最純潔的生命本位。

巧克力似乎已經不僅僅是那種散發着醇厚香味,入口後細膩美妙的食品,也不僅僅是愛情的象征,更多的則是一種為人的處世哲學。當阿甘的母親對阿甘說,生活就像巧克力的時候,我們也許更能了解追求的意義所在,也更能了解美好的感覺到底是什麼。電影這門視聽藝術憑借着巧克力這種味覺上的極品卻講述出一個個美好的故事,讓所有觀衆心中都會感到一種溫馨,也許每一名觀衆在潛意識中都渴望着自己的那一塊巧克力,然後品嘗或者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