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作者:江小小蓠

01

始終“在路上”的文德斯

年幼的文德斯站在二樓窗戶前,手中拿着剛拆封的8mm錄影機,鏡頭捕捉到人潮湧動的大街。

接着,他又極為興奮地将錄影機往上移,拍下了藍天白雲裡群鳥的流動。

盡管漫無目的,但這無知的舉措卻與日後他的電影風格不謀而合。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維姆·文德斯

文德斯的電影裡總有大段景深鏡頭、非沖突性的情節和連貫的時間移動,這些都賦予了電影紀實效果。

就像一架錄影機架在角落,記錄着主人公如流水般的平淡人生,不經過任何剪輯,便呈現在熒幕之上。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正如文德斯在其著作《文德斯論電影》中提到,電影拍攝其實就是“一場沒有儀表盤的盲目飛行”。

卡特·蓋斯特也在《世界著名電影史》中寫道,“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機位不變,保持足夠的鏡頭長度,留下思考的空間’的排程方法是文德斯崇拜、迷戀的導演手法。”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電影《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導演,1953年

時至今日,文德斯已經跻身世界一流電影大師行列,在三大歐洲電影節上屢獲殊榮。

1996年,接替伯格曼擔任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在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上,藝術總監馬克·穆勒對文德斯贊不絕口,稱他“是當今世界影壇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但在獲得這些殊榮之前,文德斯的導演之路并不平坦。

尤其在1976年,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科波拉邀請他為西洋鏡公司拍攝一部恐怖電影《漢默特》,但卻票房口碑接連慘敗。

但文德斯并未放棄,他就像電影裡的男主人公一樣,始終都“在路上”,追尋着心靈的慰藉。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02

德式公路片:《德州巴黎》

1984年,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在戛納電影節上映,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榈大獎。

這部電影被許多影評人認為“标志着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文德斯作為二戰之後廢墟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德國青年,受到美國文化影響至深。

尤其把電影當做宣傳工具“對抗共産主義和法西斯”的好萊塢電影,更是永久烙印在文德斯的記憶深處。

正如他曾說過,“我看到任何歐洲片前,就已看過四十部霍克斯與福特的電影。”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電影《疤面人》,霍克斯導演,1932年

《德州巴黎》講述的正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霓虹燈、廣告牌、彈珠遊戲、點唱機、嬉皮士、流浪漢、西部牛仔和黃沙大漠。

在這裡,巴黎不是法國的時尚之都,而是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個人迹罕至的地點。

男主角特拉維斯正是從德州的巴黎,穿越公路之旅,來到燈紅酒綠的洛杉矶,又驅車前往休斯頓,尋找失落的親情和愛情,最終又孑然一身回到那個遙遠的荒原。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公路電影”是美國類型電影的一種經典形态。

文德斯對這種類型片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不僅他的大多電影都可歸于“公路片”,如《愛麗絲漫遊城市》、《柏林蒼穹下》等,就連他的電影公司,也以“road movie production”(公路電影制造)命名。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電影《柏林蒼穹下》,維姆·文德斯導演,1987年

但無論他在美國呆了多少日夜,拍攝了多少電影,他始終都無法改變身為歐洲人、德國人的事實。

是以他的公路片并不是純粹的美國風格,而是“德式公路片”。

在悠揚漫長的鏡頭下,顯示着文德斯的歐洲血脈。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維姆·文德斯導演,1974年

03

文德斯的歐洲血脈

《德州巴黎》上映期間,曾發生過一件小插曲,由于導演文德斯與電影發行商之間産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是以電影沒能在德國上映。

據說當時很多德國青年聚集一起,踏上火車,從慕尼黑來到瑞士,赴一場電影朝聖之旅。

這部電影之是以能讓德國青年們魂牽夢萦,正是因為他們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男主角特拉維斯始終在漂泊,為了償還年輕時因放縱埋下的苦果,他來到荒原贖罪;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他從黃沙大漠又回到廢墟的城市文明,尋找離開的妻子;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隔着一面永遠無法鑿開的玻璃,聽到妻子長達九分鐘的獨白,“在這裡,我總是能聽見你的聲音,每個男人的聲音都像你。”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但當他終于找到始終追尋的東西以後,他卻毫無緣由地放棄了。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特拉維斯是典型的文德斯式的電影人物:一個神經質的男人,有着一段缺憾的過去,總是自言自語,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始終孑然一身,在流浪,在追尋。

這類人物也是二戰之後德國青年的化身,他們在廢墟後重建的鋼筋混泥土中成長,在遙不可及的美國夢面前無所适從,他們都是孤獨症患者。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我們說文德斯的電影仍屬德國風格,除了人物的追尋與救贖可以再現德國青年的精神狀态以外,其拍攝手法也延續了歐洲電影的紀實傳統,捕捉一些看似無聊但卻生活化的場景。

如特拉維斯在漫無邊際的鐵軌上行走,在陽台邊不緊不慢地整理鞋子,和妻子長達數分鐘的對話,好像歲月在電影中綿邈無盡。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正如文德斯在文章中寫道:“絕不允許時間性有所颠簸”。

文德斯:一個德國人眼中的美國 | 電影分享

紀錄片《皮娜》,維姆·文德斯導演,2011年

你好哇,這裡是江蓠工作室,我是小江。(全網同号)

如果你能看到這段話,相信我們已經做了至少三分鐘的朋友。

如果有機會,我希望這個期限可以延長至一萬年。

戈達爾說:“電影是每秒24幀的真實。”

川端康成說:“今夜,海棠花未眠。”

博爾赫斯說:“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蒲松齡說:“天地大矣,無所不有。”

每周我都會在這裡,陪你一同聊文學、聊電影、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讓我們在光影文字中做夢,一起逃離這個苦悶的世界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