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h1>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h1>

二戰後,恢複中的歐洲依然是一副“老貴族”的氣息,在這種舊歐洲形象中,最早引起變化發生的,是電影,這是電影的黃金時代。在英國,觀影人數在戰後很快達到了巅峰,1946年,英國5000家影院共計售票17億張,約有1/3的人每周都光顧電影院。到1950年,盡管觀衆人數在滑坡,英國成年人的年均觀影次數依然高達28次,比戰争爆發前一年高出近40%。

當英國觀衆人數在下滑時,歐洲大陸的觀衆卻在上升。50年代前期,法國新開張了1000家電影院,西德的數量也差不多;在意大利有3000家新電影院,到1956年,全國擁有約1萬家影院。1955年意大利電影觀衆最多,約有8億人次。

法國觀衆在20世紀40年代末人數最多,但人數和英國、意大利都無法相比。西德情況跟法國類似,直到1959年,西德的觀衆人數才達到高峰,但絕對數量還是很多的。在西班牙也一樣,1947年,那裡成人觀衆的年均觀影量也位居歐洲前列。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戰後的這股電影熱,是戰時被禁锢需求的一種釋放,而美國人則趁機填補了戰時影片的短缺。1946年,87%的意大利電影院放的是外國片;從1939年到50年代末,在馬德裡上映的約5000部電影中,有4200部是外國片這些外國片中,大多是美國片。

1947年法國電影業生産了40部電影,相比之下,卻從美國引進了340部片子。美國片不僅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還廣受大衆歡迎:戰後柏林商業上最成功的一部影片是卓别林的《淘金記》,另一部是《馬耳他之鷹》(1941拍攝,戰後上映)。

美國電影進軍歐洲主要還是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美國片在歐洲其實是賺了大錢的。但二戰後,歐洲變得不樂意對美國産品開放市場了:首先本土電影業需要政府支援,不能受美國片“傾銷”之害;而且美元實在緊缺,不能過多花費在進口電影上。受國内票房萎縮和制片成本上漲的擠壓,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檻又變高,美國片的日子炒的很不好過。于是美國人就隻能一如既往的耍弄政治手段。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早在1927年,英國議會就通過了一項關于配額制的法律,要求到1936年英國放映的電影中必須有20%是國産片。二戰後,英國政府想在1948年把這個比例提高到30%,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追求着同樣的甚至更高的目标。但是好萊塢不斷遊說,死催美國國務院對歐洲施壓,結果使“美國片進入歐洲”成了美歐雙邊貿易、和借款協定的打包條款。

根據1946年5月簽訂的《布魯姆.巴恩内斯條約》,法國政府很不情願地、把國産片每年55%的配額減到30%,結果一年後,法國國産片産量減了一半。英國工黨政府同樣也未能抵擋住美國片的“入侵”。

隻有西班牙擋住了美國電影的進口,主要因為弗朗哥這個人比較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他也沒料到禁止美片會引起政治糾紛。但即使這樣,在西班牙的美國片還是遠遠超出了國産片。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美國人很雞賊:1949年後,當歐洲各國通過向影院票房征稅、來補貼國産制片商時,美國人就直接對海外片商進行投資,既掙票房、又掙補貼,歐洲各國馬上就發現自己又吃了虧。到了1952年,美國電影業40%的收益來自海外市場,以歐洲為首。6年後,這一比例上升到了50%。

美國影片主宰歐洲市場後,這一時期的歐洲電影就變了味,而歐洲人好像又特别喜歡通過電影來了解自己的國家,而非他們自己的經曆。

值得一題的是,1942年有一部《米尼弗夫人》,就是純好萊塢片子,它講述了一個典型的英國故事,表現出了英國人的堅忍與毅力,背景選在具有象征意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時期,将人物性格刻畫得淋漓盡緻。然而英國人看電影的時候是不會留意制片商的,他們隻會覺得:這就是咱們英國人啊!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雖說生意做的很狡猾,但美國片的品質也确實高。它們制作精美,通常都是用帆布來放映,這是資源匮乏的歐洲制片商無法企及的。但它們并沒有延續30年代的荒誕喜劇或浪漫片風格,實際上,40年代末,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一些“黑色影片”。它們可能是一個偵探故事或一場社會事件,但是格調和質感卻比幾十年前的美國片更陰暗、更沉悶。

這一時期,倒是歐洲人自己老是喜歡拍些關于浪漫、逃亡之類的片子,場景選在如童話故事中的黑森林或巴阿爾卑斯山;或者像英國拍攝的輕喜劇,如《皮卡迪利大街轶事》、《花園街之春》和《倫敦五月集市》。

這些片子都由赫伯特·威爾考克斯制作,場景選在時尚的倫敦西區,由安娜·尼格爾、邁克爾·瓦爾丁、雷克斯·哈裡森分别扮演初涉社交界的聰明少女、和古怪任性的貴族老爺。而那些令人難忘的意大利和法國電影,則都是些化妝時髦類的故事,劇中的農民和貴族則經常被機械師或商人所替代。

戰後10年最受歡迎的歐洲電影,依然是講述戰争的。歐洲解放後短期内拍了不少“抵抗運動”題材的片子:《劊子手》、《末日審判》和《鐵道戰》等等,所有影片都在英勇的抵抗者、懦弱的通敵者、殘暴的德國人之間劃上了清晰的印記。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還有一部分電影把背景放在了柏林的廢墟上:羅伯托·羅西裡尼的《德意志零年》;由美籍奧地利移民比利·瓦爾德導演的《外交事件》;沃夫岡·施道特的《兇手就在我們中間》,這是第一部在道德上譴責納粹暴行的德國片,但是整部影片都沒提過“猶太人”這個詞。

在這類題材中,羅伯托·羅西裡尼執導了三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戰火烽煙》、《德意志零年》;維托裡奧·德·西卡導演了《擦鞋童》、《偷自行車的人》和《D·恩貝托》。羅西裡尼是1945-1952年新現實主義電影潮流的代表,他推動意大利電影走向了世界前沿。

同時代英國也有一兩部同類型的知名電影,比如《通向皮姆利科的護照》。這些反思戰争的作品代表了戰後電影的主流。但即便是英國最好的作品,也比不上意大利傑出影片中對人性中陰暗面的探索。

這些影片中所表現出的“事實”是加工過的,是一種戰争記憶被過濾後、呈現出的“神話式”的世界。勞工、美麗的鄉村、和年少的孩子們,代表了某些善的、未經玷污的、真實的東西,即便貧困、或身處廢墟之中,依然是美麗的。而階級、财富、貪欲、通敵、驕奢淫逸則毫無疑問是錯誤的價值觀。

歐洲人戰後有多愛看電影?票房高到養活了半個好萊塢!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這類電影多是以紀錄片的形式來拍攝,其中大多不會出現美國人,這是一個歐洲人的歐洲,他們生活在一個正在恢複的廢墟城市中。就像“戰後”這個概念一樣,1952年後這些影片也銷聲匿迹了。然而新現實主義還是以某種奇特的方式儲存在了西班牙的生活中,劉易斯·加西亞·貝爾蘭加1953年導演了《歡迎你,馬歇爾先生》,又過了3年,胡安·安東尼奧·巴爾登拍攝了《車手之死》。

<h1>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謝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