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北京女孩2年畫了160幅《詩經》

作者:光明網
90後北京女孩2年畫了160幅《詩經》

生活中

的王曉藝

90後北京女孩2年畫了160幅《詩經》

《遵大路》

90後北京女孩2年畫了160幅《詩經》

《關雎》

90後北京女孩2年畫了160幅《詩經》

《桃夭》

90後北京女孩2年畫了160幅《詩經》

《七月》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大家熟知的《詩經》中的詩句,但這具體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一位來自北京的90後插畫師“呼蔥覓蒜”把它畫了出來。她本名叫王曉藝,1992年出生,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近日,她又有了新作品,除了《關雎》,她在過去2年時間裡一共繪制了160幅以《詩經·國風》為題材的畫作。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笪越

以畫達詩情

2年完成160幅

90後插畫師圖繪《詩經》

在90後插畫師王曉藝(呼蔥覓蒜)的筆下,《關雎》裡的一對青年男女分别身處于兩個青色大碗中,遙遙相望。《關雎》講的是男子愛慕追求女子,内心焦慮相思入骨的故事。是以王曉藝繪畫時,選擇了兩個器皿,來表達男子單向的愛慕,女子所在的器皿又向男子所在的器皿傾倒。“我的用意在于表達這首詩中一個開放的結局:也許我愛的她,心中也對我有些許的好感呢。”王曉藝說。

除了《關雎》,王曉藝在過去2年時間裡一共繪制了160幅以《詩經·國風》為題材的畫作,畫風古樸飄逸,以形寫意。王曉藝說:“《詩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毋庸置疑的精華,它本身就是一個微縮的世界,和自己想要表達的有景有情的創作完美契合。”

她的畫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畫作中的小人都是沒有臉的。王曉藝解釋說,當時她做作業時,其它部分都已經畫好,唯獨不知怎樣勾勒臉龐。她的老師幹脆說要不别畫臉了——無臉,反而将人物的情緒藏了起來,正應了古風中内斂含蓄的調子。

以器皿作意向

獨創“缽山圖繪”

把山川和“無臉小人”繪入“缽”中

差別其它以《詩經》為主題的畫作,王曉藝在诠釋故事時将中國古典山水與各式各樣的中國傳統器皿相結合,獨創一種插畫風格——“缽山圖繪”。

“缽”指的是一種用陶瓷、硬石或金屬制成的類似盆而略小的器皿,在王曉藝的畫中,“缽”被放大成了一座“缽山”,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建築人物都被等比縮小放進其中,雖然尺寸縮小了但細節滿滿,顯得十分精緻且意味深長。在王曉藝看來,“缽山”類似中國古代文人喜歡賞玩的盆景,蘊含着一種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情趣。

具體繪畫時,她會先逐字逐句細細了解詩歌的内容,然後确定好表達的情感基調,之後按照繪制草圖、描出線稿、上色、刻畫細節這樣的順序,完成一幅畫一般需要3至5天。通常下筆時,王曉藝早已“胸有成竹”。在她看來,“缽”中的山水田園和在“缽”中生活的人物不隻是負責“美”,而是要有豐富的情感:

“例如《桃夭》講的是祝賀新婚,我就以合卺酒為缽,紅線的一頭裝載着婚嫁的隊伍,另一頭裝滿美酒;《遵大路》講的是情人之間苦苦挽留的故事,我選用了破鏡難圓的意象;《七月》講的是一年四季農民伯伯的勞作和艱辛,這首詩内容繁雜,像一個生活長卷。我就選用了多寶格、首飾箱來承載。”

将熱愛變成個性

生活裡的一樹一石都是靈感

把對吃的熱愛放進了作品

王曉藝受父母影響,自小就喜愛畫畫和看古裝劇,大學順理成章地報考了藝術類院校。雖然是設計專業,但出于喜愛她一直堅持創作。明代仇英是她最喜歡的畫家之一,在多看多練的過程中,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古風”繪畫風格。

除了會看《聊齋志異》《詩經》等傳統文學作品,王曉藝也會從日常生活中擷取靈感。生活中,王曉藝喜歡動物、植物,熱愛外出親近大自然。在她看來,生活裡的一樹一石都能給她提供靈感。

王曉藝也是一個“吃貨”,從她給自己起的“呼蔥覓蒜”這個有味道的網名可見一斑。這個名字來源于她偶然讀到的蒲松齡的《綽然堂會食賦并序》一文。“夫然後息争心、消貪念, 箸高閣、餅幹咽,無可奈何,呼蔥覓蒜。”這一段描述弟子吃相的文字生動至極,她便選了最有畫面感的一句作為自己的網名。她還把自己對吃的熱愛放進了“繪詩經”的系列作品中,創作時把“缽山”換成鍋、碗、瓢、盆、勺子這些吃飯的家夥。

以神遊代替遊山玩水

通過冥想體驗忘我的創作氛圍

最大的心願就是随心所欲畫下去

創作“繪詩經”這套作品時正趕上了疫情,王曉藝就把現實中不能實作的遊山玩水的夢想也寄托在了畫中。“就像在體驗神奇的造物者一樣,我會沉迷創作山水、怪石、竹林、小橋,畫它們有一種自己裝修園林的感覺。”

正因為有了這番創作經曆,王曉藝對于《詩經》裡描繪的場景和情感也有了更透徹的感悟。王曉藝說,完成這組系列作品後,她對每一首詩詞都真正研讀了,才明白千年前人們感情的細膩、文筆的美好,讓人贊歎之餘又值得久久回味。在《詩經》國風篇中王曉藝最喜歡的一首詩是《葛生》,她認為其中的“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于其室”短短幾個字說盡了深情和失去一生摯愛的悲傷不舍,“我覺得《詩經》就像是一個我們和古人情感相通的橋梁,是再美好不過的文化瑰寶。”

對王曉藝來說,“繪詩經”系列作品隻是一個階段的總結,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能随心所欲畫下去,畫技不斷精進,“闆繪和手繪有很大的不同。手繪需要更紮實的基本功和技巧。我在努力練習和學習,希望有一天能像闆繪一樣,準确地将自己想要表達的畫面呈現在畫紙之上。”

來源: 揚子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