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隴上中秋 張掖篇 」烙鍋盔——中秋的味道

【隴上中秋 張掖篇】烙鍋盔——

中秋的味道

「隴上中秋 張掖篇 」烙鍋盔——中秋的味道

鍋盔

「隴上中秋 張掖篇 」烙鍋盔——中秋的味道

鏊子

文\王升君

張掖的中秋節,烙鍋盔是一件很具儀式感的事。節前好幾天,莊子上的三五家女人就會相約好一起烙鍋盔。

烙鍋盔要撐鏊子、劈柴、架火、揉面,要是一家做,一個人不但顧不過來,如果沒有第二家接上,剛剛燒熱的鏊子,燒旺的柴火就浪費了。莊子上隻有一架鏊子,幾家女人們約定好時間,将饧好的面端到有鏊子的人家。按先來後到的秩序,不分你我,女人們齊上陣,圍着竈台揉面、架火……做完張家做李家的。這幾天整個村莊都會彌漫着木柴、麥草的煙熏味和鍋盔的香味。

烙鍋盔工序和烙馍馍差不多,叫鍋盔是因形狀如鍋如盔。在遙遠的漢朝,河西荒涼,戈壁遼闊,将士背着大鍋盔遠征心裡也是踏實的。發明烙鍋盔的日子似乎就在中秋節,鍋盔也就成了中秋節的信物。鍋盔在人心裡的念想、顧盼也是滿盈盈的。

鏊子是生鐵做的,鏊底、鏊蓋都足有半寸厚。鏊子架在土坯鍋台上,鐵鍊子拴一根木棍利用杠杆原理挑着厚厚的鏊蓋,拴在屋梁上。鏊子底下燒麥草,蓋上燒劈柴,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鍋盔才暄騰、蔥黃,吃起來酥。鍋盔因為浸入的油多,放很長時間不會變味也不會生蟲子。放幹的鍋盔吃起來嘎嘣、嘎嘣脆響。過了很久,都到寒冬臘月了,誰家孩子吃八月十五的鍋盔,那個香仿佛是能傳染的,直讓人流涎水。

在莊子裡,每個女人都得練好烙鍋盔的手藝。烙不好鍋盔的女人似乎很沒面子。火候是可操作的,難的是饧面和兌堿。饧面時間過長過短,馍馍都不暄騰;堿兌得多了,發黃,僵硬,咬起來像抹布;堿兌得少了,發酸,更是端不到人面前。小媳婦做馍馍,提心吊膽,等熬到快成婆婆級别,就是老手了。饧面、火候和兌堿全靠女人的感覺和經驗,沒有具體可操作的規程。

莊裡女人會把很多聰明的小心思都用在鍋盔上,偏偏自家的娃娃總會羨慕别人家的鍋盔上的孫悟空、月亮……有幾年,曾進修過美術的我被嬸嬸、嫂嫂們叫去,在鍋盔上畫孫悟空、畫月亮,備受誇獎。可不幾年,她們就把我淘汰了。心靈手巧的嬸嬸、嫂子們早把孫悟空、月亮畫得神靈活現。更有女人自豪的事,将臨澤小棗鑲嵌在鍋盔上,拼出各種圖案。不僅是味道的改善,家鄉的特産,自己的發明,美美的,嘻嘻哈哈的笑聲裡都是自豪。

等月亮上來的時候,在月光能照見的門口或視窗擺放桌子,擺上鍋盔、瓜、葡萄、酒等,叫獻月亮,也是中秋節的正式儀式,是對豐收的喜慶祝賀,同時是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禱。

一家人,或弟兄、鄰居約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鍋盔、喝酒。直到月亮下去,人困乏,才缱绻收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