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提示:分明地,漢武帝了不起的地方也應該在這裡,因為“平民情懷”而積累,積累起了那個兩千年前的中國夢想。雖然動用了戰争,卻一點兒也不誇張,在胡瓜、胡蒜、胡蘿蔔等等的樸素溫暖裡,即使一些人依然沒有了解中華文化源頭的能力,但這個可以慢慢來,因為至少他們能吃飽了、吃好了。這也是曆史的反應,不用裝,它就在那兒,甚至比人們的姓氏還重要。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1|有一種曆史不是文字,可以像化學一樣在人體發生反應

我們是在武威的一家文化館見到金日磾的,是塑像,兩千多年後,人們已經将他的長相想象得與漢族人沒什麼兩樣了,一個留着胡須的,似乎還有些幹瘦的老人。武威人說金日磾的老家在武威,張掖人說金日磾的老家在張掖,這種有意思的争論背後是,這兩個地方,總有那麼一群人自稱是匈奴。是好玩嗎?仿佛不是,也許是曆史留在人們心裡的一種記憶,大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今天,自稱匈奴的那些人身份證上寫着的都是漢族,但他們還是想在這個身份裡拉住點什麼,哪怕是一點點曆史的尾巴。

不管是誰,曆史都不能忘對吧?更有趣的是,自稱匈奴的那些人一說到漢武帝,還有霍去病等等,都就來了精神,會醉酒一樣地大聲說:“嘿,在當年呀,我們這裡可是國際大都市!”這不是一句玩笑的話,從理論上講,漢朝當時向西的擴充,分明使這些地方走在了“開放”的前沿,很有“國際”範兒,我們今天的廣州、深圳、香港大約就是這麼個樣子。隻是,說這話的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說出的是曆史的精髓,比如說,當時的匈奴人也盼着在大漢王朝的先進文明裡過上美好的日子。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這一點,我們的曆史書說很少提到,說到的盡是戰争,但那時匈奴人對于中原文明的向往已經不可阻擋,這也是他們後來被融入中原的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後的民族一直也都是這個樣子,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等,都是這樣的,都在印證着人類社會這樣一個普遍的真理——渴望文明幸福的生活是作為人的一直以來的渴望。

這不是詭辯,在人類社會中,軍事的角逐是一種很表象的東西,其最終都會落在文化這個層面上來。我們不曾一次地說過,漢武帝進駐河西走廊及新疆是為了找到中華文化的根脈,讓人們知道中國早期傳說中的昆侖山在哪裡、中國河(黃河)源在那裡。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聯絡“斷匈奴右臂”張骞,身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即是找到這兩樣東西,找到我們的文化的根脈,但這被那些對曆史一知半解的人給忽略了。是以,後世的人們有對漢武帝歪曲的評價,也是可以了解的。道理很簡單,要是大家都能在那個高度上,都當了皇帝,誰幹平頭百姓呢?

從這個層面上說,漢武帝是了不起的。他不僅讓傳說中的神話落地,還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礎。要知道,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民族,從漢朝開始把中原的人叫漢人,這和把匈奴人叫匈奴是一個道理。司馬遷當時是知道什麼是華夏民族的,他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這是事實,也是面對曆史應該有的格局,他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華夏民族絕對不是隻有漢人的。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雖然,從《史記》的字裡行間能夠看得出來,司馬遷是反對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的,但是,他似乎忘了,沒有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就不會有華夏民族的真正統一。一個國家,是不需要那麼多各自為政的小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各行其是的,需要大一統,需要大家都在一個文明的起跑線上,更好的生活。

漢武帝把這一點給做到了,這也是中華5000年的文明成為世界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得感謝他,匈奴人也得感謝他,是以,這就有了那些自稱匈奴的河西人一說到漢武帝就像醉酒了一樣的表情,是自然而然的曆史反應,不是刻意裝出來的。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2|有一種愛就是當了皇帝也得有,比如愛孩子愛世界

打你,有正當的理由,打後并不記仇,該提拔的提拔、該重用的重用,該融合的融合、該自治的自治。這可能是漢武帝身上最大的人格魅力了。“打你”的理由我們已經在前面說過一些,漢武帝理由分明還有這麼一條,那就是先祖為“夏後氏之苗裔”的匈奴,不講中原文明的遊戲規則,沒吃的了就跑來搶,沒媳婦了也跑來搶,還覺得搶得有道理,中原人好欺負。

當皇帝是幹什麼呀,說小了就是當家長,誰也不願意自家的孩子成天受人欺淩,那時,沒有維護和平正義的機構,是以隻能自己動手了。人們看到,剛開始的時候,漢武帝這個“家長”似乎不怎麼會打,把幾十萬的軍隊埋伏在小樹林裡,鳥兒不敢落,讓匈奴人給看了出來。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這讓漢武帝在後來打的過程中多付出了不少代價,但我們要說的是,作為皇好幾代,國庫裡的銀子多得花不完,他可以不打,可以吃喝玩樂,花花腸子,無所事事,但他卻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兇猛,讓人看着都過瘾。

有個詞很能展現出漢武帝“打” 的意義——摧枯拉朽,在漢軍亢奮激烈的馬蹄聲裡,匈奴政權落後的匈奴制枯草朽木受到摧折,匈奴人民開始享受漢地文明帶來的光明前景,可以穿絲綢了,吃糧食了,重要的是有禮儀了,講規矩了,有文化了。而在這一切的浸潤裡,漢武帝展現出了足夠的胸懷——都說大人錯了,與孩子沒關系,漢武帝像對待大漢子民一樣對待了匈奴這個“孩子”。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金日磾是誰?匈奴休屠部太子,兵敗為霍去病所降,進入長安。被賜姓為金,封為禦馬監。深得漢武帝寵任,遷侍中、驸馬都尉、光祿大夫,平定馬何羅叛亂。公元前87年,漢武帝病重時,随霍光、上官桀等人接受顧命,輔佐太子劉弗陵,封為秺(dú)侯。公元前86年,去世,時年四十九,谥号為敬,陪葬茂陵。其子孫後代忠孝賢明,七世不衰,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正是這個金日磾與漢武帝之間有過一段這樣的故事:《漢書》記載,金日磾有兩個兒子,漢武帝都非常喜歡他們,他們常去漢武帝的皇宮中玩。有一次,金日磾的一個兒子從後面圍住漢武帝的脖子,金日磾在前面看見後生氣,但不好目前漢武帝的面發作,沉着臉,眼睛瞪得老圓。孩子見發現有些怕,丢開漢武帝,一邊跑一邊哭着說:“爹爹發火了!爹爹發火了!”這個孩子就是金日磾的大兒子。漢武帝對金日磾說:“幹嗎這樣!不就是個孩子嘛!”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後來,這個孩子長大,行為不謹慎,在殿下與宮女嬉鬧,金日磾正好看見,厭惡他的淫亂,于是将他殺了。漢武帝得知後大怒,金日磾叩頭告罪,把為什麼殺弄兒的情況一一說出。漢武帝感到很惋惜、很哀傷,甚至落淚了,也是以更加看重金日磾。一個孩子,一個匈奴人的孩子,可以讓漢武帝掉眼淚,這種愛最終沒有白白付出。

劉據,漢武帝的兒子,公元前122年夏被立為皇太子,成年後,漢武帝每每巡遊天下,便以國事傳遞太子劉據。太子為政寬厚,屢屢平反冤案,深得民心。但到了公元前91年,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被江充、韓說等人誣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誅殺江充等人,漢武帝誤信謊情,以為太子劉據謀反,遂發兵鎮壓,劉據兵敗逃亡,最終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殺。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據說,當時的混亂局面中,在街上維持秩序的匈奴騎兵要比漢兵多,漢武帝因為他的愛而深得匈奴人的維護。劉據被平反後,漢武帝建思子宮,常在“望思台”上以寄哀思。自己的,别人的在這一刻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快樂地成長、幸福地生活。

作為皇帝,天下之人在那一刻裡,也便成了漢武帝的“孩子”,匈奴地界上的“孩子們”怎麼辦呀?他們投降了過來,漢武帝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等地,為他們設定“屬國”,讓他們在漢朝的統一管理之下,進行“自治”。

愛孩子等于愛世界。這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民族自治政策了,它與金日磾的走紅或被重用一道說明,在漢武帝的眼裡人和人是一樣的,至少,匈奴人與中原漢族人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懷與格局裡,漢武帝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文明送到了匈奴以及更遠的地界,成了當時中國各民族的共同享受。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3|有一種記憶比曆史更重要,是不分貴賤的胡瓜和胡蘿蔔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在張掖,有個地方,也與金日磾有關系。這個地方在甘州區堿灘鎮普家莊村,有一個堡子被稱為秺侯堡。據說是霍去病征服休屠王、渾邪王後,在張掖屬國安置的匈奴俘虜中,有一支休屠部族屯居在此,漸成聚落,秺侯堡是其後裔仰仗金日磾名号而修建的。

因為對當地不太熟悉,我們請一位姓劉的先生帶路,劉先生說,他們小的時候,秺侯堡的城牆上還能跑汽車,過年過節,當地的人們就在那集會,唱大戲,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被漸漸地淡忘了下去,以至于當地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今天,秺侯堡的城牆基本依舊,還是有一些氣勢的,隻是城内已經被開墾成農田了。種田的是一位50歲左右的男子,他在那裡搭了間窩棚,農忙時就住在那裡,不用回去,老婆會送飯來的。他說,秺侯堡叫拓荒堡,民國時,有些外來的人來當地,沒地方去,就住在這個堡子裡拓荒,時間一長,人們就把堡子叫拓荒堡了。但是在堡子西邊的門前,有一塊不知立于何年的石碑,上面寫着“秺侯堡”,這也讓我們能将它與曆史對号了。

如今,生活在秺侯堡周圍的人們很有意思,一部分姓劉,據說和同樣姓劉的漢武帝多少有些“親戚關系”;一部分人姓普,周圍還有一個地方叫普家莊,據說,他們的姓是從“秺”這個字轉音而來的,與金日磾也有些“親戚關系”。但是,很遺憾,這兩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姓氏來源給“忘”了,記得更真的是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些地名,說起來都是滿臉的興奮。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曆史,在這裡被銘記,曆史在這裡也被淡忘。被銘記的都是漢武帝在河西走廊的創造,被淡忘的似乎都是那些無關緊要的曆史細節。在被淡忘的“秺侯堡”裡,我們反複地琢磨着“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4個地名、8個字,忽然覺得它們其實就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寫在河西大地的“中國夢”。

都說做大事不拘小節,但對漢武帝來說,支撐那個夢的是正是那些小小的細節,比如“秺侯”、比如“孩子”等等,雖然被人們遺忘,但那4個響亮的地名,卻讓一條路自中國而起通往世界,并以另外的一種形式,補充着人們的身體和大腦。比如胡瓜、胡蒜、胡蘿蔔……分明就是豐富和溫暖餐桌與腸胃的、不分貴賤的人類享受。一個帝王能把事情做到這種程度,人們還能說點什麼呢?

漢武帝為啥打通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意味什麼

任何人在曆史的長河裡都可能被遺忘,但是,在遺忘的過程中,這個人的付出如果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可以溫暖和滋養每一個生命,那又如何呢?顯然地,我們找到了漢武帝的“平民情懷”,他高高在上,卻又能看到天下百姓,怎麼看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後是怎麼做;重要的是,最終得到了什麼、換回了什麼。可以不說戰争、不說孩子,甚至不說秺侯,但不能不說胡瓜、胡蒜、胡蘿蔔,因為到了今天的人們都已經離不開它們了。

因為“平民情懷”而積累,積累起了那個兩千年前的中國夢想。雖然動用了戰争,卻一點兒也不誇張,在胡瓜、胡蒜、胡蘿蔔等等的樸素溫暖裡,即使一些人依然沒有了解中華文化源頭的能力,但這個可以慢慢來,因為至少他們能吃飽了、吃好了。這也是曆史的反應,不用裝,它就在那兒,甚至比人們的姓氏還重要。分明地,漢武帝了不起的地方也應該在這裡。(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