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悅讀《福州》專題
///
今天,讓我們随着文字,尋訪瓊花玉島上的煙台山,探尋煙台山在千百年對外交往中的曆史故事。
🌺
夢裡瓊花鄉
福州是花園城市,時光總想從瓊花間,漏出一點蜜來,留給玉島一點甜的詩意。玉島,是瓊花和瓜果的故鄉。一百多年前,法國駐福州領事、劇作家保羅·克洛代爾說:“這是有着玫瑰和蜜的顔色的地方……”來過的人似乎都聞到了風中的蜜意。
煙台山是倉山區(瓊花玉島)北部靠近閩江、倉前路旁的一座山。因朝代更替,這座山更名多次。自古一座山的命名、更名通常與山上建築有關。此山,因天甯寺而初名“天甯山”,後别稱“鹽倉山”(簡稱倉山)、“倉前山”,今政府名之“煙台山”。
煙台山腳的閩江流碧瀉玉,梅花塢曾經十裡梅花盛開,詩載“十裡花為市,千家玉作林”,可謂人間仙境。這梅花結果後便是青梅,當地百姓便用青梅作果脯或釀酒營生,是以直至近代,當地百姓種梅為生,愛梅如命。
明萬曆年間,著名文學家曹學佺從洪塘來梅嶺賞梅,賦詩《藤山看梅》,詩末“藐姑射仙子,于此忽相逢。”把梅嶺比作藐姑射(仙山)。梅嶺附近是朱熹的叔叔朱槔稱贊的世外桃源——桃花山。是以,梅嶺、桃花山,和天甯山一帶區域視為人間仙境。清中葉林則徐在天甯山頂設炮台,1965年,政府在炮台處建煙台山公園,天甯山多一别稱“煙台山”。
煙台山的青梅往事最令人回味的則是百年前。那時,山上荟萃園、廬、居、山館。在四月婉轉飛揚的千朵花瓣中,這是夢開始的地方。福州才女林徽因用詩歌贊美人間四月天。這裡的四月天藍得晶瑩剔透,瓊花芬芳玉島。那一樹一樹的天上瓊花,便輕輕地、慢慢地在唐詩宋詞裡宿夢流芳,在玉島上驚了曆史的妩媚、詩人的多情,玉成一座夢的瓊花鄉、水塢邊的梅塢小鎮、翡翠城堡。
1923年,住在煙台山上的葉聖陶,黃昏裡攜一身詩情漫步時看到:“倉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夫,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禮拜堂裡送出一聲鐘響,綠蔭下走過幾個張着花紙傘的女郎。” 1932年的早晨,蕭乾在小說《蠶》裡愛着煙台山:“江邊的蒼前街,當當的車鈴和呱嗒兒呱嗒兒的木展聲,還是那般清脆。”
民國如煙遠去,旅人循着古人的蹤迹走遍了煙台山、梅塢路、公園路……走過幽深曲折的山間小徑,迷戀上了隐匿在翠蔭間的山房、小築。在某個轉角駐足,一道晨曦從舊牆頭的草間遊過,仿佛時空穿越,便有一種神秘的朦胧美使人瞬間墜入文藝的夢中。
這玉島煙台山,如何藏住它心中的玉雪,不讓瓊花如詩盛開?瓊花如詩盛開的煙台山究竟有多少傳奇呢?如此令人魂牽夢繞。
東南大都會
煙台山在近代最受矚目之重要原因是世界五大茶港之一。福州的海絲之路應從煙台山說起。
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前,遠在漢朝便有了東冶港。到了宋代,福州已是活躍于海内外的實力雄厚的貿易大港 ,誕生許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商。北宋文學家蘇轼說:“福建一路,以海商為業。”海商結隊成團統一航行,通過海道在國内開展貿易,又從海外招商引資,助宋朝廷獲得淨利潤多達98萬貫。
福州被稱作“東南都會”,南宋時,福州有了“絲城”之稱。海商将福建的絲織品、瓷器等販運到東南亞進行對外貿易。明中葉,因福州與琉球的朝貢貿易,官府就在煙台山臨江境的王爺舍人廟處開辟上王碼頭以停泊運送琉球貢品的船隻和琉球冊封使的冊封舟。
十七世紀中葉,茶葉成為中國向英國輸出的重要商品,福州成為世界茶港之一,海外經濟貿易發展迅猛。1684年,康熙帝力排衆議,下旨開海貿易,福州重新開海設關,在中洲島瓦公祠設立中國第一個海關——閩海關福州分口,促進了福建沿海城市的興盛。
以上二圖: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實拍 鼓樓旅遊
長期的對外貿易使福州港口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系,發展了國内航運業,促進了福建沿海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興盛,使福州從福建的政治中心轉變為文化經濟中心,日漸發展成為具有近代特征的商業性海關口岸城市,其周邊鎮市、農村受到巨大經濟輻射,也日漸融入近代城市化的程序中。煙台山是福州重要經濟區域。
1844年,英國第一個開設駐福州領事館,福州開始正式成為開放港埠。美、法、德、俄、日等 17 個國家相繼在倉山設立領事館或代辦處。煙台山地區形成了領事館區。西方各國還在煙台山一帶開設銀行、郵局、報社、洋行、公司及教堂、學校、醫院等,是以産生了許多西式建築。
各國商人随後紛紛來福州投資,從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那時進出口茶葉的洋行、茶倉集中在泛船浦,福建茶葉從煙台山的泛船浦碼頭發船,大量銷往國外。茶葉出口額自1853年福州開埠後逐年快速增長,福州是以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港口,拉開了中國茶葉大批量生産、制作、出口歐美的曆史序幕。
圖:岑鳳華攝
世界茶葉貿易在此呈現欣欣向榮的态勢,煙台山成為近代世界茶港之一、福建近現代文明發展的搖籃、福州近代曆史之發端、是近代外國人在福州工作生活的聚居地。福州官僚與富商大賈等也随即在煙台山建築許多具有西方或東南亞殖民地建築特色、号稱園、廬、别業、山莊的建築,作為居住、休閑或避暑之地,這裡一時風氣大開。
當年運送茶葉的外國船隻隻能開到閩江下遊處。因為魁岐一帶水位太低,大船經常擱淺受損,英國隻好在馬尾羅星塔設立錨地停泊船隻,貨物再換乘小船運往福州市區。
圖:星羅塔 福州新聞網
那時鼓嶺兩岸的山坡上鋪滿層層梯田,仿佛一架綠色天梯直達藍天。從這裡到中洲島的悠悠水路充滿浪漫情調,被英國商人視為最美的風景。當小船經過鼓山時,會看到鼓嶺有無數河流彎彎繞繞在綠色村落之間,山間田野豐茂、景色宜人,适宜夏季避暑。
過了鼓山,船隻快到中洲島附近時,前方的美景令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驚豔得恍惚,仿佛這裡就是蘇格蘭的克萊德河。美麗的萬壽橋和江南橋連接配接在中洲島的兩端,河水從四十多個弧形橋孔流過,蔚為壯觀,中洲島仿若一座水中花園。
花園的北邊,白塔、烏塔,和最遠的望海樓,在起伏的山地和曲折如流的三坊七巷中,像一幅城市彩繪水墨畫。在閩江清流的映照下,煙台山仿若一座夢裡的瓊花鄉。
當鼓嶺成為外國人的避暑勝地時,煙台山則形成閩海關、茶港、茶倉、茶廠、茶行一條街、銀行、洋行、郵局一條街,學校、醫院、園廬、山莊、公館滿山間。《鏡頭前的舊中國——約翰·湯姆森遊記》在書中記載:“福州是中國的主要茶葉市場之一,距兵工廠所在地和裝運茶葉的港口約七英裡。在所謂開放港口之中,這裡也許是最具特色的。”
煙台山之最
從晚清到近代,煙台山在各行各業中分别誕生了中國第一、福建第一、福州第一,比如晚清中國最大的婦女兒童醫院馬高愛醫院 (福建第一家醫院)、中國第一個婦女代表許金訇(馬高愛醫院院長、美國俄亥俄州威斯利安大學醫學博士)、福州電報局興建的中國第一條電報線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首創的市内電話地區、福州市第一家醫院(塔亭醫館、今福州市第二醫院)、福州首家使用電梯的商店……
煙台山是仁義之山。晚清,倉山革命志士鄭權、鄭祖蔭、蔡人奇等代表福建人民,最先站出來,旗幟鮮明地開展反清鬥争。煙台山是以成為福建反帝反封建鬥争的中心、 福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中國辛亥革命成功後,三位福州人許金訇、李長水、黃治基在美國開展民間外交,為國際承認中華民國做出了積極貢獻。
煙台山是名醫之山。晚清始,煙台山名醫彙集,既有中國通的外國西醫,也有畢業于外國名牌大學的中國西醫。中醫世家懸壺濟世,西醫名家救死扶傷;中西醫結合的大家身兼革命家、教育家、活動家、慈善家……
比如馬高愛醫院院長許金訇、在福建行醫44年,以婦産科為主的陳葵花,在槐蔭裡5号開設許陳氏醫館。她一生樂善好施,被時人贊譽為“醫師娘娘”。蔡人奇是《藤山志》作者,創辦“私立福州中醫專門學校”, 自己講授婦科學,編著教材《婦科講義》,創辦《醫铎》雜志,蔡人奇号召中醫學者鑽研祖國醫學,發揚祖國醫學精粹。還有其他名醫如林斯琛、王兆培、王灼祖、鄭宗洛、王昙、蔡溱、林英藩、林如闊、王中方、陳國清、何祖煥等。
煙台山是福建近現代文化教育第一山。至清朝末年,煙台山已有8所教會學校,對當地文化産生重要影響。1939年,倉前山德國駐福州領事館及德商謙信洋行經理住宅内設福建省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三足鼎立。至1948年,這裡所設學校除了教會神學院,僅幼稚園到福建省研究院共計三十所,為福建省教育最發達的區域。
近代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名人有嚴複、羅豐祿、黃乃裳、林森、陳紹寬、許金訇、倪柝聲等。他們至少精通一門外語,甚至多門外語。他們成為近代聞名世界的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作家、領袖。他們的後代和培養的兒女幾乎都成為近現代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
煙台山是福建女學第一山。1850年,煙台山上開辦了福建第一所女童學塾;1859年,毓英女子初級中學設立;1864年,烏石山建立了安立間女學堂(嶺後陶淑女子中學前身);1881年,鶴齡英華中學座落樂群路;1894年,對湖路有了尋珍女子初級中學;1908年,華英女子學堂(華南女子大學預科)設立。這些女校培養了福州第一代能夠自立的新女性,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比如許金訇、王眉壽、王世靜、餘寶笙等醫院院長、校長、教育家、科學家、翻譯家。華南女校培養了不少賢良淑女、美慧仕女、優秀才女。
煙台山是避暑勝地。煙台山下,閩江兩岸視野開闊、風光旖旎;煙台山上原生林木蓊郁, 山林、小島四周環繞河水、湖泊、溪流,暑不張蓋、綠蔭滿山、幽靜秀麗,是英國人心中的“快樂城市”,是以紛紛築房在煙台山上避暑。
五口通商後,福州向世界開放,向世界展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中國之富饒美麗。近代,東西方貿易、文化的交流産生的深層互動,給城市經濟發展變遷形成了強大的内外驅動力。
福州這座兩千多年的古老城市,在西力沖擊和本土經濟驅動力的雙重影響下, 城市在政治、文化、教育、經濟等各個社會事業領域,都被深深烙印上了“中西合璧”。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曆史發展變遷的印記。這段曆史不僅是福州近代史的開端,也揭開了中國茶葉生産、出口貿易史的序幕,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發展繁榮。
煙台山是福州近代海洋文化的發源地。泛船浦的悠久曆史,港口的開放性,及多元化宗教、豐富多彩的地方民間信仰荟萃煙台山,突顯了福州海洋文化的特質和人文精神。煙台山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動,也形成了福州人開放的文化心理和寬容的文化性格。
清末來榕的西方傳教士多數是學者和教育家,帶來西方優越的技術和文明。他們辦學、 做慈善,積極和福州文化學者交流互動。當年嚴複、黃乃裳、陳季同、林纾、王壽昌、 薛紹徽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學習了西方文化,促使中西文化交彙融合,推動了福州乃至中國的近代文化教育的發展。
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近代煙台山成為當時世界的經濟視窗、中國外交史上的重要篇章,成為福州海洋文化發展繁榮的發達地區,是促進福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
園廬的芳華往事
煙台山是近代世界曆史建築荟萃的博覽地。煙台山片區主要由三個片區組成,分别是煙台山曆史文化風貌區、公園路曆史建築群、馬廠街曆史建築群。
煙台山曆史文化風貌區,有兩條路徑,一條路徑是從煙台山公園門口的煙台路往樂群路到愛國路,另一條路徑是從亭下路往愛國路走。這兩條充滿民國風情的街道和兩旁的百年老建築散發着時光穿梭的懷舊氣息。
這裡的代表性建築有煙台山曆史博物館(原美國領事館)、英國駐福州領事館、樂群樓、法國駐福州領事保羅克洛代爾故居、閩海關稅務司官邸、石厝教堂;公園路曆史建築群則主要集中在公園路、複園路、三一弄、立新路上。具有代表性的百年老建築有福州外國語學校内的俄國領事館官邸、閩海關副稅務司官邸、林森公館、振廬、璞園、羅園、無逸山莊等。
這裡的幾棟老建築被改造為複古咖啡館,比如複園路1号、西林小築、清河廬等,吸引很多文青來這裡尋夢,回味那已逝去的舊日情調。漫步于四季開花的馬廠街 , 陽光一般四處開放的藤蘿、炮仗花,時常在半路上迎候着你,半遮半掩着引了一路的花影步入那些居家小院裡。
這裡中西合璧的私家小别墅,每一棟、每一院,都像是一盞盞咖啡杯裡的中國花茶。矮矮的圍牆,時有幾竿修竹或幾株綠蕉從各家小院内斜斜地逸出了圍牆,卻依然擋不住那背後若隐若現的古典小樓。
院門、台階、庭前、走廊,常常布滿芳草的婆娑影子,那一徑依稀可聞的幽雅芬芳,恬淡儒雅的中式生活氣息,給人靜谧安詳、往事如夢的感覺。移步易景時,它真是令人顧盼生輝,再舍不得走遠。
每個大戶人家的院落都有一個文藝而别緻的名字——夢園、可園、以園、碩園、宜園、愛廬、忠廬、拓廬、 鼎廬、亦廬、永安裡、康山裡……這些見證曆史滄桑變革的中西建築依然優雅地端坐在陽光下,散發着涵養深厚的文化韻味。
以上二圖:行走煙台山
馬廠街忠廬對面牆根下是一列的舊式花壇,栽着竹子,後來春意也種進來了,四季皆可見。冬季在這裡走動如置身春景中。這古樸的花壇、春意盎然的綠竹,還有巷子邊這一戶更有古意的人家,構成了一幅遙遠年代裡的電影畫面——一個有故事的小巷人家,你不知打開門來,裡面走出誰來?
站在矮牆下仰望,牆内沿着牆根種滿了羅漢竹和芒果樹,迎着巷子一片翠綠。翠綠的縫隙裡閃爍着一片片的搖晃的晶瑩光彩,那是爬滿外牆的爬山虎的綠葉,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在清風中天真地搖曳着,像精靈一般招呼着路人看它一眼。
你當真看它一眼, 便會被它勾去了心,因為它的身後是一座十分美麗優雅的老院子。青翠的修竹和碩果累累的芒果樹後是一座有着百年曆史的青磚洋樓,保護十分良好。木門開啟,仿佛看到一部小說的扉頁翻開了。
馬廠街最美的風景是夏天,芒果香、矮牆、修竹、書香、月光、夜來香,附近池塘、田野、巷底吹來的涼風,像一首詩歌彌漫着舊式的庭院。
以上二圖:漫步煙台山
春雨綿綿或秋雨潇潇時,從這裡高樓的窗戶往外看,夢園的一片瓦、一千片瓦,都是叮咚作響的雨的樂器,敲敲打打着,從瓦到院裡的芭蕉葉,淋淋漓漓的輕輕節奏交融進了天籁。
煙台山是福州古城傳統中軸順序列組織的末端,承載了福州近現代商業曆史,見證了城市發展變革,曾是福建省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
20世紀90年代,陸地交通大發展,跨越閩江多座大橋的建設、公共汽車、私家車等交通工具的便利,幫助倉山區摘掉了郊區的帽子,倉山區變成整個南台島。福州同時期也設立了晉安區。福州市的區劃面積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位處閩江下遊的福州,河流南退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尤其航運時代,河流對城市的發展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後,福州市政府依據福州港口城市的特點,制定了東擴南進的城市發展戰略。2017年2月13日,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支撐,濱海福州建設正式啟動,标志着福州正式進入濱海城市時代。
福州的水聲,因果輪回一般又充滿了大海的寬廣深沉,宛若一支世紀的交響曲。
接下來的 悅讀《福州》專題
END
<h1 toutiao-origin="h1">悅讀《福州》丨揭開“旗鼓相當”的神秘面紗!</h1>
<h1 toutiao-origin="h1">8月獲獎名單丨大賽進入評選階段,國慶前決出獎項!</h1>
悅讀《福州》丨翻開環山襟水的“醉”美畫卷(文末贈書)
高新旅遊
福州古厝集團
福州市少年
兒童圖書館
福州畫院
遇見福州原創+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文字來源:《福州》 作者:孟豐敏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