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八月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病重,這位“木匠皇帝”自感時日無多,因為無子,他決定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在禦榻前,明熹宗拉着弟弟的手說了一句:

“吾弟,當為堯舜!”

兩日後,明熹宗駕崩,其弟朱由檢登基,是為崇祯帝。這是明朝的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不包括南明)。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有意思的是,當初朱由檢被病重的哥哥召入皇宮的時候,心中滿是恐懼,他不是擔心哥哥,而是擔心大宦官魏忠賢會對自己不利。為了避免魏忠賢在宮中給朱由檢的飯菜裡下毒,朱由檢的妻子、信王妃周氏親自烙了兩個麥餅,讓丈夫揣到懷裡,到宮中果腹。

作為一個皇儲,不敢吃宮中的飯菜,而偷偷吃烙餅,縱觀史冊,非常罕見。而朱由檢的這位妻子周氏,後來被稱為孝節烈周皇後,她雖然是亡國皇後,但仍不失為古代女子的典範。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本文,筆者将和大家分享孝節烈周皇後的一生,從亡國皇後身上,解讀不一樣的曆史。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h1>

明朝天啟六年,信王朱由檢16歲,明熹宗打算為弟弟選妃。由于朱由檢的生母早逝,長嫂為母,明熹宗便讓懿安皇後(明熹宗之妻)幫弟弟挑選。

自明仁宗之後,明朝給皇子選妃,一般都挑選家境普通,且沒有背景的小吏之女。朱由檢也沒有例外,當時,候選的女子有三個,懿安皇後看到一位女子身材瘦小,認為她弱不禁風,便想把她淘汰掉。不料,劉太妃(萬曆帝的昭妃、朱由檢的祖母輩)卻說,這個女子身量雖小,隻是尚未長大(15歲),她面有貴氣,是最佳人選。懿安皇後聽信太妃之言,便定她為弟媳,把她嫁給了朱由檢。這位瘦小的女子,就是後來的周皇後。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周皇後的父親周奎,最初隻是微末小吏,她的母親是父親的續弦。有一日,明朝大儒陳仁錫到周奎家做客,偶然見到年幼的周皇後,便對周奎說:

“君女天下貴人!”

于是,陳仁錫抽空教周皇後經史之書,并給她講解《資治通鑒》。周皇後長大後,知書達理,落落大方。因母親多病,周皇後自幼便操持家務,代母主持中饋。

事實證明,劉太妃的眼光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周皇後出身一般,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過,後來她貴為皇後,仍然保持平民本色。

周皇後在後宮之中,常常不穿錦緞,她吃素食,穿布衣,經常紡線織布,就連崇祯帝的貼身衣物,她都要親手縫制。不僅如此,周皇後還抽空親自下廚燒飯,俨然把自己當做農婦。是以,文學家張岱認為:

自古賢後居多,但能夠縫衣做飯,紡紗織布,而且經常如此的皇後,的确罕見。

周皇後十分節儉,崇祯年間,外憂内患不斷,國庫入不敷出,周皇後剛入主中宮,把自己的陪嫁全部捐做軍費,還下令裁撤後宮用度。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崇祯登基之前,宮中每逢喜慶之日,便會請戲班唱戲,周皇後當了17年皇後,紫禁城一共隻唱過兩次戲。第一次發生在崇祯五年,周皇後過生辰,崇祯帝瞞着周皇後請來戲班演了一場《西廂記》,想給周皇後一個驚喜。另一次發生在崇祯十四年,宮中演了一出《玉簪記》。史載,這兩次,後宮之内萬人空巷。其實,《西廂記》和《玉簪記》都是常見的戲文,因為後宮之人平時沒機會看,是以稀罕。史載:

後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澤。宮中禮數,加嚴于舊。定位數年矣,賜黃乃敢服

周皇後治理後宮非常嚴格,賞罰分明,後宮嫔妃無人不服。她為人謹慎,崇祯每次要封賞她娘家人,都被她阻止。

崇祯十七年,明朝即将滅亡時,崇祯對大臣們說:

“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為亡國之臣!”

崇祯帝雖然不是昏君,但他總喜歡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在筆者看來,周皇後最起碼不是“亡國之臣”。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h1>

《石匮書》曾評價崇祯:

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黩武亡者,唯崇祯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

崇祯帝是一位特殊的皇帝,他繼位時,接手的是明熹宗留下的爛攤子,東林黨和閹黨已經鬥了許多年,再加上明朝趕上了罕見的“小冰河時期”,災害瘟疫頻發,明朝内憂外患。崇祯帝宵衣旰食,可也未能力挽狂瀾。

和其他亡國之君不同的是,崇祯帝沒有沉迷于酒色,也沒有驕奢淫逸,筆者在以往的文章中發表過自己的觀點:明朝滅亡,雖然崇祯帝有責任,但若換做其他人來做皇帝,也很難避免亡國的命運。

據《烈皇帝遺事》介紹;

崇祯帝深感國事日非,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幾無宴樂之事……

崇祯帝是一位勤政的帝王,然而,他面臨的問題太多,常常使他陷入困境。這時,周皇後的存在,是崇祯最大的慰藉。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周皇後知書達理,早在潛邸為王妃時,就深得崇祯之心,後來崇祯登基,周皇後母儀天下,她仍然把為丈夫解憂作為第一要務。史載,崇祯和皇後感情甚笃,崇祯每有難色,周皇後總想辦法勸解。

崇祯在位17年,一共發過7次罪己诏,崇祯十七年正月,因鳳陽皇陵被農民軍挖掘,崇祯帝下诏罪己,他數月不食葷腥,表示和天下将士共苦,可身體到底支撐不住,周皇後苦勸無果,非常心疼。為了勸崇祯養好身體,周皇後謊稱自己夢見了孝純太後(崇祯帝生母),《明史》雲:

曰:“夜夢孝純太後歸,語帝瘁而泣,且曰:‘為我語帝,食毋過苦。’”

崇祯帝聽完,對着母親的畫像淚流不止,然後決定好好吃飯。周皇後親自服侍,“淚盈盈沾案”,眼淚都滴到了桌案上。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某一年夏天,周皇後起床後正在梳頭,崇祯帝偷偷走到妻子身後,撩她的頭發,皇後不知是誰,大驚失色,袖子一甩,正好打在崇祯帝的臉上。這一幕,正好被宮女看見,皇後大窘,崇祯帝卻坦然一笑,可見,對這位皇後,崇祯内心還是十分疼愛的。

還有一次,周皇後教坤甯宮的一位小太監識字,過了兩個時辰,太監竟然全部忘記了,周皇後很生氣,罰太監跪在台階上。正好被崇祯帝看見,他便開玩笑說:“我替他(太監)向先生求個情,先生給不給面子?”

周皇後聽完後,臉紅地對崇祯嗔道:“壞了我的規矩!”崇祯見狀,哈哈大笑。

筆者認為,如果崇祯不是帝王,如果周皇後不是皇後,如果他們生在平常人家,這樣的夫妻,或許讓人羨慕。

夫妻之間,當然也有鬧沖突的時候,有一次,崇祯和周皇後起了争執,崇祯大罵周皇後,甩袖而去,周皇後掩面而泣,哭着喊“信王”,崇祯一聽,心中五味雜陳,連忙回來拉起皇後,一陣安慰。

周皇後剛嫁給崇祯時,崇祯便是“信王”,崇祯聽見皇後喊他潛邸時的稱呼,夫妻恩情頓時戰勝了怒火,二人和好如初。

其實,周皇後之是以能深得崇祯器重,就是因為他始終把崇祯當成丈夫,而不是皇帝,這是古代皇後很難做到的。

在封建思想中,總要求女子要寬容,不能做一個“妒婦”,周皇後在這方面做到了極緻。崇祯的田妃因故惹怒了崇祯,崇祯把田妃幽閉在啟祥宮思過,三個月不得出。周皇後見崇祯不肯和田妃和解,便邀請崇祯賞花,故意接田妃出來相見。

周皇後此人,俨然像一個大家長,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明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明朝的皇帝,各具特色,有熟女控,有道士,有木匠,但有明16朝,大多皇後都非常賢明。周皇後作為明朝末代皇後,她的個人品質是一流的。如果她不是亡國皇後,她或許會被明朝臣子譽為“一代賢後”。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h1>

天啟七年,崇祯帝剛繼位時,大臣們曾為崇祯準備了4個年号,其中一個是“興福”,崇祯覺得不好,因為他怕自己當不好“中興之主”。最終,他選擇了“崇祯”。

其實,崇祯帝雖然怕自己當不好“中興之主”,但他從登基後,一心都在“中興”二字上。崇祯帝繼位3個月後,他站穩腳跟,立即鏟除“閹黨”。當時,災害頻發,國庫空虛,崇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裁撤機構,節省開支,不料情況越來越糟。再加上女真在關外虎視眈眈,農民軍星火燎原,崇祯帝殚精竭慮,一心要挽回敗局,但無力回天。

崇祯十七年,帝國到了危急關頭,有大臣建議遷都南京,被崇祯拒絕,“天子守國門”,崇祯拒絕遷都,更拒絕将太子送往南京,此時的他,打算“君王死社稷”。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明史·後妃傳》記載,周皇後當了17年的國母,她從來不幹涉朝政,但在帝國的最後時刻,周皇後曾委婉地提過南遷。《明史·後妃傳》雲:

後性嚴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至他政事,則未嘗預。

意思是說,周皇後平時謹言慎行,從來不幹預國事。當時情況緊急,周皇後輕聲說:“我家在南面還有一處房子。”崇祯一聽,連忙追問她是何意,可能怕被怪罪,周皇後沒有繼續說。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軍攻到北京城下,滿朝文武聞風而逃,崇祯帝派去守城的太監也趁機反水,投降了李自成。那些滿口忠義的東林人士,在改朝換代之際,迅速抛棄了舊主,投向了李自成的懷抱。

崇祯帝聽聞城門已破,知大勢已去,他來到後宮,見到周皇後,痛哭起來,崇祯說:“你是一國之母,絕對不能被賊人所辱,速速自盡吧。”

自古以來,當男人無法保護女人的時候,就要求女人守住貞潔,自我了結,這是那個時代的通病。

周皇後得到“聖旨”後,抱着三個孩子哭了一會,然後對崇祯說:

“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出自《明史·列傳第二》)

周皇後的意思是說:我嫁給你,前後有18年之久,我相夫教子,力争做一個賢德的皇後,但這麼多年,陛下從未聽我一句勸,才有今天這樣的結局!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說罷,周皇後毅然轉身,反鎖房門,不一會,屋内宮女哭着沖出來,大聲嚷道:“皇後已經領旨懸梁自盡了!”崇祯聽完後,18年的回憶湧上心頭,他悲痛欲絕,淚流不止。

崇祯的事情還沒做完,他先求皇嫂(明熹宗的懿安皇後)自盡,皇嫂向崇祯跪拜後,上吊自殺。崇祯又逼袁貴妃自缢,因為繩子斷了,崇祯便提劍将她殺死。崇祯要做亡國之君,但他還要保全女人的名節,看着6歲的昭仁公主,崇祯揮劍刺去。15歲的長平公主,被父親砍斷手臂。

夜半三更,崇祯送走了三個兒子,然後帶着太監王承恩,來到煤山的歪脖樹下,用和周皇後相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崇祯死的時候,不知道還會不會想起哥哥當年的那句“吾弟,當為堯舜”的話。

時光荏苒,歪脖樹還在,但王朝坍塌,覆水難收。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生同衾、死同穴</h1>

崇祯死了,李自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在後山找到了崇祯帝的屍體。李自成給崇祯留了幾許尊嚴,他讓人準備好柳木棺材,将崇祯和周皇後的屍體入殓。

那些個明朝舊臣,例如翰林院庶吉士周鐘,曾經是崇祯的愛臣,當他路過崇祯和周皇後的靈柩前時,他揚長而去,沒有祭拜,沒有默哀,甚至沒有看一眼,一位他要去效忠大順王朝的新主子去了。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因為崇祯生前沒有給自己修陵,李自成決定将他葬在崇祯已經故去的愛妃田妃墓中。半個月後,崇祯帝和周皇後安葬,他們夫妻二人和田妃一起,擠在了同一個墓穴中,這就形成了帝國的另一個風景——明十三陵的思陵。

後人認為,崇祯帝雖然勤政、宵衣旰食,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這一點,筆者是認同的。

關于明朝滅亡的具體原因,恐怕一萬字也說不完,但對于周皇後,後世對她的評價多為正面。

清軍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衮曾評價說:

“崇祯之亡,天數已定。彼時縱有良臣,也濟不得事。”

筆者認為,周皇後,或許就是崇祯的“良臣”吧。她勤儉持家、胸懷寬廣、賢良淑德,是一位合格的皇後。

周皇後:嫁崇祯18年,陛下不聽一句勸!亡國皇後,仍是女子典範一、周家有女,生而為貴二、帝王夫妻,琴瑟和鳴三、大廈将傾,賜死紅顔四、生同衾、死同穴

筆者認為,周皇後雖然值得尊敬,但她畢竟是封建社會的陪葬者,古代帝王希望女子賢良大度,不問政事,在特定的标準下,周皇後俨然是古代女子的典範。

筆者時常在想,若周皇後這樣的女子,沒有嫁到帝王之家,她或許會一輩子相夫教子,或許史書上不會有她的名字,但至少,她能有一個美滿幸福的結局。

然而,曆史沒有假設,人們在痛罵崇祯亡國的時候,有多少人會獨立地看待他後宮中的某一個女子?曆史是辯證的,也是殘酷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