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太倉(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江蘇自古以來經濟發達富庶,文人輩出,據統計,中國古代十大狀元之鄉獨占三元。
五代、兩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現代,江蘇地區成為我國經濟與文化的重心區,對我國的科技教育各領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江蘇是狀元之鄉,也是院士之鄉。
明清時期,全部5萬名進士中,江蘇、浙江各占九分之一。在當時的科舉制下,能夠通過各級考試的多數是勤奮讀書的學者。
90年代,華東籍院士占全國60.8%。依省分統計,江、浙、粵、閩、滬位于前列;其中江蘇籍院士占全國20.8%,雄據全國冠軍。
前美國能源部長、諾貝爾實體獎獲得者朱棣文及其家族,一門12個博士,還出了一位諾獎得主,堪稱“華人第一學霸家族”。
太倉朱棣文國小
朱棣文的家族,起源于江蘇,這個中國讀書種子的省份。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蘇蘇州太倉城廂鎮的一位讀書人,十分重視培養後代。
他鼓勵兒子朱汝瑾學習理科,并在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翌年,抗戰爆發,北平淪陷,朱汝瑾随大批師生輾轉西南,在西南聯合大學完成學業。後來,又考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赴美留學。
單單是父親這邊的基因,還不能足夠保證朱棣文的成功。任何成功的家庭,都講究“門當戶對”,而知識分子家庭的聯姻,自然也看重對方家庭的學識和素養。
朱棣文與太倉朱棣文國小學生交談
朱棣文的母親同樣來自書香世家。
母親李靜貞,是父親的校友,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那可是40年代的美國名校留學生哦,那時候,一個中學生背後是兩千多個文盲,一個女生,能夠在美國名校拿到博士,可想而知,她的家庭也不會差。
李靜貞的父親,也就是朱棣文的外公,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水利學家李書田。曾經擔任過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天津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除了這些人物,朱棣文家族還有以下這些“學霸”:大外公:李書華,實體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大姑媽,朱汝昭,日本留學生。二姑媽,朱汝華,化學家,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三姑媽,朱汝蓉,化學教授。哥哥,朱築文,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斯坦福大學醫學系教授。弟弟,朱欽文,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美國頂尖律師。妻子,吉恩,實體學博士,斯坦福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2017年1月,朱棣文親屬相聚太倉
看了朱棣文家族的背景,你才會深刻了解他的那句話:“生活在一個傑出人才衆多的家庭中,你常常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笨蛋”。
從朱棣文的例子,可以看出基因的重要,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朱棣文父母的認知,讓他們更加注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一家人不惜搬到陌生的社群,博士母親甚至放棄自己的事業,做起專職主婦。
即便是在朱棣文這樣的學霸家族,為了孩子都要做出如此犧牲。這樣的故事,江蘇人是否深有體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