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蒲松齡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的執著人生

作者:江洲遊子

2019年1月4日晚,CCTV4《記住鄉愁》第五季第三集播出了《泉城老街——淸泉垂柳君子之風》,其中在講述老濟南的故事時,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被稱作“中國蒲學研究第一人”的路大荒,他的故居位于濟南著名的曲水亭街上,是以萌生了去參觀的想法,但由于春節将近準備去上海過年,未能前往。5月2日傳回濟南後的第三天,正是“五一”小長假期間, 就毫不猶豫地去了。

<h3>曲水亭街8号</h3>

路大荒故居位于濟南市曲水亭街8号,門前從王府池子流出來的泉水緩緩流過,注入不遠處的百花洲湖。“五一”期間,遊人如織,熙熙攘攘,諸多年輕人路過時轉頭看一看門楣上的“路大荒故居”幾個字,也許不了解路大荒是何人,就走過去了,也有的至門口探探頭,看看裡面非常逼仄就轉頭離開了。

而我卻是為此而來。

說實話,路大荒故居的院門實在是不起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如果你看的仔細,看到隐藏在月季花旁的一塊上馬石,就能估摸出這戶人家并不普通,如果你再認真地讀一讀大門上的對聯“一溪曲水連滿井,廿載書巢注聊齋”,就能體會到大荒先生與《聊齋》一定有着不解之緣,同時也就會湧起想進去看一看的心動。

但看過以後,一定不滿足,因為除了院牆上有一塊《路大荒生平簡介》的牌子和幾間平房外,其他陳設均與路大荒先生沒有一點關聯,故居在曆史的變遷中如今已經變身為“休閑吧”,主要是茶飲。我進去時,正有幾位年輕的茶客正在茗茶議事。裡面陳列的物品倒是滿滿當當,多為近四五十年來退役的舊物品。經營此店的為一位中年老闆,我問他是不是路先生的後人,他說跟他毫無關系。

據有關資料介紹,路大荒先生從1951年開始在此居住,直到1972年6月6日去世,在此居住了21年。

路大荒,名鴻藻,字麗生,亦作笠生,号大荒。1895年2月18日(農曆正月二十四日)誕生于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菜園村一戶普通的詩書人家。1972年6月6日(農曆四月二十五曰)逝世,享年77歲。

他早年加入同盟會,并參加過著名的五四運動,抗戰時期誓死不參加日僞工作。他窮畢生精力研究蒲松齡的生平及著作,是中國最早整理出版《聊齋全集》的著名學者,被譽為“二十世紀蒲松齡研究的第一人”。

<h3>執著的一生</h3>

路大荒先生的執著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6年前在故鄉淄川。他從20多歲起便開始留心收集同鄉蒲松齡著作的原稿、抄本等。一邊謀生一邊緻力于蒲松齡著作的搜集整理和對蒲松齡生平的研究,于1936年經友人介紹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由他主持編輯的《聊齋全集》。該書收文290餘篇,詩350餘首,俚曲10種。卷首刊載了他自己撰寫的《蒲柳泉先生年譜》、世系、生年考證等。這是當時蒲松齡作品出版史上規模最大、内容最多的一個版本,在國内外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标志着蒲學研究走向一個新的起點,也奠定了大荒先生在蒲學研究中的堅實地位。這也是路大荒先生“蒲學”研究方面的第一個高峰。

第二階段,從1937年到1948年濟南解放。由于《聊齋全集》的出版發行,引起了國内外學者的關注。其中也包括虎視眈眈的日本文化掠奪者,1937年底侵華日軍攻陷淄川縣城,為了掠奪路家的藏書和珍貴的蒲松齡手稿,敵僞政府對大荒先生先是開出優厚條件,封官加爵,邀其出山,遭到大荒先生嚴詞拒絕後。日本人惱羞成怒,遂對其進行通緝。同時對大荒先生的祖屋進行了嚴密的搜查,将大荒先生沒來得及轉移的文物字畫、古籍善本統統掠走,臨走前一把火将房屋燒毀。

早有防備的路大荒,在日寇搜查之前就把最珍貴的《蒲松齡手稿》轉移了出去,一部分秘密藏于博山表弟家的夾壁牆中,又将另外一些珍貴的抄本藏在其學生張某的嶽父田明廣老人家中的牆壁裡。沒想到,日寇仍四處搜查大荒先生的藏書,并追查到了田明廣老人家,老人拒不承認有路家的藏書,竟被日寇殺害。在路大荒先生看來,守住了這些文稿,也是守住了國之文脈,與戰士守土同等重要。

被日寇通緝的路大荒先生,隻得隐姓埋名,輾轉來到濟南,在大明湖畔的秋柳園街隐居下來。這段時間,他的生活非常不穩定,有時以賣字畫或做古董生意謀生,生活十分拮據。但他仍然不忘收集蒲松齡文集。有一次,他在曲水亭街的“聚文齋”裡發現一套6冊的《聊齋文集》,他十分喜歡,但囊中羞澀,隻好想方設法把它借回家,夜以繼日将它抄錄下來。

這段時間,路大荒先生不畏強敵保持了民族氣節,同時他用“魯壁藏書”的古法,把珍貴的蒲松齡手稿儲存了下來。據他孫女回憶,大荒先生每見到田明廣老人代存的藏書就悲憤難止,總想着隻有在蒲學研究上做出成績,才能不辜負田明廣老人的深重恩情,他認為1962年《蒲松齡集》的出版,田明廣老人應居首功。這些蒲松齡手稿後來路大荒先生全部捐獻給山東省圖書館,成為山圖的鎮館之寶。

第三階段,從濟南解放後至去世。1948年秋濟南解放,人民政府先後任命路大荒先生為山東省圖書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副館長和山東省整理蒲松齡著作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這期間,他十分注重山東文物與文化遺産的整理、搶救和保護工作,參與了對“齊長城”的考察工作并撰寫了《齊國長城勘察備忘錄》,與此同時,也就是在曲水亭街這間小屋子裡,他在諸多友人的幫助下,潛心研究、整理出版了《蒲松齡集》,《蒲松齡集》包括詩詞、賦、骈文、散文、俚曲、楹聯等共計123萬字,這是他“蒲學”研究人生的第二個高峰。也為研究蒲松齡及其著作的後來人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十年動亂期間,路大荒先生也受到不公正對待。1980年9月,山東省文化局為其恢複名譽。

路大荒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刻苦治學,在文物考古、版本鑒定、書畫篆刻諸多方面均有較高的造詣。他能書善畫,尤善畫梅。還治得一手好印,可謂多才多藝。而且擅國術,為文化藝術界所少見。這些筆者也隻是在網上看到的文字介紹,希望有一天,能将他的故居開辟為陳列室,讓遊客既能看到文字又能看到實物,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路大荒先生的一生。

(壹點号 青未了文學)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