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南陽來,仗策歸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在我國古代,有許多起于草莽的英雄,比如泗水亭長出身的漢高祖劉邦,奴仆出身的大将軍衛青,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等。而在商周奴隸社會時期,有許多曆史名人出身更加低微,他們最初是連自由人都不算的奴隸,比如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的大夫百裡奚,比如商王武丁的三賢臣——“應夢賢臣”傅說,還有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主角,頗具傳奇色彩的商朝開國名臣伊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天生異象,相出空桑</h1>
因“信史”在商朝時才初具雛形,是以關于此時期人物的記載,大都富有傳奇色彩,關于伊尹的記載也是如此。《水經注疏·郦道元·卷十五·伊水篇》中有載:
有侁(通“莘”)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通“庖”)人養之。察其是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鹹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
大緻意思是,有莘氏的女子在桑樹洞裡撿到一個嬰兒,獻給了有莘氏的國君。國君讓廚師收養了他,并命人調查他的來曆。查出來的結果是,嬰兒的母親住在伊水旁,懷孕後夢到神明告訴他:舂臼裡面如果出水就朝着東跑,不要回頭看。第二天,她果真看到舂臼裡面出了水,慌忙将情況告訴了鄰居後一口氣跑了很遠,忍不住回頭一看,她的村子已是一片汪洋。因她回了頭,她的身體就變成了一棵中空的桑樹,伊尹在樹洞之中。這就是伊尹生于空桑的故事。其他史料,諸如《史記》、《呂氏春秋》中的記載也都大抵如此,雖然當時已經有“信史”存在,但許多記載還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敏而好學,聲聞四方</h1>
因為伊尹是庖廚養大的,加之自身十分努力,很快他就成了一位很厲害的廚師,曆史上關于伊尹廚藝記載很多,還形成了不少成語,比如“伊尹煎熬”(出自枚乘《七發》),“伊公調和”(出自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出自《史記》),“伊尹善割烹”(出自《漢書》)等。中國著名烹饪理論學者熊四智先生也曾寫過一篇《當立伊尹為廚壇始祖》一文,将伊尹的廚藝大加贊賞。
伊尹年少時,不僅苦修了廚藝,文化學習也沒落下,努力學習了三皇五帝的施政之道,對怎樣治理國家很有研究。很快,伊尹賢德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成為許多貴族子弟的老師,因他有奴隸的身份,是以被稱為“師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以廚為谏,得遇成湯</h1>
起初,商湯聽聞伊尹很有學識,就派人去有莘氏索要伊尹,有莘氏的君主當然不放人。後來商湯與有莘氏聯姻,娶了莘氏之女,才将伊尹以“媵”也就是陪嫁的奴隸的身份,遷移到了“亳”。伊尹見到商湯後,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讓商湯看到了他的才能,開始得到重用。商湯把他從奴隸中簡拔出來,授予官職,讓他輔理朝政。在《孟子》中有這樣的表述:“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意思是伊尹先是湯的老師而後才是臣子,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也不為過,可見伊尹的學識十分深厚以及商湯對他的信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心中懷仁,滅夏興商</h1>
此時,夏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夏桀十分暴虐,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于是伊尹就趕去夏王宮,希望能規勸夏王,施行仁政,但是沒有被采納,伊尹前後五次規勸夏桀,都被拒絕(見于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贊》)。此後,伊尹不再對夏王朝抱有幻想,回到商湯處,全力幫助商湯治國,發展生産,擴張軍隊,結交諸侯很快就幫助商朝取代了夏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為師為長,為君為相</h1>
商朝建立後,伊尹除了宰相之外,更為重要的身份他還是負責祭祀與占蔔的主官。商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朝代,國家大事小情皆要通過占蔔才能決定,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以伊尹具有崇高的地位。在當時,君權和神權幾乎是并立的,而此時的伊尹就成為了商朝神權的代表,掌握着堪比國君的至高權力,尤其是在成湯去世之後,這一地位幾乎到了無人可以動搖的地步,甚至于國君的廢立,都可以一言而決,商湯後的四任君王,外丙、中壬、太甲、沃丁,都是在伊尹“為師為長”的背景下上位與執政的。
比如:在商湯的孫子太甲為帝時,伊尹為他寫了《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告訴他怎樣治理國家,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結果太甲做得不太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伊尹就說出了那句“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的千古名句,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宮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己則掌握政事,堪比真正的君王。直到三年後,太甲日夜思過,學習伊尹的寫給他的書,逐漸具備一個好君王的素質。伊尹見他已悔過自新,才恢複他的帝位,還政于他。這一點在後世,除了主弱臣強的亂世,平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可見伊尹在當時的權威是無人可以比拟的。
伊尹辭世,終年100歲,這在古代算得上十分罕見的長壽了。回顧這一生絕對稱得上精彩,從廚師到巫師,從媵臣到宰相,從奴隸到“三公”,他侍奉了五位君王,見識了沿途所有的風景,在每一個位置上都做到了最好,因他心系社稷,愛護百姓,深得後世尊崇,百姓愛戴,以至于幾千年來贊譽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