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川區:菜園村
菜園村隸屬淄川區松齡路街道。明代以前處于淄川城内西北角,為菜園,稱菜園角子。明末建石城,被隔在城外,仍為菜園,漸成村落。因居民多種菜為業,故名。21世紀初改稱社群。
清同治二年(1863),劉德培據淄城起義抗清。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帶大兵前來鎮壓,在村頭築起高于城牆數尺的炮台,用5000斤重的大炮向城裡發射。最終城陷,起義失敗。村内路大荒故居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路大荒墓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菜園大花皂為淄川著名土特産,其制作工藝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曆史文化名人有路作睿、路希周、路大荒等。
菜園大花皂及其制作工藝
淄川大花皂,又名黑肥皂、豬胰子,為淄川著名土特産。淄川大花皂以菜園大花皂、慕王大花皂、山頭大花皂為代表。
淄川豬胰子具有消腫止痛、消炎滅菌、去油除污的功效,因而舊時淄川地區每到冬天,幾乎家家都用豬胰子洗手。外地人來淄川,也要買幾塊豬胰子帶回。舊時淄川人叫肥皂為胰子,原因也來自豬胰子。
淄川豬胰子制作曆史悠久,至少在清代已開始制作。當時,人們利用豬的胰髒加堿,制成最原始的肥皂。其中,堿粉又分為黑堿和白堿。加黑堿制作的花皂就是黑皂,加白堿制作的花皂就是白皂。
淄川民間土法制作豬胰子很簡單:把豬的胰髒切碎,放在案闆上用錘子砸。砸成黏糊狀以後,放進一個大鐵盆裡,把四五根筷子攥在一起用力攪動,邊攪動邊把鍋裡融化的柴堿水倒進去。這樣越攪越黏,越黏越攪,等把柴堿水分都攪幹了就可停下來。用手摳出一塊,再用兩隻手團揉成球狀或方塊等形狀。一塊豬胰子便做成了。一頭豬的胰髒大約可做20塊豬胰子。做完後,均勻地擺放在一塊木闆上,置于通風幹燥處晾幹。10 多天以後便可使用了。
1910 年,菜園村 19 歲的黃澤水與其胞弟黃澤洪在民間土法制作豬胰子的基礎上改進制作工藝:兌上白堿、打油、樟腦、硼砂,加工成品出售。至 1920 年,淄川制作豬胰子的僅有黃氏一家。黃澤水建立商号為桂香樓,黃澤洪建立商号為恒香樓。這時期的豬胰子隻有黑、白兩種。
1938 年 7 月,黃澤水去世,其長子黃德慶繼承父業。1949 年,黃德慶嘗試将黑、白豬胰子混合在一起做,起名大花皂。1958 年,黃家大花皂生意歸菜園村順利合作社集體經營,規模擴大。此間,黃家大花皂由專人采購原料、專人制作,并且有一支十幾人的專業推銷隊伍。當時有順口溜:“菜園大花皂,人人都知道。支上一毛錢,拿着就走道。”此後,淄川大花皂制作工藝傳到慕王村、山頭村等地。
淄川大花皂能治療皮膚幹燥起皺、手腳皴裂,去幹燥細紋:用 40℃左右的熱水燙手 3 分鐘後,像使用香皂一樣抹上大花皂,搓洗手上幹燥起皺的地方,特别是手背和各手指關節背面;然後在溫水中洗淨,抹上護手霜。使用一次就可看到手變得細潤光滑,效果頗佳。
治皴裂:熱水燙洗手腳 20 分鐘左右,用法同上。搓洗 5 分鐘後洗淨,每天一兩次。一般 3 天即可治愈,嚴重者約需 5 天。
路作睿與路希周
路作睿,原名永思,字鑒堂。歲貢生。著有《榴錦堂詩草》,作品曾被輯入《般陽詩萃》。
路希周,字夢園,号蔬村。歲貢生。路作睿次子。性情灑脫不羁,平生不理家業,對八股文寫作也不怎麼熱衷。喜愛吟詠,工于繪畫。如遇林泉勝景,必繪成圖,回家懸挂于壁。仿效南朝畫家宗炳那樣“卧以遊之”,足不出戶而似徜徉于山水之間。後來家道中落,有時無以為炊仍安然自若。後刻苦鑽研醫學,在博山萬福堂藥店坐堂,竟成一代名醫。70 歲以後,還模仿畫家石成金的筆意,作《蔬村畫本》80 餘幅。一直活了 90 歲,無疾而逝。
對于路作睿與路希周,1920 年版《淄川縣志》均有傳。
路大荒
路大荒(1895—1972),原名路鴻藻,字笠生,号大荒,别号大荒山人、大荒堂主人,曾用名路愛範。著名學者、蒲學專家。
路大荒出身于書香門第,16 歲參加同盟會,先在城内國小任教。1916 年在周村參加反袁護國軍,後任淄川縣保衛團副團長。1929 年任淄川縣立體育場場長,後改任縣群眾教育館體育部主任。一生緻力于蒲松齡著作與生平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初,陸續發表研究蒲松齡的文章。1935年,日本出版他注釋的《〈聊齋志異〉外書〈磨難曲〉》。
1936 年,上海書局出版了他搜集鑒定的《聊齋全集》。
1937 年,淄川淪陷,路大荒曾參加家鄉的抗日救亡活動。1938 年,日寇燒毀了他的家。他不得不離家出走,尚随身攜帶一部《聊齋文集》手稿。後定居濟南。在生活窘迫之中,仍锲而不舍地進行蒲學研究。其間曾又有人邀他去日本遊曆,被他嚴詞拒絕。
濟南新中國成立後,路大荒被吸收為華東軍管會成員。新中國成立,曆任山東省圖書館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副館長、副研究員,以及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整理蒲松齡著作編輯委員會副主任。1954 年與有關學者在當地政府支援下修複蒲松齡故居,成立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任委員。後搜集整理了蒲松齡佚文 12 篇,撰寫了《齊國長城考察報告》。與人合著《劉德培》一書。1962 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研究整理的《蒲松齡集》,計 123 萬餘字。
路大荒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他與日本、歐洲的漢學家均有過密切的聯系。日本學者天野原之助稱他是“當今研究蒲氏著作的第一人”。
1972 年 6 月,路大荒在濟南去世。1980 年 9 月,山東省文化局在濟南英雄山革命公墓召開追悼會,為路大荒平反昭雪,恢複了名譽,并給予了應有的評價。
路大荒墓
1981 年,路大荒遺體遷葬回本村。其墓位于菜園社群公墓,坐北朝南,處于北面台地堰下,北高南低。長、寬各為 2 米,封土 1 米。1987 年重立墓碑。碑為花崗岩材質,上題“路大荒先生之墓”,陰刻。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題書。(彭延文 蔺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