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淄博记忆乡村——淄川区菜园村

淄博记忆乡村——淄川区菜园村

淄川区:菜园村

菜园村隶属淄川区松龄路街道。明代以前处于淄川城内西北角,为菜园,称菜园角子。明末建石城,被隔在城外,仍为菜园,渐成村落。因居民多种菜为业,故名。21世纪初改称社区。

清同治二年(1863),刘德培据淄城起义抗清。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带大兵前来镇压,在村头筑起高于城墙数尺的炮台,用5000斤重的大炮向城里发射。最终城陷,起义失败。村内路大荒故居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路大荒墓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菜园大花皂为淄川著名土特产,其制作工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人有路作睿、路希周、路大荒等。

菜园大花皂及其制作工艺

淄川大花皂,又名黑肥皂、猪胰子,为淄川著名土特产。淄川大花皂以菜园大花皂、慕王大花皂、山头大花皂为代表。

淄川猪胰子具有消肿止痛、消炎灭菌、去油除污的功效,因而旧时淄川地区每到冬天,几乎家家都用猪胰子洗手。外地人来淄川,也要买几块猪胰子带回。旧时淄川人叫肥皂为胰子,原因也来自猪胰子。

淄川猪胰子制作历史悠久,至少在清代已开始制作。当时,人们利用猪的胰脏加碱,制成最原始的肥皂。其中,碱粉又分为黑碱和白碱。加黑碱制作的花皂就是黑皂,加白碱制作的花皂就是白皂。

淄川民间土法制作猪胰子很简单:把猪的胰脏切碎,放在案板上用锤子砸。砸成黏糊状以后,放进一个大铁盆里,把四五根筷子攥在一起用力搅动,边搅动边把锅里融化的柴碱水倒进去。这样越搅越黏,越黏越搅,等把柴碱水分都搅干了就可停下来。用手抠出一块,再用两只手团揉成球状或方块等形状。一块猪胰子便做成了。一头猪的胰脏大约可做20块猪胰子。做完后,均匀地摆放在一块木板上,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10 多天以后便可使用了。

1910 年,菜园村 19 岁的黄泽水与其胞弟黄泽洪在民间土法制作猪胰子的基础上改进制作工艺:兑上白碱、打油、樟脑、硼砂,加工成品出售。至 1920 年,淄川制作猪胰子的仅有黄氏一家。黄泽水创建商号为桂香楼,黄泽洪创建商号为恒香楼。这时期的猪胰子只有黑、白两种。

1938 年 7 月,黄泽水去世,其长子黄德庆继承父业。1949 年,黄德庆尝试将黑、白猪胰子混合在一起做,起名大花皂。1958 年,黄家大花皂生意归菜园村顺利合作社集体经营,规模扩大。此间,黄家大花皂由专人采购原料、专人制作,并且有一支十几人的专业推销队伍。当时有顺口溜:“菜园大花皂,人人都知道。支上一毛钱,拿着就走道。”此后,淄川大花皂制作工艺传到慕王村、山头村等地。

淄川大花皂能治疗皮肤干燥起皱、手脚皴裂,去干燥细纹:用 40℃左右的热水烫手 3 分钟后,像使用香皂一样抹上大花皂,搓洗手上干燥起皱的地方,特别是手背和各手指关节背面;然后在温水中洗净,抹上护手霜。使用一次就可看到手变得细润光滑,效果颇佳。

治皴裂:热水烫洗手脚 20 分钟左右,用法同上。搓洗 5 分钟后洗净,每天一两次。一般 3 天即可治愈,严重者约需 5 天。

路作睿与路希周

路作睿,原名永思,字鉴堂。岁贡生。著有《榴锦堂诗草》,作品曾被辑入《般阳诗萃》。

路希周,字梦园,号蔬村。岁贡生。路作睿次子。性情洒脱不羁,平生不理家业,对八股文写作也不怎么热衷。喜爱吟咏,工于绘画。如遇林泉胜景,必绘成图,回家悬挂于壁。仿效南朝画家宗炳那样“卧以游之”,足不出户而似徜徉于山水之间。后来家道中落,有时无以为炊仍安然自若。后刻苦钻研医学,在博山万福堂药店坐堂,竟成一代名医。70 岁以后,还模仿画家石成金的笔意,作《蔬村画本》80 余幅。一直活了 90 岁,无疾而逝。

对于路作睿与路希周,1920 年版《淄川县志》均有传。

路大荒

路大荒(1895—1972),原名路鸿藻,字笠生,号大荒,别号大荒山人、大荒堂主人,曾用名路爱范。著名学者、蒲学专家。

路大荒出身于书香门第,16 岁参加同盟会,先在城内小学任教。1916 年在周村参加反袁护国军,后任淄川县保卫团副团长。1929 年任淄川县立体育场场长,后改任县民众教育馆体育部主任。一生致力于蒲松龄著作与生平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陆续发表研究蒲松龄的文章。1935年,日本出版他注释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

1936 年,上海书局出版了他搜集鉴定的《聊斋全集》。

1937 年,淄川沦陷,路大荒曾参加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 年,日寇烧毁了他的家。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尚随身携带一部《聊斋文集》手稿。后定居济南。在生活窘迫之中,仍锲而不舍地进行蒲学研究。其间曾又有人邀他去日本游历,被他严词拒绝。

济南新中国成立后,路大荒被吸收为华东军管会成员。新中国成立,历任山东省图书馆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馆长、副研究员,以及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954 年与有关学者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修复蒲松龄故居,成立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任委员。后搜集整理了蒲松龄佚文 12 篇,撰写了《齐国长城考察报告》。与人合著《刘德培》一书。1962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研究整理的《蒲松龄集》,计 123 万余字。

路大荒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他与日本、欧洲的汉学家均有过密切的联系。日本学者天野原之助称他是“当今研究蒲氏著作的第一人”。

1972 年 6 月,路大荒在济南去世。1980 年 9 月,山东省文化局在济南英雄山革命公墓召开追悼会,为路大荒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并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淄博记忆乡村——淄川区菜园村

路大荒墓

1981 年,路大荒遗体迁葬回本村。其墓位于菜园社区公墓,坐北朝南,处于北面台地堰下,北高南低。长、宽各为 2 米,封土 1 米。1987 年重立墓碑。碑为花岗岩材质,上题“路大荒先生之墓”,阴刻。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题书。(彭延文 蔺开庆)

淄博记忆乡村——淄川区菜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