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以459門火炮,對金門展開了大規模炮擊。1小時内,就将600噸鋼鐵砸在了金門國民黨軍頭上,進而震驚了世界。炮擊,讓國軍遭受了慘重的傷亡,3個副司令被炸上了天。然而蔣介石看到戰報後卻大喜過望、連聲喝彩:“好!好!”受了如此大的損失,蔣介石還連聲叫好,他是得了失心瘋嗎?

“戰争是政治的延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戰争本質的基本觀點。毛澤東緊密結合中國革命戰争實踐,鮮明提出了“戰争就是政治”“戰争就是流血的政治”等精辟論述,科學揭示了戰争與政治的本質聯系。而1958年的金門炮戰,就是這種軍事思想的典型展現。
1949年6月,蔣介石敗退台灣,國民黨殘餘勢力已成驚弓之鳥。從8月11日到10月17日,解放軍第十兵團相繼發動福州、漳州、廈門等戰役,僅以傷亡不足5000的代價,幾乎解放了福建全境,僅剩金門、馬祖兩處島嶼還未解放。
10月24日夜晚,我軍發動金門戰役。但是由于我軍登陸戰經驗不足,戰前過于輕敵,且沒有海空力量作掩護,是以功敗垂成。先期上島的9000戰士幾乎全軍覆沒,首攻金門以失敗而告終。其後由于時局的變化,金門、馬祖這個距離大陸近在咫尺的小島,卻始終未能被新中國所解放,成為蔣氏政權與大陸最後的紐帶。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美方逼迫蔣介石撤離金馬</h1>
從1950年開始,解放軍與國軍在金廈地區隔海相望,均囤積了重兵。當時,美國為了集中力量投入北韓戰争,不希望蔣介石在台灣海峽一帶制造事端,招緻新中國對台灣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是以一再限制蔣方不得對大陸騷擾。而毛澤東也考慮到抗美援朝不宜多線作戰,是以暫時擱置了解放台灣的準備,海峽局勢一度風平浪靜。
然而當北韓戰事結束後,美國為了從三條戰線對付中國,拼湊出所謂“集體安全防禦”體系,于是抓緊和蔣介石磋商《共同防禦條約》。為此,美方一直在渲染“台灣地位未定”“台灣中立化”“将台灣交予聯合國或中立國托管”等主張,企圖以法律形式讓台灣和大陸永久隔絕,制造“兩個中國”。
為此,美國軟硬兼施,希望讓蔣介石放棄金門和馬祖,将主要軍事力量集中于台灣,進而徹底切斷蔣氏政權和大陸的聯系,用遼闊的還與隔絕大陸與台灣的聯系。久而久之,各方關系逐漸淡漠,以期實作“台灣中立化”,乃至于實作所謂“台灣獨立”。
然而蔣介石雖然反動,卻并不願意任由美國人擺布,乃至于做曆史的罪人。是以,蔣介石非但沒有從金門、馬祖撤軍,反而在前沿加強了軍事力量。同時,蔣介石還大肆叫嚣“反攻大陸”,讓美國隔絕台灣和大陸的圖謀落了空。
美國人見蔣介石如此“不識擡舉”,是以産生了“換馬”的念頭。早在解放戰争時期,美國人就見識到了蔣家政權的腐敗和無能。是以在解放戰争後期,美國一度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援助。若非北韓戰争爆發,台灣恐怕早就為新中國所解放。
為了扳倒蔣介石,美國連續策動“孫立人事件”。美國政府曾暗示孫立人,隻要他能擔負起“保衛台灣”的任務,美方就将給予他全部的支援。然而孫立人不願背叛蔣介石,是以連夜奔赴總統府,将美國人和他密探如實上報。1955年,蔣介石以發動“兵變”為名,将孫立人長期軟禁。此事到底是捕風捉影,還是确有其事,至今仍然撲朔迷離、迷霧重重。
“孫立人事件”發生後,美蔣之間的沖突逐漸公開化。1957年,國民黨少校劉自然被美軍顧問無故開槍打死。然而美國軍事法庭卻以誤殺為名,判決美國顧問無罪,激發了台灣人民的極大憤慨。蔣經國利用民怨,縱容群眾沖入美國“大使館”打砸,從保險櫃裡拿出了不少檔案,其中部分檔案就是美國“棄蔣”的檔案。這件事,讓美蔣關系一度降低至冰點。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毛澤東:是可忍,孰不可忍</h1>
劉自然事件發生後,毛澤東對此非常關注,他曾對自己的秘書林克說:
“美國對自己的夥伴沒有同情心,你看,連老朋友蔣介石都要整嘛!”
是以,毛澤東不失時機地向蔣介石釋放善意。周恩來說:“國共合作已經有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其後,周恩來在接見原“中央通訊社”記者曹聚仁時,進一步提出,:“隻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的”。之後,中央又委托居住在香港的章士钊給蔣介石送了一封信,信中說:
“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
蔣介石遲疑良久後,于是派台灣“立法委員”宋宜山秘赴大陸,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宋宜山在大陸逗留了一個多月,對大陸的發展印象頗佳,是以他傳回香港時,寫了一份萬字的報告,希望實作國共合作以及祖國統一,同時對新中國大加贊美。
然而蔣介石本來就沒什麼合作的誠意,他所想的,不過是探聽一下大陸的虛實。他見宋宜山對大陸贊譽有加,不由得勃然大怒,他将宋宜山貶為“赤化分子”,禁止他入境台灣。
不久後,蔣介石加緊了對大陸的騷擾,甚至派飛機深入到雲南、貴州、西康等大陸的腹地,到處撒傳單、空降特務。毛澤東見蔣介石給臉不要臉,不由地大怒:
“太猖狂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警告他們一下。”
就在毛澤東準備對金門進行炮火打擊之時,美國對台灣的分離活動也正在更新。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抵台灣,再次以削減金援的方式,要挾蔣介石放棄金門和馬祖,以避免美國卷入對中國的軍事沖突。美國的态度,讓蔣介石焦頭爛額。
是以在毛澤東看來,炮擊金門有了兩個戰略目标。其一,炮擊金門是為了警告蔣介石,不要再做小動作;其二,炮擊金門是為了向美國表明,新中國絕不會坐視台灣被割出大陸。
至于第二個戰略目标,新中國并沒有明說,隻能靠蔣介石意會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459門大炮一小時轟出600噸鋼鐵</h1>
1958年7月14日,中東局勢發生巨變,伊拉克爆發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鬥争。而美軍為了幹涉正義的伊拉克人民,扼殺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鬥争,派遣海陸軍在黎巴嫩登陸。
毛澤東認為,必須根據新的變化,将炮擊金門放在新的國際局勢下考慮。此時的蔣軍,趁美軍在中東玩火之機,也在金門和馬祖大量增兵,調動大量飛機舉行各種模拟進攻的軍事演習。同時,他們也在和美軍商量,讓美國海軍參謀長放出口風,揚言美軍正在密切注視台灣海峽的局勢,随時準備像中東一樣,進行武裝登陸。
而新中國也毫不示弱。一方面,我軍不斷将重炮和炮彈囤積在海岸邊;另一方面,空軍司令聶鳳智派遣空軍與台灣空軍交戰,争奪制空權,擊落擊傷敵機50多架,基本奪取了福建地區的制空權。
1958年8月23日17點30分,我軍的459門重炮已經準備完畢,一場驚天動地的炮擊即将打響。
随着一串串紅色信号彈的升空,459門大炮一齊怒吼,僅僅20分鐘,就将600噸鋼鐵傾瀉在金門國民黨守軍的陣地上,炸得火光四起、飛沙走石。為了躲避炮彈,蔣軍官兵狼奔豕突、抱頭鼠竄,除了拼命向指揮部呼救,整整20分鐘沒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其後,蔣軍勉強開了幾炮,卻依然被解放軍更猛烈的炮火壓制了下去。
此時的金門防衛司令部,設在太武山一個叫翠谷的地方,這裡山清水秀,辦公室、餐廳、宿舍都建在山谷頂端的兩側山麓。經過火炮專家測算,這裡屬于射擊死角的範圍,解放軍炮兵再厲害,也不可能打到防衛司令部來,除非發動大規模空襲。
是以,金門國民黨駐軍的頭領們,都待在“安全”的翠谷,就像待在防空洞裡一樣。然而蔣軍将領萬萬也沒有想到的是,早在金門炮擊之前,我軍炮兵就針對翠谷地形進行了軍事演習。專門找到一塊類似于翠谷的地方,并按照炮擊結果提前調整了射擊諸元。是以當對金門發動炮擊時,炮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像雨點般朝翠谷招呼來。瞬間之内,翠谷便化為了火海,餐廳、宿舍被炸得磚石橫飛,整個翠谷猶如天崩地裂一般,來不及逃跑的蔣軍将佐來不及逃跑,被炸得屍橫遍野。
僅用1個小時,我軍就發射了3萬發炮彈,斃傷國軍600多人。其中,一些炮彈命中了金門防衛部,炸死了趙家骧、章傑、吉星文等三個金門防衛部副司令,當天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受了輕傷。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炮擊差點炸死了金門防衛部司令、國軍名将胡琏。胡琏,是昔日國民黨“五大主力”唯一幸存的将領。當年金門之戰,正是胡琏的指揮,讓解放軍登上金門的兩個團全軍覆沒。如果在此戰中将其擊斃,就可以為當年金門死難地将士複仇,意義非比尋常。
然而這一次,胡琏再次奇迹般地死裡逃生。當時,胡琏和美國顧問剛好走出地下指揮所,結果炮彈就打了過來,于是趕緊縮了回去,沒有将其打死。葉飛後來在回憶錄中感歎:
“我們的炮火十分準确,一下子就摧毀了敵人的許多陣地。特别是集中火力轟擊金門胡琏的指揮部,打得非常準确,可惜打早了5分鐘。要是晚5分鐘,他必死無疑。”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看着慘重的傷亡數字,蔣介石卻連聲喝彩</h1>
金門守軍傷亡慘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蔣介石的耳朵裡。他聽後,不僅沒有憂慮,反而大喜過望,連聲喝彩:
“好!好!”
蔣介石身邊的人見此,都感到不可思議:“傷亡600人,死了3個大将,總統怎麼反而那麼開心?”
侍從們領會不到蔣介石的意圖,但是卻被他的老對手——毛澤東給預料到了。金門炮擊開始後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對林克說:
“向金門打炮,也不是為了解放台灣,而是蔣介石希望我們打炮,這樣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國的壓力。”
一開始,林克并沒有聽懂偉人的意思。但到了後來,他終于明白了毛澤東的苦心,主席真的是從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大義出發,想拉蔣一把。
當時,杜勒斯正對蔣介石步步緊逼,蔣氏苦苦找不到回絕他的辦法,壓力日重,幾乎成了他的心病。然而解放軍的炮擊,正好給了他一個借坡下驢的借口。是以蔣介石立即授意“外交部”,聲稱台灣将堅守金門、馬祖,反對台灣中立化。
蔣介石雖然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和毛澤東有着默契和共識。然而狡猾的蔣介石還想到利用金門炮戰“反将一軍”,徹底将美國拉下水。為此蔣介石親自出席中外記者招待會,釋出講話說:
“中共炮擊金門,是進攻台灣的前奏。金、馬是台灣的屏障,自動放棄這些島嶼,等于大開門戶。是以金馬必須固守,即使國民黨獨立作戰,也絕不後撤。”
在此之後,蔣介石還和宋美齡一起親臨金門戰壕巡視,慰勞守軍,以此向美國示意,自己将死守金、馬。而眼下所看的,就是美國的态度了。
此時的美國正處于焦頭爛額之中,他們将軍隊主力派往了中東,一旦解放軍真的發動解放台灣的戰役,駐台美軍是不足以幫助蔣軍防守的。據說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因為此事,三天三夜都沒有睡覺,他一刻不停地關注着台海的形勢。
無奈之下,美國隻好抽調遊弋在地中海的第六艦隊的一般兵力,将之派往台灣海峽,和第七艦隊會和。同時,美國還派出3800人的陸戰隊,在台灣南部登陸。
美國用于鎮壓中東人民的軍隊,被毛澤東調往了遠東。是以,中東各國都十分感謝中國,新中國的威望從此大大提高。
8月23日之後,解放軍與國軍之間的炮戰仍在進行。而我軍的炮火逐漸将目标集中在台灣通往金門的補給線上。在擊沉多艘運輸船後,金門成了一座孤島,糧食和彈藥都開始告急。
蔣介石趁此機會向美軍提出護航要求,對金門進行補給。若解放軍不對美軍進行炮擊,則可以建立安全的補給線;如果解放軍炮擊美艦,則勢必将美軍拖入内戰。
美國雖然極不情願介入軍事對抗,但是根據《台灣決議案》的有關條文,還是不得不答應護航。
美艦的加入,讓台灣局勢變得更加複雜。9月7日,國軍五艘軍艦夾在美軍兩艘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當中,向金門方向駛去。美艦和蔣艦相距僅僅2海裡。葉飛把握不準情況,于是立即給毛澤東去電,詢問怎麼處理。
複雜的形勢,反而激發了毛澤東的靈感,這是一個試探美國底線的機會。他毫不遲疑地指令葉飛:“照打不誤。”但是毛澤東又加了一句:“隻打蔣艦,不打美艦。即使蔣軍開火,沒有指令也不準還擊。”
中午12點,美蔣聯合艦隊抵達料羅灣海域,福建前線炮兵立即開火。很快炮彈越過了美國軍艦,密集地砸在蔣軍戰艦之上,很快“美樂”“美珍”兩艘中型登陸艦被擊沉。
就在炮火連天之時,7艘美軍艦船集體來個180°的大轉彎,丢下蔣軍戰艦就跑,并向距離大陸海岸線12海裡的方向逃去。之前,美國一直叫嚣,他們隻承認中國僅有3海裡的專屬海岸線,而是中國宣稱的12海裡。但在強大的武力面前,美國人還是相當“誠實”的,乖乖地退到了12海裡外,盡顯色厲内荏的本性。
9月11日,4艘美艦又替蔣軍戰艦做“保镖”,而我軍依然以猛烈的炮火招呼蔣軍兄弟。和上次一樣,美艦也是在炮擊一開始就撤離了戰區,一炮未發。
兩次炮擊,讓毛澤東摸清了美國人的戰略底牌,讀懂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有多大,美軍在台灣海峽的介入到了什麼程度。雖然美國貌似強大,在世界各處橫行霸道,其實也是一隻紙老虎。“美國沒有一個人願意為金、馬而戰”
由此,台灣海峽的形勢就非常清楚了。蔣介石千方百計想拖美國下水,而我軍則力求避免和美國發生直接沖突,而美國也極力避免同我軍發生直接沖突。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毛澤東說:可能40年都不拿台灣</h1>
金門炮戰開始後,許多參加炮戰的指戰員沒有弄明白最高統帥的戰略構思,他們還在摩拳擦掌,以為緊接着炮擊的就是渡海作戰,解放金、馬後,下一個就是台灣了。
然而毛澤東和身邊人讨論的話題已經是:
“我們現在不拿台灣,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拿台灣。向金門打炮,也不是解放金門。”
金門、馬祖和福建近在咫尺,要解放這兩塊小島,其實并不困難。但在毛澤東看來,如果貿然解放金、馬,會導緻陸台之間的疏離,進而導緻“兩個中國”的狀況。是以在解放金、馬的問題上,毛澤東改變了之前“先解放金、馬,再解放台灣”的思路,而是改為将“金、馬、台一攬子解決。”
10月6日到7日,我軍炮兵偃旗息鼓,觀察兩天,讓蔣軍将補給品運送到金門。與此同時,中央軍委也制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讓金、馬守軍守而不撤,拖住美國不得脫身。
10月13日淩晨,彭德懷釋出毛澤東指令,宣布停止炮擊兩個星期。同時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果護航,立即開炮。一時間,金夏海峽炮聲沉寂。
美國人見金門炮戰停息,于是立即派杜勒斯來台,繼續兜售所謂撤離金、馬的方案。然而蔣介石卻緊咬牙關,就是不肯。最終,美國隻好同意增加對台援助,同時不再要求國民黨從金、馬撤退。
從此以後,金門炮戰仍在繼續。中央軍委決定,今後炮擊一律為“雙日不打單日打。”打,是為了蔣介石拒絕美國要求其撤離金、馬的一個理由;不打,是為了讓蔣軍運送補給,而且炮擊隻打海灘,不打民房和工事。
就這樣,金門炮戰一直維持到70年代末,解放軍和蔣軍的炮彈都打到了對方的海灘上,沒有什麼人員傷亡,也沒有實際軍事意義。實際上,金門炮戰已經完全成了政治戰,是國共雙方的特殊對話。
金門炮戰,取得了一石三鳥的效果:其一、敲打了蔣介石,讓其不敢肆意騷擾大陸;其二、排除了外來幹涉,挫敗了美國“兩個中國”的企圖;其三,幫助了中東人民,為新中國赢得了良好的聲譽。
作為這場炮彈的總導演,毛澤東表現出了過人的大智大勇,他親自指點了炮擊的每一個環節以及細節,展現出出類拔萃的雄才大略。隻有在政治舞台和軍事舞台上都遊刃自如的人,才能稱為最高品位的軍事家。而毛澤東,就是這樣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