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亂扔煙頭引爆辛亥革命?</h1>

呃,看到這個題目估計很多人認為老薩是吃錯了藥——這是推翻封建制度的偉大革命,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怎麼能和亂扔煙頭這種事兒挂上鈎呢?
當心孫先生半夜找你聊聊。
這件事應該不會驚動這位國父,辛亥革命第一聲槍響發生在武漢,當時中山先生還在美國。不過所謂“孫先生此時在美國洗盤子”屬于惡意造謠,武昌起義當天他剛剛入駐丹佛的一家酒店,預定第二天發表演講為同盟會下一次起義募捐。
而武昌起義的槍聲,恰恰很可能與一次亂扔煙頭的事件有關。
為什麼說很可能呢?因為它隻是可能性之一,而現場當事人回憶衆說紛纭,事故原因計算起來一共有兩種可能性。
1911年10月,湖北武漢的兩個反清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起義——這兩個組織和孫中山的同盟會屬于平行關系,甚至在革命的思路上都不太一緻。同盟會總想先打下邊境一省,這樣好從境外獲得支援,而武漢這邊則認為應該截斷長江,一下子把清王朝分成兩半,至少在長江以南造成群龍無首的狀态,革命同志就可以跟着揭竿而起了。
事實證明他們的路數是對的。
武昌起義的靈魂人物是這一位——孫武,共進會的上司人。
這位留着和孫中山方向相反胡子的革命家,經常被人家當成孫中山的兄弟——孫中山本名孫文嘛,而他也從不否認,是以武昌起義也被一些人謠傳為孫中山幕後組織。實際上,他是湖北人,與廣東人孫中山五百年前也不是一家。
不過,但從履歷來看,如果發動起義,孫武的資格應該還在孫文以上。他曾經就讀于湖北速成武備學堂,後來和唐才常一起搞過自立軍,甚至到日本學習過軍事。與之相比,孫文的專業則是醫學,白擔了一個“孫大炮”的诨名。
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頗有力量,四川保路運動興起後,孫文聯合另一個革命組織文學社的上司人蔣翊武,決心共同發動起義。不過武昌起義真正爆發,卻不是他們上司的,而是新軍官兵的自發行動。這其間的變化,都是源于一起事故。
孫武和蔣翊武等預定的起義時間是10月16日。但是,10月9日,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14号的起義指揮機關政治籌備處,卻因為孫武制造炸彈時不慎發生了爆炸而暴露。
同志們隻來得及救走負傷的孫武,巡捕趕來後搜到起義人員名冊、印信等,迅速通知清朝政府方面,結果清政府順藤摸瓜,又接連破壞多個地下機關,抓捕并殺害起義上司幹部劉複基、彭楚藩、楊宏盛等。孫武、蔣翊武均遭追捕,失去對起義的控制能力。
10月10日夜間,擔心清王朝按名單抓人的部分新軍官兵自發策動了起義,攻陷楚望台軍械庫,随即占領整個武漢三鎮。武昌起義引發連鎖反應,辛亥革命就此鼎成。
武昌起義原定指揮機關舊址。
這麼說來,至少從形式上看,辛亥革命的爆發,竟是來自于寶善裡那一聲意外的爆炸。否則以當時革命黨人多少次起義無一成功的機率而言,孫武他們的策劃還不知道會是個什麼結果呢,這麼一個群龍無首的暴動,竟然是亂拳打死老師傅。
問題,就說到這次爆炸上了。這次事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談起這次爆炸,有位曆史學者曾略帶無奈地對筆者說,清末頗有一批留日的軍校學生,其中不乏蔡锷、張紹曾這樣的優秀軍事人才,可是也有一批速成的學生并沒有學多少真正的軍事課程,隻适合當“亂黨”。
他們留學時間很短,語言基礎也不好,大多上課吃力,倒是把日本下級軍官和浪人的狂熱學了個通透。而從軍事角度,指揮陸海軍的本領學起來時間太長,造炸彈就容易多了,很多人是這方面的專家。孫武未必是這樣,他會造炸彈倒是真的,但似乎并不是太熟悉操作,是以釀成了這次事故。
爆炸的第一種可能性是孫武的責任事故。根據黨人謝石欽回憶,孫武當時造的是鐵殼炸彈,預先造好一個個像椰子殼一樣的鑄鐵外殼,然後在裡面放上自制炸藥,最後在開口處安裝引信,使用時拉拽引信後投出。
由此可見,辛亥革命的所謂“孫武式炸彈”,大約和八路軍的馬尾手榴彈原理差不多。
當時孫武在寶善裡14号樓上造炸彈,身邊放了七八個成品和半成品,謝石欽認為這樣不安全,孫武不以為然,反笑謝石欽是書生膽子小。謝石欽比較謹慎,便自己動手搬運炸彈到樓下,剛下樓,上面便一聲巨響,發生了爆炸。
他回憶爆炸的原因是孫武“攪拌火藥用力過猛”,引爆了炸藥,而也有人回憶是孫武制造炸彈時硫酸放多了引發的爆炸。
老薩看到此處,倒吸了一口冷氣——制造炸藥的手法多了,但手工能造出來,而且直接用到硫酸的,似乎隻有一種,那就是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分子式。
1847年,意大利化學家索布雷羅實驗室裡硝酸和硫酸的瓶子倒了,恰好和下面的甘油混合,結果形成了一種黃色的油狀物質,如今人們把它稱作硝酸甘油,是心髒病急救的首選藥物。
不過,當索布雷羅把這三樣東西混合,準備通過攪拌制造它的時候,卻發生了劇烈的爆炸, 化學家被炸得昏了過去,實驗室也幾乎蕩然無存——事後人們才注意到,硝酸甘油是一種威力強大而又危險的爆炸物。
諾貝爾的父親和哥哥就是被這個玩意兒幹掉的,但也正是諾貝爾發明了用矽藻土或硝化棉花纖維吸收硝化甘油,才把它便成了一種相對安全的炸藥。
硝酸甘油威力強大,制造簡單(由于這玩意兒的危險性,為了制止模拟犯罪,老薩把它的分子式已經做了一點小的調整……),孫武看起來就很像是在用硫酸制造這個東西,然後用相應物質吸附降低其危險性,變成可以裝填在炸彈中的炸藥。考慮到索布雷羅就是在攪拌硝酸甘油時發生事故但沒有死,孫武的情況和他還真有些相似。
不過,民國時期的史料很難信任,為了掙錢制造吸引眼球的報道幾乎是當時記者的通病,是以這個攪拌爆炸說未必準确,畢竟當時謝石欽不在爆炸現場。
在爆炸現場的隻有孫武,他的助手王伯雨,還有一個叫劉同的起義者家屬(他哥哥是另一個起義上司幹部劉公,他本人則幹脆是打醬油的)。根據維基百科,事後他們也曾回憶過出事經過,但語焉不詳,隻有一句話重要——事情是劉同抽了一根煙造成的。
這兩條廣告好像都是針對辛亥革命的。
說來令人啼笑皆非,清季的革命黨人活動起來頗有些理直氣壯的味道,肅親王參加北京革命黨人的秘密會議還捐錢,同盟會香主吳祿貞替清廷帶兵,都是看來荒誕卻寫在曆史上的事情。是以,起義的秘密機關來個劉同這樣的吃瓜群衆旁觀,孫武等人竟然完全不當回事。
但是,這位吃瓜群衆可能是閑得無聊,竟然一邊看孫武造炸彈,一邊抽起煙來!結果煙頭一丢(也有說是煙灰一彈),正丢進還沒裝引信的一個炸彈裡,于是……
據說,辛亥革命就這麼給引爆了。
這裡面其實有個問題——硝酸甘油雖然脾氣暴躁,卻并不容易被點燃。但這問題并非無解,當時經常有把黑火藥與硝酸甘油炸藥混合使用的情況,孫武也許就是在黑火藥中加入硝酸甘油來增強其威力的,結果革命卻被這位旁觀者給引爆了。
順便說一句,孫武這幫革命黨在武昌起義前造的炸彈,後來證明品質不怎麼樣,寶善裡機關被破獲之後,根據叛徒口供清政府随即摸到了小朝街85号,這裡是起義的軍事指揮部。當時在機關的革命黨人奮勇突圍,曾經擔任過哥老會刑堂堂主的劉複基自告奮勇擔任阻擊,他沖到樓梯口向下面的巡捕投擲炸彈,結果……沒響,劉複基不幸被捕。
幾乎與此同時,負責運送彈藥的另一名革命黨人楊宏勝也遭到清軍偵探追截,情急中他向清軍投擲炸彈以圖脫身,結果炸彈在近距離爆炸,反而把他炸傷,楊宏勝也是以被捕。
他們兩人和同在小朝街被捕的彭楚藩,面對清朝官吏大義凜然,當夜就被殺害,史稱“武昌首義三義士”。
武昌首義的三義士裡有兩個是因為炸彈不靈落入敵手的,這玩意兒的生産一定是有問題的,孫武難辭其咎。
那麼,寶善裡爆炸的兩個說法,是攪拌過度,還是一根香煙引發的革命呢?
反正都夠荒唐的,但清王朝這個龐然大物居然就是被這麼個荒唐的事情給玩死了。人心所向,還真是隻要一根香煙就能颠覆一個王朝的。
【完】
歡迎關注公衆号【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