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陽曲縣晉陽晉劇團後期

1970年秋,陽曲縣文化館組織文藝宣傳隊,吸收插隊幹部、插隊學生和本縣青年,主要學演平劇劇目,也排演其他文藝表演節目。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71年,由陳寶庫擔任文藝宣傳隊上司。之後因工作調離,由楊寶珍接任文藝宣傳隊上司。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75年,馬子丕擔任業務上司,楊寶珍任支部書記職務。期間主要演員有:李振成、田進元、樊成偉、楊斌武、楊排紅、孫勤素、張春梅、蘭變萍、張仙英、戴開亮等。排演的主要劇目有:《紅燈記》(平劇)、《沙家浜》(平劇)、《海港》(晉劇)、《杜鵑山》(晉劇)、《三上桃峰》(晉劇)、 《龍江頌》(晉劇)、《逼上梁山》(古裝)、《十五貫》(古裝)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77年,全國恢複古裝傳統戲的演出,陽曲縣晉陽晉劇團也恢複重組,馬子丕擔任團長,主要演員有邊桂蓮、關秀花、金富财、白素卿、劉明仙。主要劇目有:《打金枝》《八件衣》《明公斷》《生死牌》《牧羊卷》《雛風淩空》《朝陽溝》《三上桃峰》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79年,在太原市戲劇會演中,陽曲縣晉陽晉劇團演出的《尤庚娘》獲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80年,馬子丕離任退休,由張志誠接任團長,白福厚任書記。

1982年,縣晉陽晉劇團參加太原市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參賽劇目《牧羊卷》、《喜榮歸》獲獎。

1984年9月,在太原市振興晉劇調演中,由邊桂蓮、劉明仙主演的《諸葛亮招親》獲銀獎。

1984年秋,由喬躍文擔任晉陽晉劇團團長,郭宜春任書記。

1985年,陽曲縣戲校學生畢業後,與晉陽晉劇團合并,劇團原來的一部分演職員分流到縣屬其他部門工作。合并後劇團的主要演員有:孫紅麗、孟紅梅、郭如祥、張仙榮、王映蘭、李瑞萍等。主要劇目有:《卧虎令》《春江月》(上下兩本)《斬子》《赤桑鎮》等

1986年12月,縣晉陽晉劇團參加太原市“希望杯”晉劇評比演出,張仙榮、孟紅梅、王映蘭等演出的《罵殿》獲得“銀杯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87年春,經縣委和縣政府有關部門同意,正式任命郭宜春同志為劇團團長,負責全面工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1988年和1989年,晉陽晉劇團分别由楊昌海和孫紅麗各承包一年

1989冬,張萬寶承包管理晉陽晉劇團,1993年停止承包。

1993年至1997年,晉陽晉劇團承包給沙有明經營管理。1998年至1999年,晉陽晉劇團處于停滞狀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2000年,張萬寶承包管理晉陽晉劇團,張萬寶任團長,邊桂蓮任名譽團長,其子張喜榮為執行團長,兒媳謝冬梅為常務團長,組成團結有力的上司班子。主要演員有邊桂蓮(專工須生)、謝冬梅(主工青衣)、張仙榮(工須生)等。排演的主要劇目有:《蓮花庵》《卧虎令》《義仆忠魂》《海瑞罷官》《清風亭》《雙官诰》《齊王拉馬》《算糧登殿》《明公斷》《下河東》《轅門斬子》《楊八姐遊春》《富貴圖》《牧羊卷》《蘆花》《啞女告狀》《滿床笏》《喜榮歸》《櫃中緣》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2002年,經太原市有關部門準許,陽曲縣晉陽晉劇團改名為“太原市陽曲晉陽晉劇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曲縣晉陽晉劇團的發展曆程

邊桂蓮,1954年學藝,1972年回陽曲縣晉陽晉劇團工作,是第七屆縣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太原市戲劇家協會會員。

邊桂蓮 1964年參加山西戲劇調演,榮獲一等獎,受到省委主要上司衛恒、王謙等親切接見。

1982年在太原市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中榮獲優秀演員獎。

1985年在忻州地區戲曲觀摩調演中獲獎。

1986年在忻州地區晉劇會演中,主演《八郎探母》,獲一等獎。

2003年,陽曲縣委宣傳部與縣文體局、縣文聯聯合為邊桂連從藝五十周年舉辦了慶典活動。其時,山西省興縣宣傳部和興縣文體局上司前來緻賀,并贈送“德藝雙馨”牌匾:忻州市文體局上司也來祝賀,原山西省政協副主席趙鳳翔前來祝賀,晉劇名家孫紅麗、北路梆子表演藝術家李萬林及任建華、郝建東等都前來祝賀,并舉行了獻藝表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