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州之野有摩崖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永州之野有摩崖

浯溪碑林風光。

永州之野有摩崖

浯溪碑林摩崖石刻。

公元771年,顔真卿應好友元結之邀,從江西撫州翻山越嶺來到湖南永州。之是以不遠千裡,一是為元結寫《大唐中興頌》,二是卸任撫州刺史後時間充裕,看過元結寫的《浯溪銘》《峿台銘》,便想到浯溪看看。

對于顔真卿的到來,元結激動不已,他心中早已有了題刻《大唐中興頌》的最佳位置。浯溪臨江處,山有三處高矮不一的石壁,元結想将顔真卿的翰墨刻在正中間最高的石壁上,以表達對大唐中興的期盼。

二人來到江邊,但見江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元結指着石壁談了自己的構想,倆人一拍即合。在顔真卿的建議下,元結在原作後添加了與浯溪相關的内容:“湘江東西,中直語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镌,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紙墨備妥,顔真卿姿态專注,揮毫而書。那氣勢如同兩軍對陣,駕馭千軍萬馬。最終,一幅震古爍今的書法瑰寶《大唐中興頌》躍然紙上。這幅作品是顔真卿一生中唯一的摩崖石刻書法作品,亦是顔真卿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的代表作。

之後的故事,便不難設想了。元結找到永州最好的石匠,将顔真卿的書法镌刻石上。工匠水準精湛,刻出來的字跟顔真卿寫出來的一樣,端莊大氣,氣象萬千。從此,《大唐中興頌》成為浯溪摩崖石刻的核心,并在後世衍生出《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等“中興頌”系列石刻。在這裡,摩崖石刻與家國之情緊密相連,原始樸素的山石信仰升華為家國情懷的真摯抒發。

2021年9月18日,在國家博物館,記者有幸與《大唐中興頌》相遇。在“摩崖上的中興頌——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自唐至近代的近60件(套)永州摩崖石刻拓片被分為兩個部分,精心展陳于觀衆面前。從“民安國定,摩崖頌中興”到“地緣人彰,山水綠潇湘”,雖未至永州,記者仍能感受到永州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

永州,古稱零陵,地處潇、湘二水交彙處,是荊楚至嶺南的水運要沖和湘桂文化走廊的重要節點,享有“潇湘”之美名。柳宗元《永州八記》一文更令永州聲名遠揚。永州境内山水相依,景緻絕佳,水清石秀,宜于镌刻。自古以來,永州摩崖石刻蔚為壯觀,其興盛于唐代,曆經宋代流衍、明代追摹和清代考據的千年積累,形成了浯溪碑林、陽華岩、朝陽岩等多處摩崖石刻群景觀。現存古摩崖石刻2000餘方,數量之多屬國内罕見。

展覽中,除了有《大唐中興頌》等抒發家國情懷的石刻拓片,還有曆代名家留下的珍貴墨寶的石刻拓片。懷素小草《千字文碑》與大草《千字文》,蘇轼《荔子碑》,米芾《浯溪詩刻》……篆、隸、楷、行、草諸體兼備,宛如一本“石頭上的書法字帖”。文字書寫承載着文明,書寫本身也具有多重功能和價值。千餘年裡,永州摩崖石刻産生巨大的文化磁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前來瞻仰、憑吊。他們的書寫記錄下時人的思想和志趣,更成為後世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本文圖檔均為蔣盛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