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然而,很多人既不懂“自知”,更不懂何謂“自明”。
天再高,尚且有天際;地再廣,依然有邊界。
有時候,人性中的不着調、無邊界,反而是沒有盡頭的。
沒有邊界的人,最大的特點,便是自以為是。
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人若沒有謙卑與恭敬之心,狂妄自大,必有災災。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中,便有一條,一個人擁有自信,便成功了一半。
過猶不及。
任何好的品質、好的東西,若是超出了便捷,便會适得其反。
比如,自信過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一種自負。
自負的直接後果,往往是目中無人,令人厭惡。
有一個自诩心理學愛好者的朋友,每次大家一起出來玩,他總是一副看透一切的樣子,但凡别人說點什麼話、聊點什麼事,他便用所謂的“心理學”,将人家“剖析”一遍。
起初,大家對他的“專業”說法略有好奇,時間長了,每次見面都會被他批評剖析,便不太樂意了。
有一次,一個朋友在機關被另一個人使絆子,受了委屈,剛對吐糟完,大家正準備舉杯,将不開心一飲而盡時,他卻說:
“你現在得到的一切,都是你之前允許的。人都是有貪念你的,你以前不懂拒絕别人,做人沒有界限,現在人家給你使絆子,是很正常的事。”
那位朋友,正在委屈中還沒出來,聽了他的話,當時就回怼了他:
“你是朋友,現在我不開心,你現在連幹三杯就算朋友,不喝你就走人,我們以後不再是朋友。”
大家都看出來了,受委屈的朋友,是故意怼他的。
隻有他似乎身在天外,根本沒明白,還想接着說些什麼。
後來,是另一個朋友拉住,這事才算完。那天的飯,後面也吃得很尴尬,大家不約而同地少說話,直接“心理學自信者”走了後,才表示怕說了什麼,又被人剖析。
在往後的聚會中,大家也心領神會地不喊他一起。
成年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尊重與了解,而是大道理,或是一味的批評和挑剔。
這位朋友對心理學的自信,正好反應了當下的他,并不了解什麼是心理學,反而打腫臉充胖,連自己的位置都無法定位,卻去一味分析他人。
一個人自信是好事,樂于學習和分享也不是壞事,隻不過,應該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
若是将踐踏他人,當成擡高自己的踏闆,那麼,必将遭到他人的反噬。
無論是行走江湖,還是自我獨處,懂得準确定位自己,是一個人的智慧。
超出自我能力,盲目的自信,便是自以為是,令人厭惡。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
他們的身上,似乎有一種自帶的優越感。
具體表現為:
有了一點大公司的經曆,便對小機關的人不屑一顧;
有一段讀書的經曆,便對身邊的人指手畫腳;
穿了兩三件名牌衣服,便覺得自己跻身名流,高人一等,目空一切。
不可否認,這樣的人,或許的确有一些普通人沒有經曆、知識和專業,甚至經濟條件,但是,再多的擁有,也不過是他個人的東西而已,想要炫耀,也隻能關起來門自己高興,而不是在外人面前,端着裝着。
這樣的人,别人一般不會羨慕,反而會厭惡。
得意時不要驕橫狂傲,失意時才不會被人踩踏。
人生在世,風風雨雨,起起落落,沒有誰能一生順利,無風無浪,現在的光鮮亮麗,不代表永遠的金碧輝煌。
一個人,過于狂妄自大,相當于玩火自焚。
他們既看不見真正的自己,眼中又沒有他人。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懂得謙卑為人,低調做事。
很多時候,一個人若想真正成長,隻有善于把自己放得低一點,才能真正學到成長的知識,在默默無聞中,被時間慢慢熏陶,韬光養晦,最終,達到巅峰。
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句俗語:滿罐子不蕩,半罐子蕩。
意思是說,一個罐子裡,裝滿了水,反而更加穩固,那些,隻有半罐子水的罐子,由于内涵不足,才會搖搖晃晃。
具體到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人喜歡在大衆之下,顯擺、炫耀自己的能力、金錢、地位等等,正好反應這個人的底蘊不足,自以為是,仿佛跳梁小醜一般。
隻可惜,自以為是的人,或許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道理,被所謂的優越感禁锢了一生。
前兩天,和同僚聊天時,聊到了一位退休了兩年多的老同僚。
老同僚是一個特别低調的人。
出身大家族,據說,當時整條街都屬于他們家的,大概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讓他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貴氣。
哪怕後來家道中落了,骨子裡流露出的品質依然沒有淹沒。
參加工作後,老同僚深厚的文化功底,很快被機關上司發現,把他調到辦公室做文職工作。
一幹就是30多年,經他手寫出來的文章,沒有人不贊美的。
據說,每次别人向他請教時,他從來不自吹自擂,總是謙卑地表示,互相學習,并耐心地與别人一起讨論寫文章的方法。
為了和年輕人談得來,讓文章與時俱進,他平常反而經常向年輕人請教一些網絡熱詞、軟體用法。
唯謙受福。
謙和待人,方福氣自來。
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若是拿自己的長處踩踏他人的短處,必然會遭到别人的厭惡,更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盲目自大的怪圈。
人活着,要看重自己,但不是建立在輕視他人的基礎上。
别人擡高你,是對你的尊重,若是自己将自己擺得高高在上,便是得意忘形。
無論何時何地,要麼懂得向上社交,要麼平行相處。
聰明的人,能夠看見身邊人身上的優點,取其之長,補已不足,不斷完善自己,才是成長之道。
來源:衣者村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