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宋襄公是一個仁義的人,同時他的仁義也成就了他愚蠢的名聲,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這樣看。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戰于泓水。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宋襄公手下的大臣司馬子反建議他趁楚軍半渡一舉擊潰楚軍。宋襄公不許,說:“正人君子,不應趁人之危。”

楚軍渡河上岸,陣腳未穩之際,司馬子反又建議宋襄公出擊。宋襄公說:“不鼓不成列”,要等他們列好陣堂堂正正的和他們打上一仗,這才是君子所為。

結果,最後宋國戰敗,宋襄公也因為身中毒箭,幾個月之後喪命。

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宋襄公

《淮南子》中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是以按照古禮,宋襄公是“仁義”的。

春秋時代,軍隊的兵主要是當時的貴族子弟,各國的軍隊也不是很多,打仗,更像是貴族之間的“遊戲”,不管是布陣,交戰都遵守一套固定的規則。

那個時候的戰争,看重的不是“戰術”,而是禮義。春秋時的戰争都是車戰,雙方約好時間、地點。到了之後,列陣,擂鼓,雙方驅車沖擊對方,然後分出勝負。

那個時候,不光是貴族子弟,就連國君也往往親自出戰。比如晉惠公就因為上陣而被虜,宗室也一樣,晉悼公的弟弟十五六歲就入伍出戰,因為年紀太小,以緻于擾亂行伍。

春秋的時候打仗,在現在人看來,難免有些兒戲,左傳裡記錄晉國和楚國打仗,敗了,晉軍逃跑,楚國的士兵就在後面追,追了一會兒,晉國的戰車陷進坑裡跑不動了,追趕的楚軍就停止追趕,和晉軍說你們把車前的大橫木拆了試試,拆了,車能動了,可車還在陷坑裡,楚軍接着給出主意,你們把大旗也拆了試試,結果車從坑裡出來了,晉軍接着跑,楚軍接着追。

晉國人一邊跑,一邊還回頭說:“我們還是不如你們大國打仗多,逃跑的經驗也多。”

宋襄公遵循的正是古代戰争的“禮”,是以司馬遷說“宋襄公在位的時候,修行仁義,想做諸侯的盟主.......襄公在泓水打了敗仗之後,有的君子認為值得稱贊。大家悲歎中原地區的國家缺少禮義,是以表彰他,因為宋襄公還是有禮讓精神的啊。”

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宋襄公後來被視為“愚蠢”,主要有兩點理由。

一個理由是說他是假“仁義”,蘇轼就說他不修德性,一心就是想着疲弊其民怎麼幫他登上諸侯霸主的位子。說他所謂的“不鼓不成列”等等都是為了沽名釣譽,欺名盜世。結果沒玩好,現了眼。蘇澈也差不多是這個觀點。

另外一個理由就是,“兵者,詭道也”的觀念越來越占上風,打仗,以能赢能勝為原則,宋襄公講究點“戰術”的話,他是能赢的。能赢的仗被他口裡的“仁義”弄的輸掉了,人也死了。他不是蠢又是什麼呢?

《左傳》裡記載戰争,除了各種繁文缛節之外,殺戮并不很多。戰争不以殺傷多少為能事。從春秋後期吳楚和吳越開啟了滅國之戰開始,到了戰國,春秋還有的那點子“貴族精神”“戰争禮義”早就被抛到九霄雲外,戰争的目的在于攻滅對方,各國都極力獎勵斬殺,人頭可以換來爵位,俘虜被大批坑殺密集的出現在史籍裡。

我覺得後世的人覺得宋襄公愚蠢,是受了刺激,比如吳越之戰,吳王沒有殺了越王勾踐,結果勾踐卧薪嘗膽,反而滅了吳國,而他靠的是一切為了勝利。

後世的戰争,越來越多的是本族與外族的戰争,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戰争,和春秋時候的戰争不是一個性質。比如宋和遼,如果還遵守春秋的古戰禮,那不是愚蠢是什麼呢?本來就是仇人之間的你死我活,當然是要以勝利為目的。這其實與仁義不仁義無關,是由戰争的性質決定的。

如果我們把宋襄公放到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評價他,他并不算蠢,也不是隻有他一個才那麼做,齊魯長勺之戰,其實齊桓公的做法和宋襄公差不多,魯軍按兵不動,齊軍并沒有趁機沖殺,而是退了回去,結果一而再,三而竭。這時候魯軍才出擊,取得戰争勝利。

時代變了,戰争的性質變了,如果這個時候再像宋襄公那樣對待戰争,就真的是蠢了。

話又說回來,任何的時代,都還是有那個時代所要遵守的規則,比如現在,保護平民,不虐待戰俘,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等也是大家要遵守的國際法的規則,違反了,就是不“仁義”,就會被國際社會譴責。

這和戰争中講究戰略戰術并不沖突。到任何時候,“仁義”都不應該被視為愚蠢。人還是正直的好。

如果有些人要嘲笑那些遵守規則,公平競争的人是宋襄公式的“愚蠢”,而把那些不遵守規則,靠耍不正當手段獲得成功的人尊為榜樣和楷模,那我就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