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他幾位就不用多說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秦穆公稱霸西戎,楚莊王逐鹿中原,他們個個都是憑借自己實力,位居春秋五霸之列,可是宋襄公,一個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之人,如何成了霸主呢?

宋襄公,叫茲甫,是宋國嫡長子,他還有個庶出的哥哥目夷。宋襄公“仁義”之名在他少時就已經表露無疑了。
恰逢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制,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他卻在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可是目夷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就這樣,兄友弟恭,皇位一再轉讓,不知康熙的兒子們看到這一幕,是何感想?茲甫拗不過哥哥,隻好繼位了,封目夷為相。
之後,宋襄公又一次表現了他的仁義之德。葵丘之會,齊桓公将自己太子昭托付給他照顧,周襄王九年齊桓公病死,齊國内亂,齊國太子昭向宋襄公求救。盡管當時宋國十分弱小,但由于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宋襄公全力幫助太子昭回齊國即位,是為齊孝公。
這下,齊桓公一死,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欲蠢蠢欲動,他先扣押滕宣公,又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祭祀,之後又包圍了曹國,就這樣,宋襄公自以為掌握了全天下,卻不知他的盟友隻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真是贻笑大方!
在之後的時間裡,宋襄公再次把“仁義”發揮的淋漓盡緻,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争中處處被動,并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次受辱。
公元前639年,楚、陳、蔡、許、曹、鄭打算在盂地會盟,目夷怎麼勸說,宋襄公都執意要去參加,還不帶軍隊,說:"自己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結果,在會談中,宋襄公和楚成王發生争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
最值得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宋楚泓水之戰,楚軍開始渡河,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号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沖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不久身亡。
這樣一個人,究竟是如何成為春秋五霸的?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的仁義道德?殊不知在春秋亂世,不切實際的仁義隻能給自己招來禍端!而宋襄公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霸主之位,司馬遷在《史記》中單方面認為宋襄公是五霸之一,恐怕有些名不副實,摻雜了個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