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其他几位就不用多说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逐鹿中原,他们个个都是凭借自己实力,位居春秋五霸之列,可是宋襄公,一个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之人,如何成了霸主呢?

宋襄公,叫兹甫,是宋国嫡长子,他还有个庶出的哥哥目夷。宋襄公“仁义”之名在他少时就已经表露无疑了。
恰逢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他却在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可是目夷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就这样,兄友弟恭,皇位一再转让,不知康熙的儿子们看到这一幕,是何感想?兹甫拗不过哥哥,只好继位了,封目夷为相。
之后,宋襄公又一次表现了他的仁义之德。葵丘之会,齐桓公将自己太子昭托付给他照顾,周襄王九年齐桓公病死,齐国内乱,齐国太子昭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由于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
这下,齐桓公一死,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欲蠢蠢欲动,他先扣押滕宣公,又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祭祀,之后又包围了曹国,就这样,宋襄公自以为掌握了全天下,却不知他的盟友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真是贻笑大方!
在之后的时间里,宋襄公再次把“仁义”发挥的淋漓尽致,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
公元前639年,楚、陈、蔡、许、曹、郑打算在盂地会盟,目夷怎么劝说,宋襄公都执意要去参加,还不带军队,说:"自己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结果,在会谈中,宋襄公和楚成王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
最值得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宋楚泓水之战,楚军开始渡河,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不久身亡。
这样一个人,究竟是如何成为春秋五霸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仁义道德?殊不知在春秋乱世,不切实际的仁义只能给自己招来祸端!而宋襄公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霸主之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单方面认为宋襄公是五霸之一,恐怕有些名不副实,掺杂了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