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道婆倒逼工業革命

作者:老樊說史

寫下這個題目,自先笑了。把黃道婆與工業革命扯在一起,不是魔幻,便是狂想,二者即就是有關系,也是千絲萬縷一分毫,那種邏輯根本不在一股車道上。

俗話說,衣食住行是人之剛需,而這“衣”恰恰在四大需求之首,竟然在吃飯之先,可見其對于人之生存何等要緊。

宋末元初,對中國大地而言,“衣”的意義更加深遠。蒙古人東沖西撞,已經打了近百年世界戰争了,他們擄掠的人口、增加的戰車、不斷擴建的軍營和蒙古格勒日,迅猛增加,對絲綢、麻布、草革需求量越來越大,朝廷别無他法,隻能向民間強行征收。這個時候,棉花種植已經覆寫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布生産和使用成為手工紡織業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江南大片地域,棉紡産品全面代替了麻、葛等紡織品,成為當時世界的領先潮流。

元朝統治者瘋狂征收紡織物,老百姓起早貪黑,手工加工,仍然滿足不了當局的需求。

正好,早年流落到崖州三十多年的黃道婆回到故鄉,和家鄉人民一道,大膽革新紡織工藝技術,發明制造工具,積極推廣棉花種植,很快改變了紡織業生産面貌,解救了大批重壓之下的婦女勞動者,得到人們普遍推崇和贊頌。

黃道婆倒逼工業革命

據史料記錄,黃道婆對紡織業的貢獻主要是,發明了軋棉機,改手工脫棉籽為機械脫籽;發明長弓彈棉技術,提高了彈花品質和效率;發明腳踏紡車,效率提高四倍以上;改良織布機,由手搖演變為腳踏,使得織布工藝更加先進、省力,成為後世公認的勞動人民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流傳成百上千年。

黃道婆倒逼工業革命

古代紡機

從此,中國紡織業技術先進,生産充足,堅定地走在世界前列,為古代中國人口放任增長提供了物質保障。

三百多年後的大洋彼岸,英吉利海峽左岸的大英帝國,惱羞成怒。為了保護本國紡織工業的利益,1700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禁止從中國、印度、伊朗等外國進口棉織品,特别是中國的染色棉織品。因為這不但消耗了英國的财富,而且使人們失去了工作。

但是,這個法令顯然解救不了英國,中國的紡織品輸入不到英國了,但在國際市場上,英國的紡織物依然競争不過中國、印度等地産品,他們的紡織業生存困難,更談不上發展,國内一片蕭條,圈地運動之後,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一邊是勞動力閑置,一邊是缺衣少穿,生活必需品匮乏,最先推行資本主義道路的英國也是舉步維艱。

黃道婆倒逼工業革命

一個叫凱伊的鐘表匠一個意外的發明挽救了英國工業,誘發了一場工業革命。凱伊用腳踏闆直接帶動飛梭,改變了原來手擲飛梭的工藝,功效提高一倍以上。緊接着,紗線供應不急了,又有人發明了珍妮機,由機器代替手工。英國紡織品出現極大改觀,不但産量增加,而且成本急劇下降,品質大幅度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競争力突飛猛進,口碑極佳。後來,英國資本家和技術人員一道,又利用水力做動力,大大提高了生産能力,機器的推廣使用完全代替了手工,綜合效益提高了百倍以上。

黃道婆倒逼工業革命

棉紡織業成為英國第一個實作機械化的行業,由此帶動了工業領域的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英國走上了工業革命的成功之路。

黃道婆的技術革新是在壓力之下噴發出的智慧火花,英國的工業革命也是發展困境的産物,他們無疑為全體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衣”現在成為我們生活之中需求壓力最小的基礎要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