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儀瓦解六國合縱聯盟,幫助秦國實作連橫,為何卻被稱為詐人相魏以為秦六百裡變六裡,楚國打掉牙齒和血吞曆史評價往期文章推薦

張儀,成功瓦解了六國合縱聯盟,幫助秦國實作連橫的外交政策,卻被太史公司馬遷稱為“傾危之士”;張儀的遊說詭辯也被西漢揚雄在《法言》一書中稱為“詐人也”。

那為何張儀會被人評價為虛假欺騙之人呢?讓我們從《史記·張儀列傳》和《資治通鑒》中一探究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相魏以為秦</h1>

事情發生在張儀擔任秦國國相的第七年,秦惠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國相在齧桑會談。開完會回到秦國,張儀就被惠王免去了國相一職,被免職的張儀随即去往魏國。魏王知道張儀的才能,便委任張儀作魏國國相。這很明顯是秦惠王和張儀的一出戲,因為張儀到魏國的目的是瓦解六國合縱聯盟,首先從勸說魏襄侯臣侍秦國開始,進而讓其他諸侯國效法魏國。《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到,“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不過魏襄侯并沒有接受張儀的勸說,這就激怒了秦王,便出兵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和平周,而且私下裡給了張儀很多好處。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張儀為了報答秦王,在魏國擔任了四年的國相,硬生生地熬到魏襄侯去世、魏哀王繼位。可惜,魏哀王也沒有聽從張儀的勸說。這下,張儀坐不住了,暗中派人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失敗了。第二年,魏國又在觀津被齊國打敗。秦國想趁機攻打魏國,張儀此時便再次遊說魏哀王,軟硬兼施,勸說魏王臣侍秦國。

張儀瓦解六國合縱聯盟,幫助秦國實作連橫,為何卻被稱為詐人相魏以為秦六百裡變六裡,楚國打掉牙齒和血吞曆史評價往期文章推薦

四分五裂的地勢

張儀首先向魏哀王分析魏國的地理形勢,稱其為“四分五裂”。首先,魏國地小兵少,國家土地縱橫不到一千裡,士兵數量不過三十萬。南邊和楚國接壤,西邊和南韓接壤,北邊和趙國接壤,東邊和齊國接壤,就如同車軸的中心,地勢平坦,沒有險要的山川阻隔,而且用于駐守邊塞的士兵就已經超過十萬,簡直就是個天然的戰場。

張儀瓦解六國合縱聯盟,幫助秦國實作連橫,為何卻被稱為詐人相魏以為秦六百裡變六裡,楚國打掉牙齒和血吞曆史評價往期文章推薦

合縱聯盟的弊端

緊接着,張儀向魏哀王提出了合縱聯盟的弊端。張儀勸說道,那些主張合縱聯盟的人鼓吹合縱的目的是使各國聯合為一體、實作兄弟手足之勢,制約各諸侯信守盟約。然而放眼現世,即便是親手足也盡是為了錢财而相争互鬥的,何況各諸侯心懷鬼胎而蘇秦為人虛僞欺詐、反複無常,合縱聯盟注定失敗。假如大王不盡早臣侍秦國,一旦秦軍劫持衛國奪取陽晉,趙國難以南下,魏國也不能北上,那趙國和魏國的合縱之路就被斷絕。假如南韓因為畏懼秦國而屈服,秦、韓合為聯盟,導緻魏國孤立無援,那就離亡國不遠了。

嫁禍安國的政策

最後,張儀獻計道,秦國想要削弱的隻是楚國,如果魏國歸順秦國,兩國合力攻打楚國。這樣從楚國宰割土地而補償魏國的損失,既可以把戰争的禍端轉嫁給楚國,又可以使自己的國家安甯,“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适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史記·張儀列傳》)

這次,魏哀王聽從了張儀的遊說,背棄了合縱盟約,依靠張儀請求與秦國和解。就這樣,張儀順理成章地回到了秦國,重新擔任了秦國國相。

不得不說,秦惠王和張儀演了一出好戲。合縱聯盟也慢慢出現了裂痕,為張儀的連橫計謀奠定基礎。但是,張儀的虛僞欺詐不隻展現于此。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六百裡變六裡,楚國打掉牙齒和血吞</h1>

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忌憚于齊、楚兩國的合縱盟約,就派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懷王。楚懷王聽說張儀來了,奉為上賓,向張儀請教,張儀便趁此利誘楚懷王。

張儀說:“大王如果真的聽從我的建議,那就和齊國斷交,我請秦王向您獻出商於一帶六百裡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侍妾服侍大王您,秦、楚兩國永遠結為兄弟國家,共同北向削弱齊國。”楚懷王聽了以後非常開心,覺得不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六百裡土地,美滋滋啊!

楚國的大臣們也是目光短淺之輩,紛紛前來向楚王祝賀,隻有陳轸一人傷悼。 (“楚王大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轸獨吊之。”《史記·張儀列傳》)陳轸分析到,現在秦國重視楚國,是因為楚國和齊國的聯盟;如果楚國和齊國斷交,那孤立無援的楚國對于秦國就沒有威脅了,那還會實作六百裡地的承諾嗎?而且,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跟楚國的承諾,這樣楚國北邊和齊國斷絕交往,就會面臨西邊的秦國的威脅,兩國軍隊必然會一起攻打楚國。不如表面與齊國斷絕來往而暗中依然和齊國聯合,派人跟随張儀回秦。等到秦國給了我們土地再和齊國斷交也不遲。

不過,楚懷王已經被六百裡地的利益蒙了眼睛,根本不采納陳轸的勸谏,反而讓陳轸閉上嘴巴,禁止他說話。于是,楚懷王把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财物,派一位将軍跟着張儀回秦去接收土地;并和齊國斷絕了關系,廢除了盟約。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從馬車上跌落受傷,三個月沒有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認為張儀不上朝是因為自己和齊國的斷交不徹底,就派了名勇士到齊國辱罵齊王。齊王被罵,憤怒異常,斬斷合縱符節後,隻得讨好秦國,和秦結交。

張儀知道秦、齊建交後,對楚國的使者說:“您現在可以去接收秦王賜予的六裡土地獻給楚王了。”使者回報給楚王後,楚王勃然大怒,張儀小賊居然敢欺騙本王,不講武德,可惡可惡啊!便要發兵攻打秦國。這時,又是陳轸出來勸谏,認為現在出兵正是在促進秦國和齊國的結盟,一定會招緻兩國的共同攻打;不如割地賄賂秦國,與秦國結盟攻打齊國,從齊國争奪土地,這樣,楚國還可以生存下去。

但是楚王的怒火讓他失去了理智,堅持出兵攻打秦國。結果,秦國和齊國果然聯合起來反攻楚國,楚國大敗,不僅失去了八萬多士兵将領,還割讓城池與秦國講和。楚懷王被利益所引誘,又因憤怒而失智,賠了土地又折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曆史評價</h1>

雖說張儀是為了秦國的利益,但他的欺詐手段實在令人膽寒、令人厭惡。難怪司馬遷在《張儀列傳》中評價蘇秦、張儀二人是詭辯奸詐之人:“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資治通鑒》裡也寫到孟子對張儀之類人的評價。孟子不認為張儀能稱得上大丈夫,認為張儀處事不堂堂正正,更沒有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謂大丈夫。”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面臨的誘惑更是紛雜多樣,我們更要謹慎言行,不能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堂堂正正方為大丈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往期文章推薦</h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