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幹貨滿滿的曆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關于北宋時期恩州的故事。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宋仁宗畫像

北宋時期位于河北和山東交界處有一個恩州,這個州隸屬于河北東路,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恩州領清河、武城和曆亭三個縣。但在1048年之前,恩州被叫做貝州。

公元1047年時,在清河一帶有一支駐軍叫宣毅軍,其中有一個小校叫王則。王則其人是河北涿州人,最初是牧羊人後來投軍,積功升為了小校,是北宋軍中的低級軍官。這位軍官一點也不安分,他組織士兵私下串聯,打算在1048年元旦時趁防守松懈起事。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但是因為洩密,他不得不在1047年冬至時起兵并逮捕知州張得一。他宣布建立新的政權,國号為安陽,他被推舉為東平郡王并确立年号為得聖。當年的貝州沿岸有大運河,而且距離宋遼邊境不遠,這樣的起義行為危及邊境安全,如果起義軍成事,那後果就不堪設想。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宋仁宗派出了文彥博等人前來彈壓。這股起義軍畢竟人少而且多數是沒有堅定信仰被裹挾進來參戰的,1048年起義被平定,為首的王則被逮捕後解往東京城被肢解。

也就是在1048年,朝廷改貝州為恩州。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朝廷此舉意在警示那些參加起義的士兵,朝廷逮捕殺死為首的王則但饒過他們一死,這是天大的“恩情”,是以改地名來紀念其事,這也是對所有蠢蠢欲動的士兵以威懾和警示,告誡他們不要再有此種行為。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馮夢龍塑像

由此,因為一個河北人,位于山東和河北交界地的貝州被改為了恩州。

在公元1116年左右,因為黃河水患,原來恩州治所被遷移到了今天的山東省武城縣地域。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降恩州為恩縣。這個恩縣一直存在到了新中國建立初年。後來因為河北和山東的區劃調整,恩縣被撤銷建制,原來的轄區範圍被劃歸到了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個縣。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而明朝小說家羅貫中後來根據王則造反的事件為藍本創作了《三遂平妖傳》。這本書對起義軍極盡污蔑之能事,把起義軍領袖說成是妖邪。雖說這本書價值觀不值得提倡,但是其中的語言對白通俗易懂還是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這本書原來隻有殘本20回,後來被晚明的馮夢龍增補到了40回。羅貫中自不必說,他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而馮夢龍則創作了著名的“三言”小說集。

1048年,因為河北的士兵造反,朝廷把位于河北山東交界的貝州改名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釋出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曆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号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号内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