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池莉的《立》引發的教育感慨

不到兩天時間,我讀完了池莉的《立》。喜歡作者自然、流暢、樸實而又不失激情與犀利的文字風格,也被她那細膩、深切的愛女之情深深打動。

從我們現行的大衆評判标準來看,池莉的女兒無疑是優秀而成功的,池莉堅持的素質教育取得了超乎預期的理想效果。

書中,她毫不避諱地大加贊美自己的女兒,毫不掩飾地展顯了一個母親滿心的驕傲。這些,或許會令我們平凡的孩子、平凡的母親感到慚愧,但是我依然欣賞她的驕傲,欣賞那份真實的情感。

文字記述了池莉從最初的懷孕一直到女兒碩士畢業的過程和經曆,似與人聊天般娓娓道來,吸引着我一口氣讀完。合上書本後,不由長籲一口氣,贊歎、感慨不已。很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三點感觸。

第一點,感慨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但這并不是說,土壤的肥沃與貧瘠完全取決于父母文化水準的高低,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它寓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時幾句樸素的真理也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貧窮人家的孩子也能成材,離不開家長的支援鼓勵以及那殷切的期望,而鼓勵與期望也是土壤裡重要的養料。

試看,多少名人志士背後沒有優秀傑出的或者深明大義的父母呢?還有,和諧的家庭氛圍。愛,是最好的教育,滿足孩子合理的精神需求,讓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中成長,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而樂觀的心态。

池莉就是盡量順應孩子的天性,滿足女兒的願望,比如玩耍、養狗、不上培優班等等。雖然,她的婚姻在女兒未上高中時就解體了,但女兒能平靜地接受和了解,是因為父母巧妙的處理方式,尤其是母親細膩的關愛已經完全彌補和淡化了這一事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回想自己,從女兒出生後到現在,也看了許多如何培養孩子成材的書,有周弘的,劉墉的,盧勤的,王金戰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媽媽的,還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及《博士姐妹和她的爸爸》等等,再加上剛剛讀的池莉的,這些書内容都非常的棒。同時也讓我深深意識到,很多優秀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精心培育的結果。

由此想到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全校名列前茅,旁人眼裡贊歎豔羨不已,但我知道自己孩子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一直感覺自身文化底蘊及思想見識方面的土壤太貧瘠,其養料成份遠遠不能滿足和支撐女兒的成長需要。相比于那些寫書出書的優秀父母們,自己實在是太普通和平凡了。我隻能盡自己最大努力,從物質和精神生活上來關心孩子,或默默地關注孩子,傳遞給孩子一些正能量,并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孩子一起成長。也許正如池莉書中所說的,内心的執著與虔誠能感動上帝,進而得到超乎預期的結果。

第二點,感慨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不同。在我國,由于人口因素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造成了某些地區升學競争的激烈。雖然,我們一再地提倡素質教育,可是在聯考不改變應試選拔的大環境下,素質教育根本不可能完全實施。如果非要堅持進行的話,則很可能讓孩子在激烈的中考、聯考應試競争中被無情地淘汰掉。

如池莉一直堅持對女兒進行素質教育,幸好孩子在中考臨考前的發奮努力下,剛好通過了重點高中的錄取分數線,但是以她女兒不太突出的成績想考進全國重點名牌大學是很難的。“打不赢就跑”,幸運的是她有條件并且能夠送孩子到國外讀高中,最後孩子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學并順利讀碩。

可是我們國内的孩子呢?想進國内名牌大學,就得在書山題海中苦拼硬戰。如聞名全國的衡水中學,就是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對學生在時間要求上幾乎精确到分鐘,有人曾形容像一個聯考加工廠,批量生産高分考生。國内中國小壓力大,學習緊,上了大學好像就松了一口氣。國外則截然相反,中國小是素質教育,課業負擔輕,主要通過各種活動培養開發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大學則實行寬進嚴出。

曾看過一篇《哈佛大學淩晨4點半》的文章,說的是哈佛大學淩晨4點半,圖書館仍燈火通明,學生在認真讀書的景象。而國内大學又是如何呢?有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嗎?在本來年青精力旺盛該出研究成果的時期,我們的很多大學生卻在輕松與放松中度過。且不說國内大學行政體制如何被官僚之風、商業氣息所浸染,且讓我們看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檢討的問題。

是啊,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在無邊的題海和刻闆的應教育中被扼殺了創造力和想象力嗎?“錢學森之問”的内涵難道不是在提醒國人要注意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嗎?

然而,可是,我們的孩子正處在當下,我們無力改變目前的環境,目前也沒有出國讀書的想法,那麼我們隻有适應這個環境并竭力在聯考應試體制中勝出才是。小才女蔣方舟曾支招聯考,說“聰明人不會被考試玩弄”,最後成功戰勝了聯考進入清華大學深造。

還好,我家小女成績優異,我相信憑她的實力和努力一定能實作自己的夢想。同時,希望她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探索的興趣,而不是僅僅成為一個應試教育下的考試機器。

第三點,我深深贊同池莉關于健康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這一觀點。“比起我對孩子的心疼,牛津算什麼?”是啊,比起我們對孩子的心疼,北大、清華又算什麼?即使考不上名牌重點大學又有什麼呢?隻要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樂就足夠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條條道路通羅馬!很多普通大學畢業和還有沒上過大學的人不一樣成材嗎?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就一定有出息一定能成材嗎?如果光注重孩子的學習,沒有健全的思想人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悲劇。

比如近年來發生的大學生某某某硫酸潑熊案、藥家鑫殺人案、複旦宿舍投毒案等(還有新近的輿論熱點吳謝宇殺母案),一個個駭人聽聞,讓人震驚之餘不由感歎,他們是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是品格的問題,還是心理的問題?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否存在着缺失?還有大學生自殺事件,其心理脆弱程度可見一斑,如果父母攤上這樣的孩子,多年來的心血、汗水、希望将會付之一空,實在太悲劇了!

池䔣在書中說,“讓孩子們成為怎樣的人,是教育的第一位!怎樣的人才有怎樣的智慧和莊重,他才能有怎樣的出息!人的因素第一!後來的曆史事實證明,英國的教育極其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和楷模,就是在後來登上王位的伊麗莎白女王。……治大國如烹小鮮,做女王與做自己,若要獲得快樂、健康和幸福,需要學習的生存本領是一樣的。”

池莉女兒的獨立能力之強也讓我贊歎不已。十六歲獨自出國,在外一呆就是八年,直至完成碩士學業,并且學會了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是的,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大了該放手時就放手,很多能力是鍛煉出來的。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作者的女兒真是太完美了。堅強、勇敢、獨立、有主見、有才氣,性格恬靜、委婉大方,招人喜歡,真是“此妞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總之,這本書讓我感慨頗多,無法一一細說。因為讀書速度太快,很多東西要回過頭來細細品味。當然,教育成功的模式難以複制和模仿,因為每個孩子各各不同。但是,相信我們家長隻要用心去培養,他們應該不會辜負我們的期望的。

衷心祝願我們的孩子将來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傑出的人才,而且健康、快樂,懂得享受生命,擁有幸福、亮麗的美好人生。

2013.11.10

讀池莉的《立》引發的教育感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