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天时间,我读完了池莉的《立》。喜欢作者自然、流畅、朴实而又不失激情与犀利的文字风格,也被她那细腻、深切的爱女之情深深打动。
从我们现行的大众评判标准来看,池莉的女儿无疑是优秀而成功的,池莉坚持的素质教育取得了超乎预期的理想效果。
书中,她毫不避讳地大加赞美自己的女儿,毫不掩饰地展显了一个母亲满心的骄傲。这些,或许会令我们平凡的孩子、平凡的母亲感到惭愧,但是我依然欣赏她的骄傲,欣赏那份真实的情感。
文字记述了池莉从最初的怀孕一直到女儿硕士毕业的过程和经历,似与人聊天般娓娓道来,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后,不由长吁一口气,赞叹、感慨不已。很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三点感触。
第一点,感慨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但这并不是说,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完全取决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它寓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几句朴素的真理也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贫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成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鼓励以及那殷切的期望,而鼓励与期望也是土壤里重要的养料。
试看,多少名人志士背后没有优秀杰出的或者深明大义的父母呢?还有,和谐的家庭氛围。爱,是最好的教育,满足孩子合理的精神需求,让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中成长,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而乐观的心态。
池莉就是尽量顺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女儿的愿望,比如玩耍、养狗、不上培优班等等。虽然,她的婚姻在女儿未上高中时就解体了,但女儿能平静地接受和理解,是因为父母巧妙的处理方式,尤其是母亲细腻的关爱已经完全弥补和淡化了这一事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回想自己,从女儿出生后到现在,也看了许多如何培养孩子成材的书,有周弘的,刘墉的,卢勤的,王金战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妈妈的,还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博士姐妹和她的爸爸》等等,再加上刚刚读的池莉的,这些书内容都非常的棒。同时也让我深深意识到,很多优秀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精心培育的结果。
由此想到自己的女儿,学习成绩全校名列前茅,旁人眼里赞叹艳羡不已,但我知道自己孩子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一直感觉自身文化底蕴及思想见识方面的土壤太贫瘠,其养料成份远远不能满足和支撑女儿的成长需要。相比于那些写书出书的优秀父母们,自己实在是太普通和平凡了。我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来关心孩子,或默默地关注孩子,传递给孩子一些正能量,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孩子一起成长。也许正如池莉书中所说的,内心的执著与虔诚能感动上帝,从而得到超乎预期的结果。
第二点,感慨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不同。在我国,由于人口因素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某些地区升学竞争的激烈。虽然,我们一再地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在高考不改变应试选拔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根本不可能完全实施。如果非要坚持进行的话,则很可能让孩子在激烈的中考、高考应试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掉。
如池莉一直坚持对女儿进行素质教育,幸好孩子在中考临考前的发奋努力下,刚好通过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以她女儿不太突出的成绩想考进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是很难的。“打不赢就跑”,幸运的是她有条件并且能够送孩子到国外读高中,最后孩子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并顺利读硕。
可是我们国内的孩子呢?想进国内名牌大学,就得在书山题海中苦拼硬战。如闻名全国的衡水中学,就是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对学生在时间要求上几乎精确到分钟,有人曾形容像一个高考加工厂,批量生产高分考生。国内中小学压力大,学习紧,上了大学好像就松了一口气。国外则截然相反,中小学是素质教育,课业负担轻,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大学则实行宽进严出。
曾看过一篇《哈佛大学凌晨4点半》的文章,说的是哈佛大学凌晨4点半,图书馆仍灯火通明,学生在认真读书的景象。而国内大学又是如何呢?有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吗?在本来年青精力旺盛该出研究成果的时期,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却在轻松与放松中度过。且不说国内大学行政体制如何被官僚之风、商业气息所浸染,且让我们看看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反省的问题。
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无边的题海和刻板的应教育中被扼杀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吗?“钱学森之问”的内涵难道不是在提醒国人要注意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吗?
然而,可是,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当下,我们无力改变当前的环境,目前也没有出国读书的想法,那么我们只有适应这个环境并竭力在高考应试体制中胜出才是。小才女蒋方舟曾支招高考,说“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最后成功战胜了高考进入清华大学深造。
还好,我家小女成绩优异,我相信凭她的实力和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希望她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探索的兴趣,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机器。
第三点,我深深赞同池莉关于健康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比起我对孩子的心疼,牛津算什么?”是啊,比起我们对孩子的心疼,北大、清华又算什么?即使考不上名牌重点大学又有什么呢?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就足够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很多普通大学毕业和还有没上过大学的人不一样成材吗?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有出息一定能成材吗?如果光注重孩子的学习,没有健全的思想人格,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悲剧。
比如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某某某硫酸泼熊案、药家鑫杀人案、复旦宿舍投毒案等(还有新近的舆论热点吴谢宇杀母案),一个个骇人听闻,让人震惊之余不由感叹,他们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品格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我们的家庭、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否存在着缺失?还有大学生自杀事件,其心理脆弱程度可见一斑,如果父母摊上这样的孩子,多年来的心血、汗水、希望将会付之一空,实在太悲剧了!
池䔣在书中说,“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是教育的第一位!怎样的人才有怎样的智慧和庄重,他才能有怎样的出息!人的因素第一!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英国的教育极其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和楷模,就是在后来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女王。……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女王与做自己,若要获得快乐、健康和幸福,需要学习的生存本领是一样的。”
池莉女儿的独立能力之强也让我赞叹不已。十六岁独自出国,在外一呆就是八年,直至完成硕士学业,并且学会了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是的,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大了该放手时就放手,很多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女儿真是太完美了。坚强、勇敢、独立、有主见、有才气,性格恬静、委婉大方,招人喜欢,真是“此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总之,这本书让我感慨颇多,无法一一细说。因为读书速度太快,很多东西要回过头来细细品味。当然,教育成功的模式难以复制和模仿,因为每个孩子各各不同。但是,相信我们家长只要用心去培养,他们应该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的。
衷心祝愿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人才,而且健康、快乐,懂得享受生命,拥有幸福、亮丽的美好人生。
2013.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