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民晚报复刊40周年|池莉:新出土的青苗与又一年

复刊后的“夜光杯”,40年如一日,让我们作者与读者秉烛。

新民晚报复刊40周年|池莉:新出土的青苗与又一年

近日赴京参加中国作协十代会,乘坐高铁,夜经石家庄。经停时,我抢步跨出车厢,想在站台上,作几口深呼吸,我这种土拨鼠类型人,无论啥时候,只要能够呼吸户外空气和脚踏大地,哪怕一下下,都会振作许多。哪里料到,一步出门,铺天盖地雾霾打脸,完全伸手不见五指。会议结束,还是高铁返汉,谢天谢地,这一天是晴空朗日,万里无云,人就心明眼亮,和顺安详,别的乘客箱子撞了我,我也连忙说谢谢,脾气好得不要不要的。往返路途天气的强烈对比,让我对好气候生出格外的感恩,也生出强烈的维护感,遂自作多情地要求自己今后必须更加注意个人的节能减排;遂兀自好笑;遂在途经华北大平原的时候,一看到那刚刚出土的绿油油麦苗,顿时心生暖意与感动,遂眼睛竟然就湿漉漉的了;遂就用这双专注的眼睛,紧紧盯着窗外,紧紧追随那平展开阔的碧绿田野,跃过一片又一片,一直伸向天际线,幸福的眼睛!就连田野的孤坟、废旧的水塔,都觉得亲,都有沧桑美。在城市生活太久太久了,被埋没高楼大厦里太久太久了,多少个新年,都是由灯光秀宣示,不仅越来越感觉人工和木然,还越来越多地想到低碳这个词。气候一极端,心口就发紧,就想说不要用这么多电了,不要造这么多楼了,不要再用水泥侵吞土地了,显然我这是自作多情的毛病,不过谁没有缺点呢?个人再渺小,也有暗暗自作多情的权利吧,我原谅自己。我也喜欢自己,我喜欢自己在年底这一天,能够幻想被高铁插上了翅膀,飞过华北大平原绿野,怀揣温暖,浮想联翩,遥遥迎向新的一年。2022新年消息,竟是新出土的青苗给我报信,我与这报信的青苗呼唤应答:新年好亲爱的!绿吧更绿吧!茁壮成长吧!来年丰收吧!给我们奶与蜜吧!该来的都来吧!

好事成双,当灵感与想象力也如同青苗一样破土而出,好事岂止成双,简直联袂而至,当我低头一看手机,又读到了特别美好的文字,是好友推荐的一篇短文,谢晋导演的《夜光杯抒怀》,写于1982年1月1日,也写迎接新年的心情与感受。当时他在祁连山拍摄电影《牧马人》——这是一部让我看得如痴如醉泪流满面的电影啊——谢晋导演在1982新年之际,手握在酒泉购买的夜光杯,与编剧李准喝酒,哥俩促膝交觥,畅谈平生,谈到了近期新民晚报复刊的好消息,谈到了新民晚报文艺副刊改名“夜光杯”的好消息。谢晋导演的那个高兴,那个开心,小孩子一样天真雀跃。上世纪80年代初,祖国万木复苏,新春到来,谢晋导演的爱国豪情与艺术上的慷慨苍凉,就融会贯通了,想必灵感与想象力也是破土腾空,遂把“天苍苍,野茫茫”这首古老《敕勒歌》,信手拈来,贯穿于《牧马人》之中,以至于让这部电影的音色画,美丽得让人窒息,憧憬得让人窒息,激动得让人窒息——我深信,如果今天我再看一遍《牧马人》,必定更会泪如涌泉,历史就是正在。

我继续乘高铁飞翔,往返于1982至2022,往返于40年之间,沧海巨变,一言难尽,唯有满腔热血,一再沸腾。美文如陈酿,让我饮醉。而复刊后的“夜光杯”,40年如一日,为我们作者与读者秉烛,让我幸运。40年了,要说的话,该有多少;要做的事,还有更多。恕我自大一回,接续谢晋前辈的文学激情,也在文章最后一句,为大家献上新年祝福:为祖国,为人民,为我们每一个人,一切更好,干杯!(池莉)

2021-12-2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