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聖——孫武

兵者,詭道也。

說起,鼎鼎大名的兵聖——孫武,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

孫武乃官宦之後,自幼聰穎、好學,更是對軍事、兵法極為癡迷。公元前532年,孫武因為避亂南下到了吳國。到了吳國之後,孫武潛心研究兵法然而伍子胥的出現,則把這顆未來的兵法大家,推到了台前,從此在戰國的星空之上,熠熠生輝。

公元前512年,吳王阖闾準備向西出兵。而因欽慕孫武的才華,與孫武結為摯友的伍子胥,得知此事後,七次向阖闾推薦孫武。在伍子胥的極力推薦之下,吳王阖闾會見帶着自己著寫的十三篇兵法書稿孫武。阖闾看畢孫武所寫的兵法,大為驚訝,甚是佩服。為了驗證孫武是否隻是一個紙上談兵之徒,于是,阖闾讓孫武訓練自己的宮女。孫武把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但宮女們不聽号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将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将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将,将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衆宮女前後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阖闾失去愛姬,心中不快。孫武便親見阖闾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将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隻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号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阖闾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将軍。

吳王阖闾從此以伍子胥和孫武為左膀右臂,大力發展吳國。終于在公元前506年,曆史把舞台呈現在了孫武的面前。在晉國召開召陵之盟,會集18個諸侯國進攻楚國。卻中途終止後,楚國大舉進攻蔡國。阖闾見時機已到,與孫武、伍子胥一起,親率三萬大軍,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回師防禦本土。當吳軍與蔡軍會合後,另一小國唐國也主動加入吳蔡兩軍行列。于是,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溯淮水繼續西進。進抵淮汭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善于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就這樣,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當吳軍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時,楚昭王慌了手腳,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傾全國兵力,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

左司馬沈尹戍鑒于分散在楚國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結,易被吳軍各個擊破,難以阻止吳軍突破漢水的防禦;又針對吳軍孤軍深入,不占地利的弱點,主張充分發揮楚國兵員衆多的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向令尹子常建議:由子常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正面設防。而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吳軍的側背,毀其戰船,斷其歸路。爾後與子常主力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

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後,楚将武城黑卻對子常說:“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夾擊,則戰功将為沈尹戍所獨得,不如以主力先發動進攻,擊破東岸吳軍,這樣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說:“楚人讨厭你而贊揚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戰勝吳軍,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難保了。最好趕快向吳軍進攻。”子常一聽,覺得有理,于是改變與沈尹戌商定的夾擊吳軍計劃,不待沈尹戌軍到達,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吳國君臣見楚軍主動出擊,遂采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子常中計,揮軍直追。吳軍以逸待勞,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 )至大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間迎戰楚軍,三戰三捷。子常連敗三陣,便想棄軍而逃。史皇對他說“國家太平時,你争着執政,現在作戰不利,你就想逃跑,這是犯了死罪。現在你隻有與吳軍拼死一戰,才可以解脫自己的罪過。”子常無奈,隻得重整部隊,在柏舉(今湖北麻城,一說湖北漢川)列陣,準備再戰。

公元前506年農曆11月18日,吳軍停止後退,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吳軍先鋒夫概認為應先發制人,他對吳王阖闾說:“子常這個人不仁不義,楚軍沒有幾個願為他賣命。我們主動出擊,楚軍必然潰逃,我軍主力随後追擊,必獲全勝。”阖闾不同意夫概意見。

夫概回營後,對部将說:“既然事有可為,為臣子的就應見機行事,不必等待指令。現在我要發動進攻,拼死也要打敗楚軍,攻入郢都。”于是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阖闾見夫概部突擊得手,乘機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戰死,子常棄軍逃往鄭國。

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紛紛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到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省安陸市境内涢水)追上楚軍,阖闾欲立即展開攻擊,夫概認為乘其半渡而擊,必獲大勝。楚軍見吳軍追至而未進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時,阖闾揮軍攻擊,俘虜楚軍一半。

渡過河的楚軍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境),正埋鍋造飯,吳軍先鋒夫概部追至,楚軍倉惶逃走。阖闾聽從孫武的建議,命吳軍吃了楚軍做的飯,繼續追擊。楚左司馬沈尹戍得知子常主力潰敗,急率本部兵馬由息(今河南息縣境)趕來救援。吳軍先鋒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淩厲反擊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敗。吳軍主力趕到後,孫武指揮部隊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圍。盡管沈尹戍左沖右突,奮勇沖殺,受傷三處仍無法沖出包圍。最後沈尹戍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

楚軍失去主帥,慘敗潰逃。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一路向郢都撲去。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親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傳到軍前,楚軍立即渙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趕去保護楚王,子西則率殘兵西逃,吳軍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柏舉之戰遂以吳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柏舉之戰的大勝,讓吳國大軍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幾乎颠覆了楚國。不久之後,阖闾率大軍攻打越國,阖闾被越國的武器砍斷腳趾而死,吳王夫差繼位。孫武和伍子胥合力輔佐夫差,為阖闾報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于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在黑暗的夜幕中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着5000名殘兵敗将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于吳軍團團包圍,勾踐隻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後盾,成為了霸主。不過後來吳王夫差寵幸奸臣,緻使伍子胥被殺。孫武心灰意冷之下選擇歸隐山林,繼續完善自己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伍子胥死後不久,孫武便抑郁而終。

蘇轼曾評價孫武說:“古之言兵者,無出于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是以加之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