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給十大元帥授軍銜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釋出了《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訓示》和《關于頒發勳章獎章工作的訓示》。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
根據規定,我軍将采用世界通用的軍銜授予體制。在所有需要授銜的将領中,許多是紅軍時期資曆很老的老同志,也有不少抗戰時期加入的,甚至還有不少國民黨起義将領等。
總之,給這些戰功赫赫的将領們授銜是一項全新、系統的工作,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當時中國采取“一邊倒”的政策,授銜自然也會向蘇聯學習。授銜工作早在1952年就開始,次年初在中央軍委的上司下成立了“軍銜實施委員會”,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蕭華為副主任,經過大家夜以繼日的工作,初步确定授銜等級設定方案。
起初拟定的軍銜有6等20級,分别是:元帥3級,大元帥、國家元帥和兵種元帥;将官4級,上将、準上将、中将和少将;校官3級,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4級,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和少尉;軍士4級,準尉、上士、中士和下士;兵2級,上等兵和列兵。
新中國首次授銜
但是,這個授銜方案遭到蘇聯顧問的反對,理由是蘇軍中沒有準上将和準尉軍銜。蘇聯官方也反對這樣設定,加上不同意中國的準将軍銜,最終我方妥協了。經過三年多的細化,毛主席簽署了授銜條例。
最終我國軍銜等級設定為4等14級,分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和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
1955年1月,中央軍委接連開會研究元帥、大将和上将的具體人選。會議由彭德懷主持,賀龍、羅榮桓、聶榮臻、徐向前參會,陳毅、葉劍英因病未能出席,鄧小平因臨時有事也未能到場。
經過充分讨論,取得一緻意見,決定授予毛主席大元帥軍銜。然而,毛主席得知後立即不同意,他擺擺手說:“我不當那個大元帥!”毛主席拒絕當大元帥,在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高層不少人堅持要授予毛主席大元帥軍銜,對此毛主席說:
“你們搞評軍銜,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衆中去講話、活動多不友善呀!”
毛主席和周總理
有了毛主席的率先垂範,很多人紛紛效仿。比如羅榮桓給毛主席的信中寫道:“我參加革命時間比較短,對革命的貢獻也很小,給我授元帥銜當之有愧,我懇請不要給我元帥軍銜……”
授銜自然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一些将領認為組織上給自己評的軍銜低了,出現了發牢騷的情況,甚至向軍委上司提不出不滿。毛主席聽到後,有點生氣,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授銜時。我們軍隊中有些人,打仗時連命都不要了,現在為肩上一顆星,硬要争一争、鬧一鬧,有什麼意思?”
朱老總也笑着說:“肩上少一顆豆,臉上無光嘛!同一時間當兵,誰也沒有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說哩!”
1955年9月27日下午,新中國首次授銜典禮在中南海紫光閣西邊的國務院禮堂隆重舉行。在這場注定載入共和國曆史的授銜儀式上,授予了10人元帥軍銜、10人大将軍銜,55人上将軍銜,175人中将軍銜和800多人少将軍銜。
長久以來,每當人們看到10位元帥的名單時,總會替粟裕大将感到惋惜。民間更是各種說法,說是粟裕最開始是被授予元帥軍銜的,但得知後私下向毛主席推辭,先後三次謙讓,最終被授予大将軍銜,位列大将第一位,被稱為“無冕元帥”。
粟裕大将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提到粟裕本人性格向來謙讓,當年就請辭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先例,結果毛主席同意了。是以毛主席感慨地說:“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粟裕确實曾辭讓華東野戰軍司令員,1948年5月初,黨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議,不再分兵南下。
鑒于粟裕出色戰績,毛主席、中央軍委決定将陳毅調到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來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毛主席據此專門找粟裕談話,告知中央軍委的決定:“粟裕同志,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
對于中央軍委的決定,粟裕很意外,當即向毛主席再三表示希望陳毅留在華東野戰軍。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請求,陳毅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并仍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而粟裕則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
粟裕一生先後6次負傷,他九死一生,病逝遺體火化後頭骨中還發現了碎彈片。粟裕的戰功有目共睹,尤其是解放戰争中堪稱驚豔,在淮海戰役中更是以少勝多,毛主席直接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一鍋夾生飯,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的吃下去了。粟裕就是淮海戰役這鍋夾生飯的大廚師和美食家的代表者。”
粟裕和陳毅
據統計,在近4年的解放戰争中,解放軍比較重要的134戰役中殲敵3萬以上有38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12次;殲敵超過5萬以上有23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8次。這樣的戰功,放眼整個世界近代史,也是罕見的。
1961年,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訪華時,毛主席對他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寥寥數語,可以看出粟裕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關于粟裕三次請辭元帥這件事,跟随毛主席多年的衛士長李銀橋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很多人也以此為證據。
還有一件事也能展現粟裕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1948年4月25日,毛主席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是議題之一。4月29日,陳毅、粟裕抵達阜平縣城南莊。
粟裕來到毛主席住處報道,毛主席一改會見黨内同志從不出門迎接的習慣,他大步走出門外,跟粟裕長時間握手。毛主席大聲說:“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粟裕同志!”還說:“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沒有見面了吧?”
孟良崮戰役後的粟裕和陳毅
粟裕激動地回答:“是啊,十七年不見了,主席。”在會上,粟裕重點彙報了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方案。要知道毛主席決定的事情很難改變,但聽了粟裕的意見後,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同意暫緩渡江南進。
粟裕秘書鞠開在著作《在跟随粟裕的日子裡》中提到了李銀橋的一段回憶錄,李銀橋說:
“中央在中南海頤年堂讨論解放軍進階将領軍銜問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參加了會議。在讨論到粟裕軍銜問題時,毛澤東不僅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以對比的方式給了粟裕極高的評價。毛澤東說:‘論功、論曆、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争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啊?’”
2002年11月,鞠開陪同《共和國大将粟裕》文獻電視劇劇組總編導石征先拜訪了李銀橋,他又跟鞠開等人介紹了粟裕謙讓元帥的一些故事。但是,粟裕“三讓元帥”的說法缺乏他本人的回憶錄支撐,而“兩讓司令”在其回憶錄中都有明确記載。據此,我們來看一張照片。
關于元帥、大将名單(草拟)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前面提到的1955年1月彭德懷主持的中央軍委會議的結果。當年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将元帥、大将、上将軍銜的提名名單和意見向毛主席報告。可以明顯看到,報告中提議時任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全部授予元帥軍銜;大将人數提出15人和22人兩個方案。
大将授銜第一種方案15人,這裡面除了後來被授予大将的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赓、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10人外,還列了張宗遜、宋任窮、蕭克、王震、周純全5人。
大将授銜第二種方案22人,除了第一種方案15人外,還增加了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7人。
這張照片中還有幾個細節,打黑“X”是毛主席的批示,打紅“O” 是劉少奇的批示。紅字是葉劍英的自我意見:“我誠懇請求,我最多擺在大将的軍銜上。這是曆史的定評。”
除了上面這些細節外,我們注意到粟裕名字排在大将的第一位,而且明确提出元帥資格必須是軍委委員。是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評軍銜一開始,粟裕就是大将。元帥和大将的人選中央一旦決定下來,不是想讓就是能讓掉的。
葉劍英請求授予大将軍銜,直接被拒絕;裝甲兵司令許光達得知自己要被授予大将,他立即把自己跟相關同志對比,向中央提出“給我授予大将軍銜高了,希望降為上将……”,也被拒絕;徐海東在解放戰争時期基本在養病,也提出降軍銜,周總理直接說:“考慮到你為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授你大将軍銜,不高也不低,正合适。”
類似上面提出降軍銜的開國将領還有很多,結果沒有一位降軍銜的要求被采納。那麼,粟裕究竟是為何沒有被授予元帥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授銜元帥的标準。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九條:
對建立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上司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争,立有卓越功勳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對建立和上司人民武裝力量或上司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進階将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按照大元帥的标準,隻有毛主席一人能有資格,但被他拒絕了。按照元帥的标準,詳細分析後,除了戰功外,還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革命根據地參與建立者;第二、紅軍時期,擔任過軍團(或軍)級上司職務;第三、抗戰時擔任八路軍師級和新四軍軍級、相當規模根據地一級軍區上司職務;第四、解放戰争時期擔任過野戰軍方面軍上司職務;第五、授銜前至少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職務。
十大元帥
對照上面這5個标準,我們來一一對比一下,看看粟裕究竟夠不夠這個标準。第一條粟裕就不滿足,紅軍時期粟裕沒有成為各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符合這個标準且活到授銜的人員主要如下:
周總理、朱德、陳毅、賀龍、彭德懷、鄧小平、徐向前、徐海東、郭述申、王首道、鄧子恢、張愛萍、肖克、王震、陳昌浩等。
這裡主要列舉大家比較熟悉的人。注意,滿足第一個标準并不意味着就能授予元帥,還需要滿足在紅軍時期擔任過軍團(或軍)級上司職務(包括相當于這一級别的将領),符合這個标準且活到授銜的人員主要如下:
周總理、朱德、王稼祥、劉伯承、葉劍英、李富春、楊尚昆、張雲逸、鄧小平、羅榮桓、彭德懷、林彪、聶榮臻、徐向前、劉少奇、肖勁光、徐海東、李先念、陳昌浩等。
僅從這兩個硬标準來看,粟裕都是不滿足的,而這兩個标準擺在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紅軍時期,粟裕最進階别是軍團參謀長;抗戰時期,粟裕擔任新四軍一師師長,沒有成為軍級和八路軍師級。
淮海戰役期間的粟裕
粟裕真正大放異彩的是在解放戰争戰場,他的戰功不遜色任何人。可粟裕非常謙讓,他長期要求擔任副職。如果再深入分析,我們發現能夠參與評定元帥至少要達到三條以上的标準,這個名單如下: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毛主席提議:“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評軍銜好!”在這個标準下,劉少奇、周總理和鄧小平則被排除在外。有人就疑問了,陳毅和鄧小平一樣,都挂着中央軍委委員的名,已經完全專業,為何他授予元帥軍銜。
建國後,陳毅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1954年9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重新成立,人員為毛主席、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毛主席任主席,彭德懷主持中共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沒有設立副主席職務。
按照軍委座談會上所确定的原則,劉少奇、周恩來、粟裕都不是軍委委員,是以也就不在元帥人選之列。陳毅這時又有了一個新職務,國務院副總理。9月9日、1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就元帥軍銜做最後讨論。
周總理和陳毅
周總理當時在北戴河,兩次會議都沒有參加。9月11日,周總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提議授予陳毅元帥軍銜。為了表述準确,這裡摘錄周總理的原話:
“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将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甯同志原也有元帥軍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陳毅還是南方三年遊擊戰争的代表性人物,要知道項英、葉挺、羅炳輝早已不在人世,而劉少奇早已離開軍界、張雲逸沒有擔任過正職,至于粟裕前面已經提到原因,資曆淺了一些。
至此,10大元帥的名單确認,粟裕不在此列。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10大元帥名單。毛主席正式簽發指令:“1955年10月1日實施軍銜制,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元帥軍銜。”
粟裕和毛主席、周總理
最後插一句,在筆者心目中粟裕就是“無冕元帥”,他本人對政治沒有過多的興趣,是一名真正的職業軍人,他為戰争而生。一句話,“粟裕隻争工作、不争職務;隻争重擔、不争榮譽。他身上具備了最傑出軍事将領的素養!”
粟裕的高超軍事指揮能力,早已被世人皆知,他指揮的一系列經典戰役早已如雷貫耳,車橋大捷、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等,都些都是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
最後提一個細節故事,粟裕之子粟戎生曾提到粟裕最喜歡四樣物品:槍、地圖、指北針和望遠鏡。建國後,粟裕卧室裡最多的物品就是地圖,門後面挂着台灣地圖。當時隻要世界哪裡發生的戰争,粟裕就盯着那裡的地圖看。
此外,粟裕晚年經常盯着台灣地圖看。粟戎生也說:“爸爸的卧室裡,始終挂着台灣省地圖,直到他去世。”粟裕多次跟子女們表示,等全國都解放了,就帶着大家回湖南會同縣老家看看。然而,解放後粟裕一次也沒有回過老家,原因是台灣沒有解放。
晚年粟裕
1984年2月5日,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的第一大将粟裕逝世,享年74歲。今天和平來之不易,謹以此文緻敬粟裕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