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鮮事物的推廣,都會經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更不用說是嚴苛的刑律了。而偏于西北一角的秦國,和其它諸侯國一樣,都想建立自己的霸業。那時的天下剛從春秋時代走過來,各國都在實踐着各路學說,秦國也沒有落後,但是,它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秦孝公并非一開始就接受了公孫鞅(商鞅)的建議,那時的天下人還是相信“仁政”應該是最好的一種治國手段。不過,商鞅并沒有放棄,而秦孝公又是一位相當果敢之人,二人繼續交流之後,終于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後來,秦孝公認同了商鞅的觀點,但要建立霸業就必須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來保障國家各項制度的建設。雖然,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變法,但不代表舉國上下就支援這一舉動,相反,大家的意見都很大,尤其是上層的權貴階級。
商鞅居然敢提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考證,這種說法提出者應是韓非子),這不是直接“藐視”他們的“身份”嗎?是以,在新法剛推出時,大家不但非議,還各種變相抵制。商鞅很是擔心他的新法會是以擱淺,于是,就去和秦孝公商量此事。
秦孝公是個非常清醒的上司人,他很清楚新法面臨的困境,但是,他更清楚,如果秦國再不改變,遲早有一天會淪為他國的領土。因為,秦孝公非常尊重商鞅的決定,是以,在思考良久後後,就問商鞅:你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商鞅自然是帶着答案來的,于是,立刻就回答:凡議論新法者,不論出于什麼立場,一律發配邊城戍守,至于那些反對或抵制的,一律施以酷刑。
當時,商鞅的态度很是堅決,他認為新法的成果已經初顯,就該繼續走下去。秦孝公不應該被這些事情所困擾,畢竟,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秦國将來能稱霸天下。
至此,秦孝公再一次被觸動,他的理想就是想成為天下霸主,又怎能為他人的言論所左右呢?于是,他給了商鞅一顆“定心丸”:“你不必多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強行新法。”商鞅得了這句話,心裡徹底沒有了包袱,開始準備“殺一儆百”。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莫過于商鞅将太子嬴驷的老師鼻子給割了,後來他遭遇車裂,也和此事有關。當時,為了讓大家徹底歇了抵制新法的心思,商鞅安排了一場“表演”。商鞅安排人在一番查巡之後,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抓了數千人,其中,有反對、議論新法者,也有違反新法者。并且,在這些人中,不乏官吏大夫,還有宗室貴族。
之後,商鞅将這些“犯人”全部押到了渭水河畔,圍觀的百姓都來自栎陽城中及周邊,他們都是商鞅派人召集而來的。
這時,商鞅站在木台上開始發言,他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今天處死這些觸犯新法的人,就是為了維護新法的尊嚴。”百姓一聽,瞬間慌了。而商鞅一看震懾作用已經達到,語氣立刻有所緩和,他繼續說道:“新法的頒布隻是為了限制大家的行為,若是不違反,就沒事。若是大家都能遵紀守法,那社會将會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安定。”
此外,商鞅又将新法的“核心”重申了一遍:“法令就是要懲戒違法者,同時保護守法的人。而且,不論他的身份背景如何,也許是貴族,也許是庶民,但隻要違法了,那都是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商鞅還讓圍觀者仔細瞧了瞧那些即将執行處決的人。其實,商鞅這麼做,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新法對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
這時,大家的心才真正被觸動了,再看到七百多人真的被砍了腦袋,其中,還有自己的親戚朋友,使得他們的情緒瞬間達到了一個爆發高點。而這就是商鞅想要的結果,沒有觸動就不會真正的接受新法。
後來,為了再次強化效果,商鞅又指着剩下的那些被押解的人,說:“這些人并沒有違法,但是他們在背後非議新法,是以也要懲戒他們,會将其流放到邊城戍守。不過,他們還是有機會的,可以立功贖罪。”
這動靜鬧得如此之大,還有誰敢再說新法的不是?
看來,秦國能迅速壯大,新法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不過,新法并非沒有弊端,它服務的宗旨是秦國的“霸業”,但卻犧牲了很多人的利益,它的戶籍制度改革,就是為了禁锢人的發展空間。以至于,商鞅為了推廣新法,以重刑示衆,讓他和新法都不免蒙上了“殘酷”的本質。
其實,自古以來,任何一項改革的實施,都建立在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之上,都有流血事件的發生。但是,不管怎樣,改革的目的都是希望國家可以繁榮富強,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隻是過程中的手段不同罷了。現今,再看商鞅變法,對後世的影響真是不可估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援者,有口難辯,隻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隻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是以說,若是沒有商鞅,秦始皇算個啥,他還能一統六國嗎?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秦本紀》、《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東周列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