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印度,一個注定不可能崛起的國家。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作為有聲有色的超級大國,印度長期活躍在國際舞台,是西方國家眼中名副其實的“民主典範”和“自由先鋒”,有名有姓的朋友加起來可繞地球三圈。

一般而言,想要朋友成群,要麼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畢竟在鶴立雞群的超強實力面前,其它噤若寒蟬的國家沒有說“不”的膽量。

而印度作為實力遠不如美國的國家,之是以能在國際社會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主要是因為印度人傻錢多。在廣大國民還在忍饑挨餓的時刻,印度為了有聲有色的大國夢,常年堅持高價買買買,深深俘獲了國際軍火販子的芳心,于是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争相将印度奉為座上賓,抛出的橄榄枝足夠給印度人民人手編一個籮筐。

當然,美俄等大國之是以敢于将大量的先進武器賣給印度,甚至打包送生産線,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從來不曾崛起過。從1947年自立門戶以來,印度70多年如一日,長期堅持不崛起,爛泥扶不上牆的表現令美俄等國家都安心落意。

因為沒有實力,是以大家對印度都非常客氣,不過這絕不是印度的本意,畢竟印度這隻“三泰虎”想要的效果是“猛虎一聲吼,兔兒抖三抖”,但現實情況是兔兒不僅沒抖反而還想再卷自己一頓,這就讓印度在顔面掃地的同時,感受到了深深的侮辱。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是以,印度雖然稀罕被美俄等國衆星捧月的感覺,但卻始終有一顆大國崛起的雄心。畢竟,印度不僅有聲有色,而且有頭有臉,它們想要的是印度神話而不是印度笑話。

但奈何印度崛起是比“在法國投降前占領巴黎”更恐怖的地獄級任務,在印度不斷鼓吹與中國“平行崛起”時,印度精英的碰瓷心态和詞鈍意虛躍然紙上,這是印度最無語凝噎的地方。

在靜夜史看來,印度大國崛起之是以難于登天,根本原因在于印度2000多年前缺了秦始皇,2000多年後缺了毛主席。

說白了,印度的熱土,天生沒有孕育偉人的土壤。

當然,在印度這個人口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你要說全部是烏合之衆也未免太過偏頗,畢竟印度裔早已占領了矽谷的CEO寶座。事實上除了阿育王、超日王、巴布爾等古人,現代印度曆史上确實誕生過至少三位領袖,對印度的誕生和崛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甘地,比如尼赫魯,比如莫迪。

隻不過,無論哪位領袖,都難以帶領印度走向真正的崛起,反而将印度帶向了不斷跑偏的奇葩道路。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1、“聖雄”的首鼠兩端

作為印度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聖雄,甘地一直是印度曆史上的傳奇。

作為印度土邦首相的兒子,甘地原生家庭相對富裕,這是甘地能夠前往英國留學并見識外面世界的根本原因。

而一旦見識到外面世界的缤紛多彩,再加上殖民地身份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甘地渴望和英國殖民者劃清界限的思想就油然而生了。然後甘地找到了自己的組織,也就是國大黨。

作為在印度曆史上叱咤風雲的政黨,國大黨全名印度國民大會黨,起源于1885年12月的孟買,創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A.O.休谟。

國大黨成立的初衷,是英國殖民者聯系英屬印度地主和商人階層的橋梁,是為地主和商人階層刷存在感的平台,其鬥争目标也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實行自治并保護地主及商人階層利益。

而後國大黨經過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在1920年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确定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甘地也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盡管從1927年開始,尼赫魯代表的左派将國大黨的鬥争目标轉向實作印度的完全獨立,但其鬥争方式依然是非暴力不合作,和世界其他地區狼煙四起、烽火遍地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

國大黨之是以堅持非暴力不合作,反對暴力運動。除了國大黨作為資産階級政黨本身帶有的妥協性,根本原因在于國大黨既是在英國殖民者統治下的被壓迫者,也是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的買辦合作者,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國大黨最害怕的,是底層群眾覺醒後将自己一并推翻,是以甘地一再強調非暴力,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自身階層利益,是以國大黨得到了印度資産階級及地主階級的支援。

而這種首鼠兩端的搞法之是以能夠同時團結大多數印度人,根本原因在于甘地在鬥争的過程中,不僅号召各宗教要團結,更關心底層窮人生活,比如紡織土布抵抗英國紡織品,長途跋涉到海邊煮鹽對抗英國的食鹽專營,這讓甘地在一次次被英國殖民者抓了又放後,威望如日中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徹底被打回原形,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的美蘇兩國為了防止英法等殖民帝國的死灰複燃,大力推動第三世界民族獨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于等到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但作為名副其實的“離岸平衡手,歐洲攪屎棍”,英國信奉“你若安好,那還了得”,為了挑撥離間甚至“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是以印度作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自然是非但不能免俗,而且要重點照顧。

在國大黨成立後,英國随即扶持穆斯林在1906年成立全印穆斯林聯盟,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撕裂以及1947年的“印巴分治”打下了堅持基礎。

印巴分治毫無疑問不是甘地想看到的,但群衆似乎比甘地更憤怒,于是在印巴分治後,印度教極端分子高德西在1948年1月30日刺殺了甘地。

甘地的遇刺身亡,不僅宣告了甘地時代的結束,為尼赫魯時代拉開了序幕。更宣告了甘地試圖以“印度公民身份”整合印度民族認同的嘗試徹底失敗。

畢竟,就連曆史源遠流長的我國,也至少經曆了上千年的時間,才逐漸有了自己的民族認同,從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創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教并流”,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的思想甚至要晚至抗日戰争期間。

是以,甘地一人是不可能整合印度并形成印度民族意識的,後人的努力同樣重要。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2、“開國總理”的如意算盤

作為印度真正意義上的開國領袖,尼赫魯在甘地去世後,繼續為印度的崛起而不懈奮鬥。

相比于其它飽受西方殖民者奴役的亞洲國家,印度的開局實在太好。

雖然印巴分治讓印度相比于英屬印度少了近百萬平方公裡土地,而且還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更尴尬的是東北六邦還幾乎被東巴基斯坦徹底隔斷。

但298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衆多的人口,更因為沒有戰争或革命的“洗禮”,印度保留了大量英國殖民者的遺産,包括超過6萬公裡的鐵路、超過600萬的技術勞工以及相對成熟的棉花和黃麻紡織業。

而且更有利的是,因為奉行“不結盟”的印度處于亞歐大陸的“缺口”處,是蘇聯走向四大洋的視窗以及美國圍堵社會主義陣營的最後一環,是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印度禮遇有加,尤其是蘇聯,不僅給錢給物,幫助印度建立工業體系,更在國際社會頻繁地為印度站台。

雖然美國一度和巴基斯坦結盟,但對印度的也是有求必應,比如在1962年中印戰争後期将航母開進孟加拉灣,為惶惶不可終日的尼赫魯壯膽加油壯膽。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而除了美蘇的争相拉攏,上司不結盟運動的印度也早已是名副其實的第三世界領袖,在國際社會可謂一呼百應。

可以說,在印度還沒有開始努力時,就已經實作了尼赫魯所謂的“有聲有色大國”的夢想。

然後,向前一步,就是萬丈深淵。

作為比甘地家世還要顯赫的人,尼赫魯的站位無疑更高一點,是以他也深知印度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有着怎樣的暗流湧動,以及印度需要完成哪些曆史任務。

在尼赫魯看來,印度主要需要完成三個任務,分别是繼承甘地遺志建立印度民族意識、扭轉一盤散沙局面建立強有力國家機器、推動工業化增強印度綜合國力。

鑒于甘地的死已經證明宗教難以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以尼赫魯堅定地選擇了世俗化的方向。

但問題是,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難以将統治力貫徹到基層的各個角落,更因為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是以消滅文盲根本難于登天。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因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極端妥協性,尤其是各方勢力的龍蛇混雜,使得印度作為所謂的民主典範,根本就沒有什麼凝聚力和統治力。是以對于全國560多個土邦,尼赫魯采用的不是辣手摧花,而是連哄帶騙。說白了,尼赫魯就是靠着自己的威望将印度的統一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那麼尼赫魯之後呢?而且比土邦造成的山頭林立更可怕的是,印度的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階級的手裡,占全國大多數的貧民反而無立錐之地。

土地配置設定的嚴重不均,首先導緻了嚴重的社會沖突。不過在這個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大國,低種姓上升的管道不是“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以下犯上”,而是忍辱負重的苦難輪回。

他們相信,今生多受苦,來生必定成為人上人,是以大多數印度人,尤其是底層群眾從一出生就主動“躺平”,是以土地沖突不易造成社會沖突。能讓印度人一見面就刀槍問候的,是宗教的沖突。

而尼赫魯最焦慮的,是印度的工業化。想想蘇聯提供了比新中國規模更大的工業化援助,但印度土地卻在地主手裡,無法保證項目落地,這也意味着印度的工業化根本就無從談起。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但問題是尼赫魯本身就是富二代,家有良田萬頃、莊園無數、奴仆成群,想要尼赫魯為了印度的工業化自我革命,尼赫魯表示不行不行,堅決不行。

是以搞到最後,尼赫魯一樣也搞不成,反而損害了自己的威名。是以為了自己的臉面,尼赫魯決定另辟蹊徑,比如通過一場對外戰争的輝煌勝利,再度提升一下尼赫魯的威信,然後給自己的施政掃清障礙。

然後,1962年的中印戰争,尼赫魯将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更讓世界人民在南亞次大陸上看到了非洲角馬遷徙的奇觀。而後,印度被徹底踹下了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尼赫魯也在屁滾尿流的戰敗後不久就郁郁而終。

當然,慘烈的戰敗,客觀上讓印度有了一定的民族覺醒,畢竟覆巢之下,新德裡的人一個也跑不掉,因為他們身上都有印度人的标簽。

不過,我們沒有給印度痛定思痛的機會,随後印度很快再度膨脹起來。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3、“平民領袖”的宏圖大業

尼赫魯的郁郁而終,并未改變國大黨在印度一家獨大的局面,随後尼赫魯的女兒英吉拉·甘地和外孫拉吉夫·甘地相繼執掌印度大權。

但和尼赫魯的虎頭蛇尾一樣,無論英吉拉·甘地還是拉吉夫·甘地都無法解決印度最為棘手的民族意識、工業化和中央政權的問題,相反,母子倆人還因為宗教紛争和對外挑釁而先後死于非命。

而國大黨,也在印度人民的失望中逐漸隕落,随後激進的印度人民黨在1996年上位,印度也開啟了後國大黨時代的新征程。

而莫迪作為人民黨的重要領袖,也為印度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鑒于尼赫魯及國大黨的努力無一例外地折戟沉沙,是以莫迪政府再度獨辟蹊徑,那就是“團結大多數”。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作為平民出身的總理,莫迪無疑比高高在上的甘地和尼赫魯更懂印度。莫迪認為,既然宗教無法粘合印度,世俗化更不可行,是以那就選擇成本最小的方式,那就是奉行“大印度教”主義,團結占印度總人口83%印度教徒。

事實證明,這種團結最大公約數的方式,讓莫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援率,人民黨更是在2019年成功連任,繼續作為印度議會第一大黨而存在。

不過,凡事皆有利有弊,莫迪大力團結印度教徒,也就意味着非印度教徒的邊緣化,這也成為教派沖突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似乎并不是莫迪擔心的内容,畢竟印度教徒的基本盤在,莫迪的支援率就穩如磐石。不僅如此,莫迪政府還推出《公民身份法》,公然打擊非印度教徒,挑起宗教沖突。

應該說,這種激進的方式确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莫迪作為“強有力”的統治者更是得以在印度推行廢鈔改革和廁所革命,大力增強中央政府的統治力。

在莫迪政府的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下,印度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印度GDP也一度實作了趕法超英,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五大經濟體。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但問題是,印度結構性沖突始終根深蒂固,尤其是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種姓制度嚴重束縛了人口紅利的釋放,腐敗透頂的政府體系更是令人累覺不愛。是以被莫迪政府忽悠到印度的外國資本很快就悔青了腸子,尤其是費盡心思搶到印度高鐵項目的日本,更是早已哭暈在廁所。

而在莫迪政府的三闆斧落下之後,印度經濟很快被打回原形,即便是将牛糞牛棚算入GDP也無濟于事,畢竟牛棚會塌掉,牛糞會風幹。

然後,疫情襲來,印度從内到外全面崩潰,經濟更是崩潰式清零,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但即便如此,莫迪政府依然沒有停止在中印邊境上蹿下跳挑釁的腳步。

而這種跳梁小醜的搞法,注定隻能加速印度掉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是以,印度成不了中國,更不可能學到中國的皮毛。這片炎熱的土地,孕育不了秦始皇和毛主席式的偉大人物,印度也注定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國。

三個男人一台戲?甘地、尼赫魯和莫迪如何讓印度的崛起一地雞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