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劉玉涵
一身中原氣質的黃帝,怎麼就和煙雨江南中的浙江缙雲有了如此緊密的關系?
10月14日,辛醜(2021)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将在缙雲仙都鼎湖峰下的黃帝祠宇隆重舉行。但對于很多不了解缙雲和黃帝文化的大衆而言,上述問題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如果你來10月12日的中國第四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讨會上聽一聽,跟随着學者們的研究,就可以找出黃帝為什麼“選擇”缙雲的答案。

從上午9點到晚上9點半,中國第四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讨會上,近百位專家各自抛出獨有的觀點,涉及黃帝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有争議,但更多的是共識。
黃帝的“南下”
回到開頭的問題,一般認為,黃帝的出生地、歸葬地、征戰地、建都地均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陝西黃陵一直是黃帝文化的兩個傳播中心。
遠在江南的缙雲,為什麼會成為黃帝文化在南方的一個重要傳播中心,影響遠及海内外?
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組組長、青海師範大學原校長、教授張廣志認為,這不是什麼人一時心血來潮,造勢而成:“缙雲之是以會成為黃帝文化在南方的幅射、傳播中心,是有其來由的。”
早在文明的孕育期和三代、秦漢時期,今天的浙江一帶就同中原有了聯系,張廣志說,這些在考古發現中都能找到交流的物證。
“隻不過那時,彼此間的聯系還說不上多緊密。”
很自然,這樣的交流之中,文化也一并交彙融合,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事頻發,北人大量南下,“正是在這次北人南移的熱潮中,黃帝也随之南下了。”張廣志說,唐末五代,特别是宋室南渡後,随着中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南移的完成,黃帝文化逐漸在南方紮下了根。
即使到了明清,中國的政治中心再次北移,但經濟、文化重心在南方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正因如此,黃帝文化在南方植根并枝繁葉茂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人民的“選擇”
缙雲,與其說是黃帝的選擇,不如說人民的選擇。
仙都山,古稱缙雲山。而以缙雲為名的山,不獨浙江有,張廣志說山東濟甯、重慶北碚各有一座缙雲山,可是——“後人為什麼舍棄濟甯、北碚,而給黃帝選擇了浙江的缙雲作為他的另個落腳點呢?”
這其中,蘊含的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道理,張廣志認為,後人要給老祖宗在南方找個窩,須考慮兩個條件或因素。
其一,須山明水秀,環境好。
作為後世子孫,誰不想給自己的老祖宗安排個好去處呢?缙雲山水的秀麗自不待說,更重要是這裡還有個奇異的鼎湖峰,剛好能同仙化的黃帝煉丹飛升的傳說挂上鈎。
其二,須遠近适中。
既不能選在太熱鬧的大都會,因為,太熱鬧了不利于把黃帝仙化、神化;又不宜太鄙遠,如安排在塞外、雲貴高原等過于荒辟的地區,那樣黃帝又會太遊離于人群了。而缙雲就恰恰是這樣一個風光秀麗、奇峰獨具、遠近适中的好地方。
基于這兩個原因,黃帝文化便得以在缙雲不斷得以“生長”、茁壯。
尋找一種文化認同
張廣志認為,我們這個民族,有自己的傳統,這個傳統,離不開兩位大人物,一個是孔子,另一個便是黃帝:“長期以來,前者用思想的或曰精神的紐帶把人們聯結在一起,後者則用血緣的紐帶把人們凝聚在一起。”
在中國,“忠”與“孝”把國與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張廣志說,在這種倫理政治的建構中,“對黃帝這個既是天下共主又是人群共祖的認同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然,在東晉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黃帝在南方的影響雖與日俱增,但尚多依附于道教。武周和唐玄宗的以缙雲名縣和改“缙雲堂”為“黃帝祠宇”,标志黃帝信仰在南方激劇飙升和缙雲作為黃帝文化南方傳播中心地位的正式确立。
到了北宋,英宗于治平二年(1065)下令将缙雲的“黃帝祠宇”改名為“玉虛宮”作為道觀後,江南黃帝文化的傳播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更深刻地植入衆的心中。
在古代中國,黃帝被賦予不同的身份,那麼,我們今天該祭拜的是怎樣的黃帝?
“文化認同遠比黃帝是什麼重要。”這一點,是所有學者的共識,正如張廣志所說——
對我們這樣一個有着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如何繼承、改造、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任何曆史問題的被重新提起,都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現實的需要。
近年來,随着國家的振興、民族的崛起,海内外華人、華僑不禁重新想起黃帝,重新記起缙雲這個黃帝文化的南方傳播中心來,有關方面決心把它做大、做強,努力把缙雲打造成中國南方的黃帝祭祀中心,黃帝文化的幅射、傳播、研究中心,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