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叙倫與宗文

作者:民進網
馬叙倫與宗文

馬叙倫先生(1885年-1970年)

馬叙倫,字彜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曾用名鄒華孫,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州人。宗文義塾塾生,義塾改為中學堂後,一直被聘為校董。肄業于杭州府中學堂。後任《國粹學報》等報編輯,曾在杭州、江山、諸暨、廣州等地任教。1911年夏去日本,由章太炎介紹參加同盟會。回國後任《大共和日報》總編。1913年起先後在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教師成立“教職員會”,并發起組織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其擔任兩會書記、主席,支援學生活動。1921年6月3日,北京大中國小教師舉行請願,向當局索薪和要求教育經費獨立,遭北洋軍閥政府武裝鎮壓,其受重傷回杭州休養。同年任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校長。1922年經蔡元培、李大钊推薦任浙江教育廳長,同年9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長,1924年11月以次長代理部務。後又回北京大學任教。

1928年10月,教育部設政務、常任次長各一人。其任政務次長,到1929年11月劉大白繼任止。後再次回北京大學任教。1935年與北平法商學院院長白鵬飛等發起組織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被推為主席。抗日戰争勝利後,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于1945年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表宣言,主張停止内戰,實行民主。1946年6月23日參加上海勞工、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内戰遊行示威,被推選為向南京國民政府請願的代表。1947年11月,緻函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張群,抗議國民黨政府堅持内戰的政策,年底去香港,後轉赴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副主席,首任教育部部長、高教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職。

其著作有《石屋餘潘》、《石屋續潘》、《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等。

智齋求學

1898年馬叙倫十三歲時入宗文義塾,在“智齋”裡從胡誦清先生讀書。那時一齋裡的學生,程度高的可以做到文章滿篇,馬叙倫當時程度比較低,隻是背誦對課,但是他卻私下向同學裡的會做詩的學做五言“試帖詩”(試帖詩是應考試用的)。

注釋:宗文義塾最初設有“仁”“義”“禮”“智”“信”五齋,1871年增設“外義”齋,1875年增設“外信”齋,學生按程度遞升,信齋為程度最低,仁齋為程度最高。

馬叙倫與宗文

宗文義塾包衙前舊址 (1818年-1860年)

辛亥起事

鐘毓龍先生(曾任杭州私立宗文中學校校長)在《宗文中學辦校經過》一文中這樣寫道:辛亥革命,宗文義塾塾生參加者四人:一為顧乃斌……;一為汪曼鋒…;一為鐘豐玉…;一為馬叙倫。”

馬叙倫先生在自述中寫道:“這年,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宣統元年,方言學堂的監督是我的老師陳黻宸先生,他當選了浙江咨議局的正議長,要我回杭州替他幫忙,而且杭州兩級師範學堂也找我當教員,我就回了杭州。那時,杭州有一個秘密組織,我的朋友參加的不少,常在廟宇或詞堂(如西湖的白雲庵、三潭印月的彭公祠)裡秘密會議,我也有時參加。我有一位宗文義塾的同學楊廷棟,後來改姓名做顧乃斌,從武備學堂畢業,做了營長,我和他常在火車站小茶店碰頭,談心,好在那時沒有特務。”

馬叙倫與宗文

辛亥革命時期,宗文義塾塾生馬叙倫、顧乃斌、鐘豐玉等人參與進攻浙江巡撫衙門

多年校董

1919年馬叙倫受杭州私立宗文中學校校長朱丙炎之聘擔任校董。此後學校曾更名為杭州私立宗文初級中學、浙江省杭州私立宗文中學,馬叙倫先生一直擔任校董,時間長達30多年。

馬叙倫與宗文

1950年11月21日,時任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部長的馬叙倫給杭州市軍管會文教部的函。

建“馬母學額基金”

鐘毓龍先生對窮人求學困難有切身體會,任校長後,決心繼承宗文義塾辦學之宗旨,設立五十名免費學額。他自己帶頭捐獻,并廣泛發動地方士紳,本校教師和畢業校友捐助。1931年,馬叙倫因喪母莅杭,将其母赙儀六百元捐贈宗文。宗文将其定名為“馬母學額基金”,供免費學額(當時一個學期學費為八元)。

馬叙倫與宗文

自修室、圖書室一角(原載1933年宗文學生自治會會刊《南園》第四期)

南園同學會

1932年宗文“南園同學會”成員馬叙倫、鐘寅賓、錢墨卿等二十餘人,又一次來學校星帶閣祭奠先賢,并确定每年清明、重九二日,作為祭奠日。

注釋:中皮市巷南園,原系晚清著名詩人王文诰之私家花園,實為三堂一園一池,計五畝一厘一毫。三堂為蘇海堂、惟善堂、韻山堂;一園為南園;一池為文明池。文明池南築假山,假山上建星帶閣,閣前喬木參天,閣外懸聯“書聲向人靜,林蔭當晝清”“豈有文章驚海内,如載花木待春風”。其園與杭城另二園臯園、庾園齊名,為杭城三大名園之一。

馬叙倫與宗文

南園一角假山上建築即為星帶閣(原載1931年1月宗文學生自治會會刊《南園》第一期)

三白湯

馬叙倫與宗文

20世紀初,馬叙倫經常光顧北京川黔館長美軒,他們做的菜味道不錯,唯獨湯不怎麼樣,于是,馬先生便将自己獨創“三白湯”傳授于廚師。為感謝馬先生的贈菜之情,長美軒特地将“三白湯”更名為“馬先生湯”。“三白湯”到底是一道什麼樣的菜呢?所謂“三白”,就是指白菜、竹筍和豆腐。因為它們的顔色均為白色,故名“三白”。

馬叙倫與宗文

馬叙倫拒收漢奸之禮油畫

馬先生自創“三白湯”,除了個人喜好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做人要清清白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1916年,袁世凱稱帝,馬先生十分不滿,憤然離職,遂得“挂冠教授”之美譽。1937年秋,上海被日軍占領,馬先生悲憤不已,蓄起胡須,更名鄒華孫,從此隐居不出。同年末,日軍在華北成立傀儡政府,出任僞教育總長的湯爾和曾派說客請馬先生擔任北大校長,沒想到當即遭到馬先生的嚴辭拒絕,不僅如此,馬先生還勸湯爾和不要為日本人做事,要保持晚節。1940年,馬先生的生活陷入困境,漢奸陳公博知道後,想借此拉攏他,派人送來許多錢糧。馬先生得知,親自跑到門外,阻止他們卸車,将大米和錢如數退回,并高唱屈原名句以自勵。可以說,無論是做人、做官,還是做學問,馬先生都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堪稱一代學人的表率。

繼續閱讀